北大国家精品课程
彭吉象《艺术概论》教案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一、本章内容概要
1.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 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柏拉图认为, 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
,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德国 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之上。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理学家朱熹认 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这样一来, “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 而已。显然,这种“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 的冲动”。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 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 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 志自由论成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处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转折点 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 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 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尼采是从美学问题 开始他的哲学活动。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 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 等等,它们成为尼采全部美学和哲学的前提。在我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批评史上, 南北朝时代是文学日益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抒情言志的特点得到重视。但是, 这个时期有的文艺评论家把“情”、“志”归结为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心灵和欲念 的表现,根本否认文艺与社会现实的联系。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 的“性灵”说,也是把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当作文学的艺术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 或“再现说”。西方文艺思想史上,从古希腊以来, “模仿说” 一直是很有影响的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 “模仿” , 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
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 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 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 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 界更加真实。 俄国 19 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 “美是生活” 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车尔尼 雪夫斯基的基本论点是艺术反映现实,但他所理解的现实生活,不仅包括客观存 在的自然界,而且包括人们的社会生活,使其更加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 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 同的角度和侧面去探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 义的见解。? (2)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人类社会生活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 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大组成部分。为满足这两种生活所分别进行的生产活动,称 作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 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 精神文明。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 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艺术生产” 理论对于揭示艺 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 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的奥秘,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呢??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 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人类最初的艺术品常常同生产劳动实践有着直接的联系, 它们或者是劳动工具如精致的石器、骨器等,或者是劳动成果如用来作为装饰品 的兽皮、兽牙、羽毛等。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艺术生产才 逐渐独立出来,这些劳动产品也逐渐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变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 但归根结底, 以劳动为前提, 以巫术为中介, 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 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 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
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 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 而,艺术的审美价值必然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创作 主体(作家艺术家)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汇到艺术作 品之中。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 殊的精神生产,当然就更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了。艺术生产固然离不开 客观现实,社会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但艺术生产同样不能离开主 观创造,只有当艺术家调动他强烈的和丰富的想象来从事创作时,才能创造出有 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必然是心与物的结合、主 观与客观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艺术作为一种特殊 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艺术的 发展,从最终原因上讲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 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19 世纪的俄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艺 术创作可以说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对创作客 体( 社会生活) 能动反映的过程。艺术作品可以被看作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艺术鉴赏则可以被看作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听 众)和欣赏客体(艺术品)之间相互作用并得到艺术享受的过程。这样,对整个 艺术系统来说,艺术生产理论揭示出艺术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 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在艺术生产的全过程中,生产作为起点, 具有支配作用,消费作为需要,又直接规定着生产。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是为 了供人们阅读或欣赏,如果没人欣赏,它就还只是潜在的作品。因而,艺术生产 适应着欣赏者的消费需要来进行艺术创作。同时,艺术欣赏反过来又成为刺激艺 术生产的动力,推动着艺术生产的发展。可以说,整个艺术系统中,这三者之间 的辩证关系和它们自身的独特规律,正是我们艺术学研究的核心。? “艺术的特征”一节,阐述了艺术具有的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 征。 (1)形象性。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哲学、社会科学总是以抽象 的、概念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世界,文学、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 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各个具体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 艺术形象可以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门类的艺术形 象,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而音乐,文学等门类的艺术形象,欣赏者 则必须通过音响、语言等媒介才能间接地感受到。但无论怎样,任何艺术都不能 没有形象。?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 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对于 不同的艺术门类来说,艺术形象这种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统一,具有各自不同 的特点。对于雕塑、绘画等造型艺术来说,往往是在再现生活形象中渗透了艺术 家的思想情感,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 而另一些艺术门类,则更善于直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 会生活, 这些艺术门类中主客观的统一, 则表现为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之中。 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 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艺术欣赏中,首先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 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 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中外艺术史上,更是有许多这方面的轶事轶闻,充分显示出艺术形象必须是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才能真正感染人和打动人。20 世纪 30 年代鲁迅先生在 上海中华艺术大学作讲演时,曾经将两幅画来进行对比。其中一幅是法国 19 世 纪画家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另一幅则是当时上海英美烟草公司的商业广告 画月份牌《时装美女》。虽然这幅时装美女画画得很细,在色彩和线条上颇费了 些工夫,但这幅画只是一个广告,简直不能标作艺术品。而米勒的《拾穗者》整 个色调是柔和的,构图是平稳的,没有任何刺激视觉的色彩和动态,图中三个弯 腰拾穗的农妇正在紧张地劳动,整个画面朴实、自然,但鲁迅先生却认为这幅画 很美。优秀的艺术作品,必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正是这二 者的有机统一,才使得艺术具有令人惊叹的感人魅力。19 世纪末叶,当法国文学 会为纪念大文豪巴尔扎克,委托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为巴尔扎克创作雕像时,罗 丹抱着崇敬的心情,决心以雕像来再现大文学家的英灵。为此,罗丹不但阅读了 许多有关资料,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还找到几个外貌酷似大文豪的模特 儿,甚至专程去找到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老裁缝,从那里找到巴尔扎克准确的 身材尺寸作参考。经过这样艰苦的努力,几年间易稿竟达 40 多次,罗丹终于找 到了创作的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习惯在深夜写作时穿着睡袍漫步构思,来作为 雕像的外形轮廓。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 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 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 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中外文艺理论对这个问题也早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艺术 形象必须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与此同时,艺术形象又必须具有普遍性和 概括性。这是由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共性存在于千差 万别的个性之中,个性总是共性的不同方式的表现。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 的个别现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因而,许多艺术家在总
结创造艺术形象的经验时,总是把能否从生活中捕捉到这种具有独特个性特征, 同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当作富有成败意义的关键。 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 型,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 现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 Q 这一人物形象,就是 中国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根本上讲,二者都是个性与共 性的有机统一,具有共同的实质。但是,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又具有更强 烈的个性与更广泛的共性。也就是说,艺术典型更加独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艺 术形象的凝炼与升化。典型性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对艺术形象提出的更高要求, 客观存在是对整个形象的要求,也是对形象中的人物、环境、情节、细节、情感 等因素的要求。所以,只有那些优秀的作家、艺术家,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 出具有不朽生命力的典型形象来,这些典型必定具有个性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往 往又都非常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来。 (2)主体性。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主体性。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 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必然具有 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 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 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因而,主体性作为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体现在 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 对社会生活的这种依赖关系,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 机和创作灵感, 尤其是艺术创作的内容, 更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 但与此同时, 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作家、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 定性的作用。没有创作主体,艺术作品就无法产生。所以我们说,艺术创作离不 开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创作主体,离不开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对于艺术生产这 一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创作更是艺术作为创作主体的对象化过程。而且,比起 物质生产劳动,艺术生产中的这种主体性更加鲜明、更加突出。艺术创作中的这 种主体性,集中表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大千 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 想、情感、愿望、理想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正是艺术创 作的这种能动性,使得艺术成为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辩证统一。 艺术创作更具有独创性的特点,每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凝聚着艺术家 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带有艺术家个人的主观色彩与艺术追求,体现出艺 术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具有强烈的创造性与创新性特色。
第二,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中外艺术宝库中,之所以涌现出如此 众多千姿百态的艺术作品,正是由于它们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深刻 理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 和美学追求。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具有艺术 的独创性。或许,这就是艺术生产的产品和物质生产的产品,这二者之间截然不 同的区别之一。这是因为艺术作品具有更加鲜明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特点。 第三, 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主体性特点, 人们一般不会有疑问,但是对于艺术欣赏也具有主体性特点,恐怕就感到难以理 解了。事实上,由于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 直觉性,使得美感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 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形成了每个欣赏者在审美感受上鲜明的个性差 异,使艺术欣赏不能不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艺术欣赏中的这种个性差异,普遍 存在于艺术的史实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说明了这个 道理。 艺术欣赏当然要以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为前提,没有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客体 或欣赏对象,自然不可能有艺术欣赏活动。但是,在艺术欣赏中,欣赏主体(读 者、观众、听众) 也并不是被动的反映或消极的静观。从表面上看,从身体上 看,欣赏者似乎完全处于一种“静态” 的状态。 然而,从实质上看, 从心理上看, 欣赏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又有着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 它包含着感知、 理解、 情感、 联想、想象等诸多心理因素的自我协调活动。它不仅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同时 又是欣赏者对艺术形象能动的改造加工过程。因此,欣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生 活经验、兴趣爱好、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 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从而完成和实现、补充和丰富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可以 看出, 艺术欣赏活动中, 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 是一种相互作用的振荡关系。 一方面,艺术作品总是引导着欣赏者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另一方面, 欣赏主体又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能力来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艺 术形象。总而言之,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3) 审美性。 艺术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审美性。 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 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 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美性。正是这两点,使艺术品和其它一切非艺 术品区分开来。 第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美学理论告诉我们,美的 形态分为自然美与艺术美,二者之间的划分归根结底就在于艺术美直接凝聚着人 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所以,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黄山的奇特、峨眉的秀 丽,这些名山大川的自然美,虽然从原因来看,都是由于人类社会实践漫长历史
中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建立,但是,这些天然风景之美,毕竟都是大自然造就的。 艺术美却不同,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 晶。然而,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注意,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 以称为艺术品。只有那些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 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艺术品。正因为这样,我们听一首乐曲,看一 幅绘画,读一本小说,看一部影片,都会感觉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快感,获得了 一种审美享受。 艺术的审美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 开人类的社会实践,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终于完成了由实用向审美的过渡。 艺术也正是在这一进化历程中产生,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艺术美作为 现实的反映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 和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与此同时,艺术又是人类审美 意识物质形态化的表现。 第二,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 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 虽然艺术欣赏的特殊性在于直观感受性,即由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直接引起人的 美感,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在这种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中,已经融合了真、 善、美的内涵,只不过它是通过艺术美直接体现出来罢了。艺术美要以真和善为 前提,并通过审美性体现出艺术中这种真、善、美的统一。艺术中的“真”,并 不等于生活真实,而是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提炼和加工,使生活真 实升华为艺术真实,也就是化“真”为“美”,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来。同样, 艺术中的“善”,也并不是道德说教,同样要通过艺术家的精心创作,使艺术家 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渗透到艺术作品之中,也就是化“善”为“美”,体现为 生动感人,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艺术的审美性和“丑”的关系。生活中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 生活中“丑”的东西,一旦进入了艺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同样要通过 审美特征将生活中的“丑”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在生活中既可以找到美的现 象又可以找到丑的现象,在艺术中却一概都以审美性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 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但是作 为艺术形象它已经具有审美意义。 第三,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作为艺术的一种特性,艺术 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殊的 形式美。 各种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每个艺术门类在运用形式美的规则方面, 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规律。然而,这些形式美的法则又并不是凝固不变 的,艺术贵在创新,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 展。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美的形式,从内容出发去选
择最恰当的形式以加强美和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和发 展。
二、本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 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 艺术史上的几种主要看法: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第三种,“模仿说” 或“再现说”。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 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 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 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 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 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 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第 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 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3.“艺术的特征” (1) 形象性。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第二,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2)主体性。 第一,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二,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第三,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审美性。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以下两个 条件:其一,它必须是人类艺术生产的产品;其二,它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即审 美性。? 第一,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第二,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第三,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三、本章小结
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 “主观精神说”、 “模 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 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创作、艺术 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四、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 客观精神说 2. 主观精神说 3. 模仿说(再现说) 4. 形象性 5. 主体性 6. 审美性
五、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 回答艺术史上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2) 为什么说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决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 础? (3) 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 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艺术的基本特征。
六、“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 中外艺术史上, 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 “客观精神说” “主观精神说” 、 、 “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2)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 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3)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 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4)略。
七、本章参考书目
1. 2. 3. 4. 5. 6. 7. 8. 9.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 《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年版。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 《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年版。 《鲁迅全集》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尼采《悲剧的诞生》。 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
八、参考剧目、作品
1.《天鹅湖》 2.《睡美人》 3.《蒙娜〃丽莎》 4.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麦克佩斯》 5.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 6.[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7.莫里哀《吝啬鬼》《伪君子》 、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一、本章的内容概要
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 ( 1 )艺术起源于“模仿”。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主要代表人是两千 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本能,所有 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中国古代认为音乐也是由 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自然音响而来。鲁迅认为,“画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里的 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原 始人画着玩玩的。但这解释未免过于‘摩登’,因为原始人没有 19 世纪的文艺 家那么有闲,他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 咒野牛的事”。 ( 2 )艺术起源于“游戏”。这种学说的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 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这种说法认为, 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 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 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需要注意的是,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 出发,仍然未能揭示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尤其是这种说法把“游戏”看作人 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更是错误的论断,因为艺术活动与审美活动仅仅属于人类社 会所专有。事实上, 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而人的 “游戏” 则是为了精神需要的满足,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人的“游戏”是以使用工 具的物质生活活动为基础,并且具有了超越动物性的情感和想象等社会内容,成 为一种具有符号性的文化活动。正是由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人和动物界真 正区分开来。而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说法脱离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所以仍然不 能揭开艺术诞生的真正奥秘。 ( 3 )艺术起源于“表现”。19 世纪后期以来,艺术起源于“表现”的说 法,在西方文艺界具有较大的影响,流行于现代西方各种美学思潮。西方现代主 义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就是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显示出这种说法 的巨大影响力。? 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其美学思 想核心是“直觉即表现”说。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对克罗齐的表现说作了进一步 的详尽发挥,认为艺术不是再现和模仿,更不是单纯的游戏,只有表现情感的艺 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而把艺 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脱离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 实际情况,仍然是把现象当作本质,把结果当作原因,同样不能科学地阐明艺术 的起源问题。
( 4 )艺术起源于“巫术”。此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 德华·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 张。他认为,原始人思维的方式同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对原始人来说,周围的 世界异常陌生和神秘,令人敬畏。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山川草 木、鸟兽虫鱼,在原始人看来都是有灵的,并且都可以与人交感。英国著名人类 学家弗雷泽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 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 来求得神的恩惠。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科 学,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 我们认为,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实是与巫术有密切联系的,但艺术起源于“巫 术”的理论又并不准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 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原始的艺术活动虽然具有明显的巫术动机或巫术目的, 但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 其是物质生产活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和人类早期认识水平低下的情况 下,人们无法把握自身,更无法支配自然界,于是原始人便寄托于巫术,使得巫 术与原始社会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劳动都有了密切的联系。因此,无论是艺术的起 源,乃至于巫术的起源,最终还是应当归结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 5 )艺术起源于“劳动”。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世纪末叶以来, 19 在欧洲大陆许多民族学家与艺术史 家中,就广为流传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就曾 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 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 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 发生于劳动的观点。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 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 在它们的影响下, 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 ( 6 )关于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 塞, 理论研究范围相当广泛, 尤其是他将结构主义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 用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用于意识形态批评研究。 认为,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并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 证法, 或者说是结构的辩证法; 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 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 而不是由一个简单原因造成的。著名的芬兰艺术学家希尔恩就认为,艺术本身就 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因此,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 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 总之,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 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 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 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 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事实上,巫术在原始社会中同样是人 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
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 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二、本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1.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 ( 1 )艺术起源于“模仿”。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 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 2 )艺术起源于“游戏”。 代表人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 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一斯宾塞理论”。 ( 3 )艺术起源于“表现”。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 4 ) 艺术起源于 “巫术” 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 。 泰勒。 ( 5 )艺术起源于“劳动”。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 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 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 生于劳动的观点。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 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6) 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认为, 社会发展不是一元决定的,而是多元决定的,并进而提出了多元决定的辩证法, 或者说是结构的辩证法。 2.艺术起源的归结 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 历史发展过程。 从根本上讲, 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事实上, 巫术在原始社会中同样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归根结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来 自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艺术的起 源应当是原始社会中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
三、本章小结
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 “模仿说”“游戏说” 、 、 “表现说”、“巫术说”、“生产劳动说”等五种,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又都不够全面。因此,我们主张第 6 种说法,即“多元决定论”。? 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 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 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 说更为重要。从根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四、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模仿说 2.游戏说
3.表现说 4.巫术说 5.生产劳动说
五、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关于艺术起源的五种观点是什么? (2)如何理解艺术起源与人类实践活动的密切关系? (3)你是怎样认识艺术起源的多元决定论的?? (4)如何理解艺术产生于非艺术,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 类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之中??
六、“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①“模仿说”、 ②“游戏说”、③“表现说”、④“巫术说”、⑤“生产劳动说”等五种。 (2)每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要有具体阐述(略)。 (3)艺术的起源或艺术的发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以巫术为中介,以劳 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 戏的本能。艺术的发生虽然是多元决定的,但是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从根 本上讲,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 (4)略。
七、本章参考书目
1.《西方文论选》上、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年版。 2.《西方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年版。 3.《鲁迅全集》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4.《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 年版。 5.《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年版。 6.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 7.[英]弗雷泽《金枝》。 8.[美]托马斯?门罗《艺术的发展及其他文化史理论》。 9.《宗教,一种文化现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版。 10.阿尔都塞《矛盾与多元决定》。 11.《现代西方美学史》(朱立元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年版。 12.《中国舞蹈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版。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一、本章的内容概要
(一)艺术的功能与作用 1.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 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 首先,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由于艺术活动具有反 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 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缔和内涵,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特长, 并且常常是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知 识。 其次, 对于大至天体、 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 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艺术可以帮助人们增长多方面的科学知识。 2.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的作 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理解 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 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以情感人的方式,是艺术 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 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所 以,艺术的教育作用决不是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更不是板着面孔的道德训诫,而 是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 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 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 1876 年,当俄国大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他举办的专场音乐 会上,听了柴科夫斯基的 D 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即《如歌的行板》后, 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托尔斯泰说在这首乐曲中,“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 灵魂深处”。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 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在这种渐 渐地长期作用下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 的教育作用。以爱国主义诗词为例,从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 上下而求索”,到北朝民歌《木兰诗》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从唐代 诗人高适《燕歌行》中“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到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从南宋诗人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 祭无忘告乃翁”,到文天祥《正气歌》“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强烈的感
染力和冲击力,确实是其它社会意识形态所达不到的。应当说,在艺术作品这种 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常常 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3.审美娱乐作用。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 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 过阅读作品或观赏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物质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存 的需要, 精神产品则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灵的需要。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 正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的快感。古罗马美学家贺拉斯提出艺 术应当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中国先秦时期的艺 术理论著作《乐记》中,也有类似的思想,提出了“乐者乐也”的主张,认为艺 术 ( 包括音乐) 应当使人们得到快乐。 《乐记》 总结了秦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 艺术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作用,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 从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 世纪 50 年代以来, 20 音乐疗法逐渐引起各国 医学界和音乐工作者的兴趣和重视, 英等国先后创办了各种音乐医疗的刊物, 美、 运用音乐手段来治疗某些病症,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美国某些高 等院校还专门设立了艺术疗法的学位。西方现当代心理学的许多流派,都十分重 视艺术对欣赏者深层心理的渲泄作用或净化作用,认为艺术可以使人们在现实生 活中受到压抑或无法实现的情绪、愿望、期待、理想,通过艺术创造的想象世界 或梦幻世界得到完成和满足。 (二)关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 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 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1. 美育与艺术教育。 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 包括 “美育” “审美教育” (即 ) 概念,由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 了“美育”这一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 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 从改变近代人的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 复归这一更加广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我国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 论来提倡美育的是清末学者王国维,尤其是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1868-1940) 更是大力倡导美育,把美育确定为其新式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并且提出了一系 列美育实施设想,对美育的本质、内容、作用和实施美育的途径做了较系统的研 究和阐述。蔡元培还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认为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 必然趋势。他把西方康德、席勒的思想和中国古代美育传统揉合到一起,形成了 自己的美育思想。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虽然美学理论关于美的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 术美的划分,实施美育的途径又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区分,但普
遍认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由于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 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 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艺术美作为美的集中表现形态,它对 提高创造美和能力,培养人的审美理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有着极其重 要的意义。 2.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这一 个概念,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于 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 正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演 员和器乐演奏员等。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 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 心内容,它对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它可以丰富人 的想象力,发展人的感知力,加深人的理解力,增强人的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 的人。 爱因斯坦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 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 1993 年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召开的科学 与艺术研讨会上有一句名言: “科学与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谁也离不开谁” 。 3.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 展的人才。具体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人的文化修养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现当代社会中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 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 样:“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之所以在 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就是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 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 级精神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这种 自由的精神活动中,人的创造力也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十 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强调音乐艺术对启发他的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他晚年 甚至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美学与艺术方面的问题。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 1998 年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谈到 21 世纪全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和重要任务时,首先提到了“人文艺术学习的重要性”。他着重指出,哈佛大学 所以重视人文艺术学习,是因为“这种教育既有助于科学家鉴赏艺术,又有助于 艺术家认识科学。 它还帮助我们发现没有这种教育可能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 的联系”。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 因而, 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培养与提高, 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历来的思想家、 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的情感陶冶和净化作用,强调通过艺术教育来 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艺术教育作为美 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 正是通过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的方法, 陶冶人的情操, 美化人的心灵,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这既是 一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保证,也是社会实现全面进步的基础。
二、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艺术的社会功能” ( 1 )审美认知作用。 首先,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 其次, 对于大至天体、 小至细胞的自然现象, 艺术也同样具有审美认知作用。 ( 2 )审美教育作用。主要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 熏陶和感染,思想上受到启迪,实践上找到榜样,认识上得到提高,在潜移默化 的作用下,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引导人们正确地 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 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 使读者、 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艺术应当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教育”,二是“净化”,三是“快感”,也 就是说,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得到快感。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三个特点是“寓教于乐”。 ( 3 )审美娱乐作用。 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 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愉心悦目、畅神益智,通过阅读作品或观赏 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正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 的快感。 艺术作品之所以特别受人欢迎,在于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通过欣赏艺 术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精神上产生一种愉悦、美感。 艺术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作用,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 从而以新的精力去投入新的工作。
2.“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 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 感和谐发展的重任。 ( 1 )美育与艺术教育。 ( 2 )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 3 )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 面发展的人才。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三、本章小结
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 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 审美教育作用、 审美娱乐作用三种。?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 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艺 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本章需要掌握的重 要概念 1. 审美认知 2. 审美教育 3. 审美娱乐 4. 艺术教育 5. 美育
五、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 如何理解艺术具有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 (2) 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 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4)为什么讲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必须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之上? (5)简要概括德国 18 世纪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理论。
(6)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六、“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艺术的社会功能有许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 育作用、审美娱乐作用三种。 (2)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 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艺术教育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 用。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3)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理解: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 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4)艺术的多种社会功能也只有在审美价值的基础才能发挥作用。 (5)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包括“美育”(即“审美教育”) 概念,由 18 世 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这一 概念,系统阐述了他的美育思想。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 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出发,从改变近代人的 存在方式,使人重新获得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实现人性的复归这一更加广 阔的领域来论述美育。 (6)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 面发展的人, 而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艺术工作者。 这种广义的 “艺术教育” 论认为, 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职业,俗话讲有三百六十行之多,但现代社会的人,不管他 从事何种职业的工作,都不可能不涉及到艺术,他或者读小说,或者看电影,或 者听音乐,或者看电视,或者欣赏舞蹈等等,总之,现代人必然涉及艺术,或多 或少地与艺术有关。 因此, 广义的艺术教育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 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评价和欣赏,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 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七、本章参考书目
1.[苏]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 2.[苏]鲍列夫《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年版。 3.《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年版。 4.《蔡元培美学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年版。 5.《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 6.《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彭吉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 7.《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第四章 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一、本章的内容概要
关于“文化”的定义,较有影响的是 19 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 化》中提出的: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 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文化,作为一个大系统,包含着诸多子系统。从总体上讲,文化大系统主要 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要素,而它们又包含着许多更低层次子 系统。在精神文化中,又包含着哲学、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许多子系统。 所有这些子系统,都处于整个文化的大系统中,一方面它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影响 和制约, 另一方面它们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文化大系统。 尤其是这些文化子系统, 处在一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之中,它们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具有内在的联系 性和彼此的互动性。正是在这一前提下,这些文化子系统才形成了自己的相对独 立性和各自的发展规律性。? 关于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 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 样古老,从那时起,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就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 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作为文化的独 特组成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讲,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艺术作为文 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只是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 社会文化范畴。文化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它所属的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 化大系统。对于艺术来讲,社会文化大系统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文化条件, 直接制约着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听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 成, 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合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屈原的 《离骚》 《九歌》 、 , 到李白、杜甫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关汉卿的《窦娥冤》,到王实甫的《西厢记》; 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从琵琶古曲《十面埋伏》, 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从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到清 代画家石涛的《黄山图》等等,从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中,我们 都可以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这些作家、艺术家和他们创作的作品所产 生的巨大影响。? 人类文化大系统从文化结构来看,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 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精神文化。所以,经济、政治对 于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仅仅从精神文化内部来看,艺 术同哲学、宗教、道德、科学之间,也是相互关联、彼此作用的。艺术与它们之
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在:一方面,艺术要受到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他 精神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也反过来影响着它们。 下面分别介绍一下艺术同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的相互关系。 ( 1 )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哲学作为人类理性认识的最高形式,要对 作为人类感性认识最高形式的艺术产生影响,必然经过美学这一中介。黑格尔将 美学称之为“艺术哲学”,明确指出美学在艺术与哲学之间的桥梁作用。当然, 美学的范围和对象绝不仅仅限于艺术,美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艺术美,又包括自 然美和其它一切现实美,以及审美主客体关系和审美意识等更具普遍性的一般规 律。尽管美学的范围和对象非常广泛,它包括客观世界的美和人对客观世界的美 反映的全部领域, 但作为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艺术毕竟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往往要经过美学这一中介来进行。?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 艺术家在从事创作活动时, 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特定哲学思想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或流 露出来。李白的审美理想,深受庄子美学推崇天然之美的思想影响,他不但大力 倡导“自然”、 “清真”的风格,赞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之美, 并且自觉地把这种美学境界作为毕生的追求。杜甫的美学理想,则受到儒家美学 的极大影响,他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融入诗中,以强烈的忧患 意识倾诉了对当时统治集团腐朽统治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深受苦难的同情,产生 了《三吏》、《三别》等代表作品。哲学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出现一批哲理 性的艺术作品。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更表现在它能起到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用。法国唯心 主义哲学家柏格森把所谓“生命冲动”当作世界万物的主宰,宇宙间的一切似乎 都是由这种神秘力量派生出来的,他从唯心论和神秘论的立场出发,认为只有人 的梦幻世界或直觉领域才能达到绝对真实,即所谓的“超现实”。于是,20 世 纪 20 年代的欧洲文艺界,形成了一个遍及文学、美术、电影等领域的“超现实 主义”流派。文学上出现了布勒东的散文《动物与人》,阿拉贡的散文集《巴黎 的农民》 美术界出现了西班牙画家达利的油画 等; 《记忆的永恒》 等典型的作品; 电影界也出现了西班牙导演布努艾尔拍摄的 《一条安达鲁狗》 等超现实主义影片。 ( 2 )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西方现代哲学是指 19 世纪中叶 以来,为数众多的欧美哲学思潮和流派的总称。西方现代哲学在本体论上,大多 具有唯心主义色彩,在认识论上大多具有非理性主义色彩,在人生哲学上大多具 有悲观主义色彩。西方现代哲学对西方现代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如果没有 西方现代哲学作为理论基础, 就不会有所谓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 尼采、 柏格森、 克尔凯郭尔、海德格尔、萨特、加缪等人,都曾经写过文学艺术作品,他们的作 品不仅具有浓郁的哲学意味,在现代文学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柏格森、萨
特、加缪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另一方面,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由于拥有众多的读 者和观众,又反过来扩大和深化了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 西方现代派艺术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 迷惘的一代,存在主义文艺、荒诞派、新小说、抽象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 派、“黑色幽默”等数量繁多的西方文艺流派的总称。这些流派的影响,几乎遍 及艺术的各个种类和体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电影、美术、音乐、 舞蹈、 雕塑、 建筑等。 其思想根源是各种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 尤其是克罗齐 “直 觉说”为代表的表现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柏格森的 生命哲学、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等,与后现代为西方现代派艺术从美学思想到创作 方法上提供了理论根据,对现代派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 影响。 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内容上,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精神危 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异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的怀疑和绝 望, 反映出危机社会中人的异化, 物质生产越发达, 人的精神生活越空虚越苦闷, 失去了人的价值也就失去了自我的本质等等。西方现代社会中的各种深刻矛盾和 病态的社会关系,对于人们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现状有一定认识价值。但是,现代 派艺术的不少作品在揭露西方社会种种病态现象的同时,也宣扬了对人生、对历 史、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悲观绝望,宣扬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和神秘主义,尤 其是一些作品中暴力和色情的内容更是直接宣扬腐朽没落的社会人生观。 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形式上大多标新立异,追求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 其中一些艺术技巧和手法具有借鉴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能力, 扩大了艺术的表现空间,增加了艺术的表现手段。但是,现代派艺术常常一味追 求形式的新奇,否定和排斥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把一些艺术主张推向极 端,使得作品怪诞离奇、隐晦费解、抽象混乱,有时达到了极端荒谬的程度。? 从哲学与艺术的关系看,西方现代哲学成为现代派艺术的思想根源,现代派 艺术又用艺术的方式宣传了西方现代哲学各流派的思想。有一定的西方现代哲学 流派,就会有相应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 艺术与宗教在认识、 掌握世界的方式上有某些共同之处。 感知、 想象、 联想、 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审美感情与 宗教感情一样,往往都是超脱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物质满足, 具有不少相似之处。马克思认为艺术的、宗教的方式都同属于一个领域,它们在 掌握世界的方式上与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或许,这也就是艺术与宗教具有密切 联系的内在认识论根源。? 艺术与宗教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文艺的利用。尤其是中世纪的 欧洲,宗教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遍及当时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
的各个方面,宗教艺术几乎取代了世俗的艺术,直接影响着各种艺术的发展。宗 教对艺术的利用, 不仅在西方存在, 在中国也同样存在, 尤其是佛教传入中国后, 对中国各门艺术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仅仅从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这四大 石窟,就可以看到佛教对绘画、雕塑、建筑、文学的巨大影响。? 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 材和内容。对后世欧洲文化发展起过巨大作用的“荷马史诗”,正是在神的故事 和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从建筑艺术来看,从古埃及 的金字塔和古希腊的神庙,到中世纪遍布欧洲的哥特式教堂,从佛教的庙宇到伊 斯兰教的清真寺,都可以看到宗教的巨大影响。敦煌、云岗等石窟中大量宗教题 材的绘画、雕塑,更是直接以造型艺术的方式,讲述了“舍身饲虎”、“割肉贸 鸽”、“五百强盗剜目”等佛经故事,塑造出佛、菩萨、天王、力士等宗教人物 形象。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发展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 反的作用上。由于宗教常常利用艺术来形象地宣传教义,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 促进了艺术的发展,为许多艺术家提供了艺术实践的天地和舞台,在客观上起到 了推动艺术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宗教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艺术的 发展, 如中世纪欧洲的教会文学, 其基本主题是宣传基督教教义, 宣扬 “原罪” , 禁欲主义和宿命论思想,产生了大量艺术低劣的福音故事、赞美诗、宗教剧,使 这个时期的艺术沦落为替宗教服务的“神学婢女”,受到严重的破坏,极大地阻 碍了中世纪欧洲文艺的发展,导致了中世纪艺术的普遍衰落。 艺术影响宗教,首先表现在参与宗教活动。早在艺术诞生的初期,原始的歌 舞、表演、绘画、雕刻等,在当时也是一种巫术或宗教活动,远古的图腾歌舞本 身就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这种原始图腾歌舞有如痴如狂的舞蹈,也有狂 喊高呼的咒语,还有敲打奏鸣的器乐,更有类似绘画作品的图腾面具,以及带有 戏剧性的原始宗教祭祀仪式等, 只是到后来, 这种图腾歌舞才衍变分化为歌、 舞、 诗、乐、绘画、戏剧等等。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艺术仍然参与着宗教活动, 从音乐来看,基督教有唱诗班,有多声部的宗教歌曲,有管风琴弹奏的音乐,还 有专门的弥撒曲、安魂曲等宗教音乐,用于基督教各种不同的宗教仪式或宗教活 动。艺术与宗教的关系,还表现在宣扬宗教思想上。? 艺术与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指出:“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 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 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这段经典 式的论述,深刻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从根 本上讲,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艺术却是对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证;宗 教劝人到天国去寻求精神安慰,艺术却鼓励人们热爱并珍惜现实生活;宗教作为 鸦片麻痹人的精神,艺术却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的必要手段。因此,虽然宗
教由于利用艺术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 但从本质上讲, 宗教也阻碍、 束缚和限制着文艺的发展。 关于形形色色的宗教艺术的介绍和辨析。所谓宗教艺术,是相对于世俗艺术 而言的,它是指在宗教影响或控制下,为宗教活动或宗教宣传服务的艺术。 宗教艺术中,建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绘画在宗教艺术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雕塑在宗教艺术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宗教艺术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宗教文化特有的石窟艺术,它集建筑、绘 画、 雕塑于一身, 保存了大量古代的艺术珍品。 我国现存的石窟遗迹约有 120 多 处,其中最负盛名的有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窟、麦积山石窟 等。这些石窟大多始于北魏,盛于隋唐五代,延续至元明清朝。敦煌莫高窟,俗 称千佛洞,现存历代洞窟 490 多个,壁画 45000 多平方米,彩塑 2400 多身。 音乐、戏曲等在宗教艺术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作为对神的情感宣泄,基督 教音乐艺术一直受到教会的重视,公元 6 世纪时,当时的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 世花费了 10 多年时间,亲自选出了许多典型的歌调和制订出不少演唱规则,形 成欧洲音乐史上有名的无伴奏齐唱乐“格里高利圣咏”,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音 乐作品,这可以称得上是欧洲音乐史上,有详细记录的最早音乐作品。 佛教的输入,更是对中国戏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最早的正式 剧场,就是佛教的寺庙,在此之前则多是露天或野地。尤其是唐代寺院中的俗讲 发达,本来始自以说唱佛经故事的方式传经,但后来演化成百戏杂陈的戏场和变 场,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在文学和表演上铺平了道路。 宗教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不能低估。西方基督教文学的代表性 著作就是《圣经》。《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除了宣扬宗教 教义外, 也广泛辑录了古希伯来人的民间传说、 故事、 谚语、 哲理诗、 爱情诗等, 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圣经》对欧洲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4 世纪英国 诗人乔叟的代表作品 《坎特伯雷故事》 16 世纪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 、 《威 尼斯商人》、 17 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的杰作《失落园》等许多文学作品,都取 材于《圣经》。欧洲许多作家,如但丁、拜伦、普希金等,也都曾经利用《圣经》 提供的素材,写出著名的文学作品。佛教文学的代表性著作自然就是佛经。除了 宗教说教性质外,佛经中也包含有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早在释 迦牟尼传教时就被用来宣传佛教教义,广为流传。佛经中这些故事和传说,对中 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和影响, 中国的变文、 小说、 传奇和戏曲都曾从中吸取素材, 一些著名的神怪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也明显受到宗教文学的影 响。
关于艺术与道德的关系。首先对“道德”予以界定: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 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 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道德是社会的道德,它随着人类社会的 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 1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东方美学比起西方美学来,更加重视道德 与艺术的联系。 从总体上看, 如果说西方美学史上大多是 “哲人” 对艺术的思考, 那么,中国美学史上多数则是“贤人”对艺术的要求。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 即美。但在孔子看来,“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东西,非常重视艺 术的社会伦理道德功能。对于音乐,孔子就反对郑声,因为“郑声淫”;他认为 《武》乐虽“尽美矣,未尽善也”,仍然不算上乘之作;只有《韶》乐,才达到 了“尽美矣,又尽善也”的境界,堪称上乘。 道德与艺术的紧密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道德影响艺术。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 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 在意蕴等体现出来。任何艺术,不管是文学、戏剧、电影、电视,还是建筑、绘 画、音乐、舞蹈,总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是人们的道德生活,因此,艺术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内容,通过塑造典型形 象的手法来反映人们的道德面貌。 著名的 “托尔斯泰三部曲” 即 , 《战争与和平》 、 《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几乎都深深触及伦理道德问题。其次,道德对艺 术的影响, 尤其表现在作家、 艺术家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对艺术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艺术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而在描写和表现人们的道 德面貌与道德生活时,必然要融入作家、艺术家自己的道德评价和道德判断。 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 上。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对道德观念的评价 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 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艺术对道德的影响,还表现在对于社会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 程度的影响。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是一个 以思想启蒙为中心的文化革命运动。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宣传科学与民主, 反对旧道德和旧思想,提倡新道德和新思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它是一 场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针对当时尊孔读经的逆流,陈独秀、李大钊、鲁 迅等发表了大量文章, 批驳了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礼教, 严斥儒家的所谓 “仁 义道德”是“吃人”的教条。文艺方面,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代表的一批艺术 作品,不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划出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而且对社会道德意 识和道德观念的变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艺术与道德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 们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范围来看,艺术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道德关系,而且 可以表现人们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等等,所以,艺术是从更广泛的 范围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从方式来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以形象来具体地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从评价 标准来看,道德评价和审美评价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前者常常以“善”为唯一标 准,后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标准,形成对艺术作品的道德评价和审美 评价的歧异。 还应当看到, 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 如风景摄影、 花鸟画、 器乐曲等,许多都不涉及道德内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于那些具有道德内容 的艺术作品来说,也需要“寓教于乐”,也就是将道德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艺术形 象之中,使其化善为美,具有审美的教育作用,而不能够干巴巴地道德说教,只 有这样,才能真正对欣赏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2 )艺术中的道德内容。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伦理观念 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那些再现社会生活的艺术种类如文学、话剧、戏曲、电影、 电视等, 受道德的影响然更加明显。 文学作品在这方面的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从戏剧来看,中外也有大量这方面的作品,尤其是 19 世纪挪威著名戏剧家易卜 生的“社会问题剧”,包括《玩偶之家》、《社会支柱》、《国民公敌》等一系 列作品,都是着力于再现挪威当时的现实生活,通过对爱情、婚姻、家庭、妇女 地位等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的描写, 来剖析资本主义的道德堕落现象和种种社会 弊病。 对于非再现艺术种类如建筑、 音乐、 书法、 实用工艺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渗入。 例如, 虽然建筑是一种实用艺术和表现艺术, 但是中国建筑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 作为传统文化体现出特定的伦理道德观念。音乐作为一门表现艺术和听觉艺术, 不能直接地再现社会生活,但在音乐中也渗透着一定时代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因素, 因此,中西方的历代思想家们十分重视音乐的伦理教化作用。 关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 1 )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从总体上讲,艺术与科学二者之间既有 联系,又有区别。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六 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并且将这些原则 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14 世纪到 16 世纪的欧洲文艺 复兴运动期间,自然科学有极大的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打击了几千年 来上帝创造世界的宗教传说,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在地理方面的发现,以及伽利 略的数学物理学方面的创造发明,使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对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一些大艺术家,本身就是
大科学家,他们把许多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理运用到艺术创造中,促进了艺术的 完善和发展。 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除了将自然科 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领域之外, 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家 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从而推动艺术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新,推动艺术形态 的发展。 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正以从未有过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无不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不但为艺术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大众传播媒介,而且创造出新的艺术种类和艺 术形式, 如电影艺术、 电视艺术和计算机多媒体艺术等。 在许多领域和许多方面, 科学技术与艺术已经是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很难将二者区分开来。 艺术与科学之间确实又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立的现象。 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科 学求真,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求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 美需要。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 情感因素。科学客观冷静地对待事物,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艺术则是一 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创造活动,除了反映生活外还应当评价生活与表现情感。科学 理论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前无古人后无来 者。 ( 2 )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第一,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为 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第二,表 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 更广阔的天地。第三,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 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第四, 表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例 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模糊数学等观点和方法,已经被运用到艺术创作和 艺术研究之中,成为某些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观点和方法。
二、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2.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 3.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4.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一方面是道德影响艺术。
另一方面是艺术影响道德。 5.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6.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7.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第一,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 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第二,表现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 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第三,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 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 第四,表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 的影响,例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模糊数学等观点和方法,已经被运用到 艺术创作和艺术研究之中,成为某些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的观点和方法。
三、本章小结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极 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艺术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另一方面,每 个民族或时代的艺术又深深植根于这个民族或时代的文化土壤之中。? 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最突出的例证,便是西 方现代哲学对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宗教对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宗教艺 术几乎遍及各个艺术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既体现在道德影响艺术,也体现在艺术影响道德。道 德题材(家庭、 婚姻、伦理等等)成为各门艺术永恒的主题。? 艺术与科学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立。现代科学技术 的迅猛发展,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 文化 2. 哲学 3. 宗教 4. 科学
五、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理解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2)如何理解艺术与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彼此间的相互关联作用。 (1) 如何理解文化大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 (2) 艺术在文化大系统中的地位是什么??
六、“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 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方面,艺术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另一方 面,每个民族或时代的艺术又深深植根于这个民族或时代的文化土壤之中。? (2)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最突出的例证, 便是西方现代哲学对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宗教对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有过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宗教艺 术几乎遍及各个艺术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既体现在道德影响艺术,也体现在艺术影响道德。道 德题材(家庭、 婚姻、伦理等等)成为各门艺术永恒的主题。? 艺术与科学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立。现代科学技术 的迅猛发展,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 人类文化大系统从文化结构来看, 物质文化是基础, 制度文化是中介, 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精神文化。所以,经济、政 治对于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仅仅从精神文化内部来看, 艺术同哲学、宗教、道德、科学之间,也是相互关联、彼此作用的。艺术与它们 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在:一方面,艺术要受到哲学、宗教、道德、科学等其 它精神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艺术也反过来影响着它们。 (4)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 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艺 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就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 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从另一方 面来讲,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艺术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 统,它只是整个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范畴。文化系 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它所属的子系统,必然从属和依附于文化大系统。对于艺术来 讲,社会文化大系统作为一种总的文化氛围或文化条件,直接制约着作家、艺术
家和读者、观众、听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 合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
七、本章参考书目
1.《文化学导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年版。 2.《美学文艺学方法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 年版。 3.《艺术》(克来夫〃贝尔),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年版。 4.丹纳《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版。 5.《美学的将来》([日]今道友信),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7 年版。 6.《艺术和科学》(李政道),载《文艺研究》1998 年第 2 期。
八、参考剧目、作品
1. 屈原《离骚》 2. 关汉卿《窦娥冤》、《九歌》 3. 王实甫《西厢记》 4. 《十面埋伏》(琵琶古曲) 5.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 6. 《洛神赋图》([东晋]顾恺之) 7. 《黄山图》([清]石涛) 8. 《一条安达鲁狗》([西班牙]布努艾尔导演) 9. 《广岛之恋》([法]雷乃导演) 10. 但丁《神曲》 11. 薄枷丘《十日谈》 12. “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社会支柱》、《国民公敌》([挪威]戏剧家易卜生) 13. 鲁迅《狂人日记》 14. 《坎特伯雷故事》(14 世纪英国诗人乔叟的代表作品) 15. 《威尼斯商人》(16 世纪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 16. 《失落园》 (17 世纪英国诗人弥尔顿)
第五章 实用艺术
一、中编“艺术种类”提要
根据艺术分类的原则和角度,艺术分类法主要有以下六种: 第一种: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 学)、空间艺术(雕塑、绘画)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 第二种: 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为依据, 将艺术区分为听觉艺术 (如音乐) 、 视觉艺术(如绘画)和视听艺术(如戏剧)。 第三种: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表现艺术(音乐、舞 蹈、建筑、抒情诗等)和再现艺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等)。 第四种: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将艺术区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 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实用工艺等)。 第五种:在欧美等国家新兴的分类法,把艺术分为:视觉艺术,包括绘画、 雕塑、摄影艺术、建筑、工艺,以及现代艺术设计、广告艺术、电影艺术、计算 机三维动画等;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以及在发达国家近年来广受 欢迎的音乐剧等。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是适应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及时容纳了 最新出现并广受欢迎时新兴艺术门类或样式。 但是, 这种分类方法毕竟刚刚出现, 尚未经过时间的检验,尤其是在目前尚未得到世界各国艺术界、学术界、教育界 的普遍认可,即使在发达国家内,也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因此,本书也暂不 采用此种方法。? 科学的艺术分类方法应当充分吸收上述分类法的合理因素,同时还必须考虑 到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实质上是以动态化的 方式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艺术作品从根本上讲,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 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此,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 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性作为根本的依据。? 第六种: 从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来看, 可以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 即: 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 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艺术、电视艺术) 和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本书采用的便是此种分类方法。当然,由于 篇幅所限,本书并未涵盖所有的艺术门类,诸如杂技、曲艺、木偶、皮影等一类 民间艺术就尚未提及。? 艺术分类的意义在于通过揭示各门艺术自身的特性和发展规律,以及它们各 自不同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掌握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 和美学实质,进一步推动各门艺术的提高和发展。?
任何艺术分类的方法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各门艺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性和一致性, 具有某些彼此相通的共同规律。 中外许多美学家都曾经指出过 “诗” 与“画”之间的密切联系,有的还把音乐称为流动的建筑,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 乐等等,充分反映出某些艺术门类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艺术种类这种多 样性与统一性,使得人类的艺术领域更加丰富多采。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这种多样 性与统一性,掌握各类艺术的基本规律和美学特征,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 能力和艺术修养。 二、本章的内容概要 “实用艺术” 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 , 主要包括建筑艺术、 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等。实用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实用原则与美观 原则相结合,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 ( 1 )建筑艺术。建筑,是指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通称,是人类用物质材料 修建或构筑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建筑(建筑学)在拉丁文中的涵义是“巨大的 工艺”,说明建筑的技术与艺术密不可分。 所谓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 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早在两千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即:“实 用、坚固、美观”。任何建筑都应当是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实用性与审美性、 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现代建筑“美观”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从而提出了更高的精 神需要, 对于建筑的审美性或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筑艺术应当是 “建筑” 与“艺术”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得建筑艺术既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 使用需要,又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作品,属于空 间造型艺术,建筑的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造型美。人们在观赏任何一座建筑 物时,首先感受到的总是它的外观造型。例如,北京的故宫,西藏的布达拉宫, 南京的中山陵, 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美国的流水别墅, 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等。 建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 包括空间、 形体、 比例、 均衡、 节奏、 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 “空间”,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筑主要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 人们的实际需要,巧妙地处理空间,可以大大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 “形体”,主要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通过线条和形体、空间和实体的不同 组合方式,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突出建筑独特的个性色彩和特有的艺术 感染力。 “比例”,主要是指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筑中长宽高 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都直接影响到建筑美。
“均衡”,主要指建筑在构图上的对称,包括建筑物前后、左右、上下各部 分之间的关系。均衡对称常常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增加崇高的美感。最常 见的均衡方式是在中轴线的左右实现对称,如北京的故宫,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 群非常均衡对称,其中每座建筑物都是在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展开,整个建 筑群的中心是高大的太和殿,以此为中由南向北伸展。 “节奏”,指通过有规律的变化和排列,利用建筑物的墙、柱、门、窗等有 秩序的重复出现,产生一种韵律美或节奏美,正是在这一点上,建筑和音乐具有 同在的共同之处, 因而人们把它们分别说成是 “凝固的音乐” “流动的建筑” 和 。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就曾经专门研究过故宫的廊柱,并从中发现了十分 明显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从天安门经过端门到午门,就有着明显的节奏感,两旁 的柱子有节奏地排列,形成连续不断的空间序列。 “色彩”,也常常构成建筑特有的艺术形象,给人们还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 难忘的印象。故宫,总体色彩是金碧辉煌,朱红色的围墙,白色的台基,金黄色 的琉璃瓦顶,大红色的柱子和门窗,使这座皇宫的色彩别具一格。 “装饰” 作为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 对创造建筑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它可以起到为建筑物增辉添彩的作用。如中国传统建筑十分注意屋顶的装饰,不 但在屋角处做出翘角飞檐,饰以各种雕刻彩绘,还常常在屋脊上增加华丽的真诚 兽装饰。甚至故宫内各种门上九九排列的门钉,作为装饰也具有十分浓郁的民族 文化内涵。 总之,正是通过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多种因素的 协调统一,才形成了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美。? 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又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 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外古今的建筑,可以称得 上是千姿百态, 由于历史的悠久, 数量的众多, 风格的差异, 民族和时代的特色, 使得这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 ( 2 )园林艺术。“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 通过改造地形 (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 、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 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从广义来讲,园林艺术也是建筑艺术 中的一种类型。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包括东方园林 (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欧洲 园林 (以法国园林为代表) 以及阿拉伯式园林, , 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中国园林又可分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与江南小型私家园林两大体系。 作为实用艺术之一, 毫无疑问, 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同样是实用性与审美性、 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但是,一般来讲,园林的实用功能主要就是供人们游憩 玩赏,这种特殊的使用功能要求园林更加侧重于审美性和艺术性。特别是中国传 统的园林艺术,更是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文
学艺术史上,古代许多动人的诗词歌赋,往往是凭借着园林景物抒发出来的;许 多流传至今的绘画,也是描绘园林的美景;许多文学作品同园林分不开,如《红 楼梦》中的大观园等;甚至一些戏剧故事也是在园林中发生的,如明代汤显祖的 代表作《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正是在后花园观赏春色时,触景生情,感梦 伤怀的。可见,中国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绘画、中国诗词、中国戏剧、中国文学等 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文化、历史、美学和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欣赏中国式 园林,不但要注意欣赏它的自然美、建筑美,尤其要注意欣赏它的文化美。后者 是中国园林的精华与核心。 中国园林真正的精华与核心是它的文化美。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园林艺 术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沃土,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色彩。由于中国传 统园林将风景美、艺术美和文化美融为一体,因而更加富有魅力。在中国园林艺 术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美学思想,颐和园就采用了借景、分景、隔景等多种艺 术手法来创造空间美感。整个园林的设计,有层次、有变化,虚实相生,曲折含 蓄, 咫尺山林, 韵味无穷, 风景时而开朗, 时而隐蔽, 犹如一幅逐步展开的画卷, 让人回味无穷,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雅趣,在有限的环 境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来。? ( 3 )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工艺美术,又可称为实用工艺,一般是指在 造型和外观上具有审美价值,与人类的生活用品或生活环境相关的一类工艺美术 品的总称。工艺美术直接受到物质材料和生产技术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 和民族特色。主要包括三大类:一类是经过艺术处理的日常生活实用品,如漂亮 的绣花枕套、精致的被面床单、美观的玻璃器皿等,这些用品多是以实用为主, 装饰为辅,或者说,它们是在实用的基础上兼有观赏的功能。另一类是民间工艺 美术品,如竹编器件、草编器件、蜡染织物、泥塑、木雕、剪纸等,它们采用的 原材料一般比较低廉,工艺比较简单,价格也比较便宜,既可供实用,又可供观 赏。再一类是特种工艺美术品,如景泰蓝器皿、象牙雕刻、瓷器玉雕等,它们采 用的原材料比较珍贵, 工艺非常精细, 价格也比较昂贵, 主要供观赏和珍藏之用, 这些特种工艺品实际上已经不具有实用价值,而是主要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了。? 实用工艺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 就开始用兽皮、兽骨、象牙、羽毛来装饰自己。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大量出现的彩 陶, 更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有些出土的彩陶至今仍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实用工艺美术品,顾名思义,首先应当具有实用性,审美性应当寓于实用性 之中。因此,在制作实用工艺美术器具时,都应当围绕着实际使用的要求来考虑 和设计,从材料选择、外部造型、色彩装饰等多方面,都需要结合实用要求来考 虑艺术处理和加工等问题。甚至作为观赏用的特种工艺品也不例外,因为它们同
样具有实用目的,即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所以也需要在设计中考虑到适应环境 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用工艺美术品应当适用、经济、美观。 工艺美术品的审美特性与建筑艺术相仿,集中体现为造型美。因此,工艺美 术品十分注重造型设计, 并且尽量发掘材料和装饰的潜力, 注意运用色彩、 线条、 形状等多种形式因素,以及夸张、变形、均衡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创造工艺美术 品的外观形式美。 现代设计或工业设计的范围大致包括: 一是产品设计,从家俱、餐具、服装等日常生活用品到汽车、飞机、电脑等 高新技术产品,都属于产品设计的范畴。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将造型艺术与工业 产品结合起来,使得工业产品艺术化。产品设计或称作狭义的工业产品设计,其 本质是追求功效与审美、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二是环境设计,是指人类对一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改造和 组织,对物质环境进行空间设计,使之符合人的行为需要和审美需要。环境艺术 就是要对人们生存活动的场所进行艺术化处理,它一是包括以自然风景和名胜古 迹为主的景观环境,二是包括以城镇小区和建筑组群为主的空间序列环境,三是 以陈设、小品和人工绿化为主的日常生活环境,从而为人类社会创造出舒适、优 美的生存环境。 三是视觉设计,是指人们为了传递信息或使用标记所进行的视觉形象设计。 从狭义上讲,视觉设计又被称作平面设计。视觉设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装帧设 计、印刷设计、包装设计、展示陈列设计、视觉形象设计、广告设计等等。 “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 1 )实用性与审美性。 实用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应当对实用性作比较宽泛的理解。 因为人类的实际活动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社交活动、文化生活等许多领域,所以实用艺术中的 各个门类,甚至每一门类中的不同类型,都应当分别符合人类不同实际活动的需 要。 第二,实用艺术以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为基本特点,但对于大多数实用艺 术品来讲,实用是为主的,审美应当从属于实用,服务于实用。 第三,实用艺术与生产技术具有紧密的联系,物质材料对实用艺术有直接的 制约和影响。
第四,由于实用艺术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质材料和人工劳力,所以它的实 用性也应当考虑产品的用料、费时、加工和成本等经济方面的问题,尽量做到省 工省料和降低成本,使其具有较低的消耗和较高的使用价值。? 实用艺术具有审美性,即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由于实用艺术在我 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见到,所以它几乎每日、每时、每刻都在发挥着审 美作用,给人以美的感受,从而在实用的前提下兼有审美的功能,达到物质和精 神的统一。 实用艺术中,实用性与审美性二者是有机统一的。实用性是审美性的前提和 基础,审美性反过来也可以增强实用性。所以,实用性和审美性二者相互促进, 缺一不可, 密不可分, 它们构成了实用艺术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 尤其需要指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性在实用艺术 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实用艺术美的要求,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迫 切。 ( 2 )表现性与形式美。实用艺术另一个重要的审美特点,就是特别注重 表现性与形式美,并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作品之中。实用艺术作为表现性空间 艺术,它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而是注重表现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 味。因而,表现性应当是实用艺术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也构成了它与戏剧、小 说、电影等再现艺术的根本区别。实用艺术的这种表现性,使得它比其他艺术更 加偏重于形式美。 所谓形式美,主要指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从而形成了某些共同的 特征和法则,它包括色彩、线条、形体等因素,也包括对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 法则。人类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发现和总结了许多形式规律,并且不怕地创造出新 的形式规律, 从而大大提高了美的创造力和艺术的表现力。 作为表现性空间艺术, 实用艺术特别注重形式美。 总之,在实用艺术中,表现性与形式美密不可分。形式美是表现性的外部体 现,表现性是形式美的内在灵魂。? ( 3 ) 民族性与时代性。 实用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因此,实用艺术还有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就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在 实用艺术中,包括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的各门实用艺术,无一不体现出民族的 风格和特色。实用艺术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用艺术的这种时代性,首先在于 它总是表现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情感和理想。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 1 )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 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空间”,是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建筑主要通过创造各种内外空间来满足 人们的实际需要,巧妙地处理空间,可以大大增强建筑艺术的表现力。 “形体”,主要指建筑物的总体轮廓,通过线条和形体、空间和实体的不同 组合方式,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突出建筑独特的个性色彩和特有的艺术 感染力。 “比例”,主要是指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建筑中长宽高 的比例,凹与凸的比例、虚与实的比例等,都直接影响到建筑美。 “均衡”,主要指建筑在构图上的对称,包括建筑物前后、左右、上下各部 分之间的关系。均衡对称常常给人一种严肃庄重的感觉,增加崇高的美感。 “节奏”,指通过有规律的变化和排列,利用建筑物的墙、柱、门、窗等有 秩序的重复出现,产生一种韵律美或节奏美,正是在这一点上,建筑和音乐具有 同在的共同之处, 因而人们把它们分别说成是 “凝固的音乐” “流动的建筑” 和 。 “色彩”,也常常构成建筑特有的艺术形象,给人们还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 难忘的印象。 “装饰” 作为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 对创造建筑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它可以起到为建筑物增辉添彩的作用。 通过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多种因素的协调统一, 才形成了建筑艺术特有的空间造型美。? ( 2 )园林艺术。 ( 3 )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 四、本章小结 从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来看,可以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实用艺 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 言艺术。 掌握建筑艺术、 园林艺术、 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主要艺术语言和文化内涵。 实用艺术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表现性与形式美、民族性与时代性等美学特 征。 五、本章的重点概念 1. 实用艺术
2. 建筑艺术 3. 空间 4. 形体 5. 比例 6. 均衡 7. 节奏 8. 色彩 9. 装饰 10. 园林艺术 11.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12. 工艺美术 13. 现代设计 14. 产品设计 15. 环境设计 16. 视觉设计 六、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艺术分类是最基本的 6 种方法分别是什么? (2)说出实用艺术的主要种类。 (3)请简要阐释实用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4)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理解建筑艺术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特征。 (5)为什么说在欣赏园林艺术时,不但要欣赏园林的自然美与建筑美,更 应欣赏蕴藏其中的文化美。 (6)如何认识工艺美术品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 略。 (2) 从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来看,可以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 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 术、语言艺术。
(3) 实用艺术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表现性与形式美、民族性与时代性等 美学特征。 (4) 略。 (5) 作为实用艺术之一,毫无疑问,园林艺术的基本特征同样是实用性与 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一般来讲,园林的实用功能主要就是供人们游 憩玩赏,这种特殊的使用功能要求园林更加侧重于审美性和艺术性。特别是中国 传统的园林艺术,更是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 文学艺术史上,古代许多动人的诗歌赋,往往是凭借着园林景物抒发出来的;许 多流传至今的绘画,也是描绘园林的美景;许多文学作品同园林分不开,如《红 楼梦》中的大观园等;甚至一些戏剧故事也是在园林中发生的,如明代汤显祖的 代表作《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正是在后花园观赏春色时,触景生情,感梦 伤怀的。可见,中国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绘画、中国诗词、中国戏剧、中国文学等 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文化、历史、美学和艺术等多方面的价值。欣赏中国式 园林,不但要注意欣赏它的自然美、建筑美,尤其要注意欣赏它的文化美。 (6) 略。 八、本章参考书目
1.《阅读具聿铭》,载《北京晚报》2001 年 6 月 29 日 19 版。 2.?苏?鲍列夫《美学》,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 1986 年版,北京。 3. 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北京。 4. (美)斯蒂芬〃贝尼等著《20 世纪风格与设计》,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成都。 5.《美学自然全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0 年版,北京。 6.《美学自然全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0 年版,北京。 7. (英)彼得 多默《1945 年以来的设计》,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成都。 8.《艺术特征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4 年版,北京。
第六章 造型艺术
一、本章内容概要 “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 ( 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 , 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它是一种再现 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 法艺术等。? 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它们都属于空间艺术,并且都是以平面或立体的方式,用物质材料创 造出静态的艺术形象,使人们凭借视觉感就可以直接感受到。由于二者的联系如 此紧密,有时人们又常把它们归为一类,干脆将它们统统称之为美术,或者称之 为视觉艺术。 区别:造型艺术 ( 绘画、雕塑、摄影、书法) 的基本特征是造型性,通过 再现和塑造外部形象来体现内在的精神世界,它的表现性潜藏于再现性之中,因 而,这类艺术属于再现性空间艺术。实用艺术 ( 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 设计) 的基本特征却是表现性,通过美的形式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 文化内涵,它并不直接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因而,这类艺术属于表现性空间艺 术。除此之外,二者之间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即造型艺术主要具有审美功能,满 足观赏者的精神需要;实用艺术兼有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 需要和精神需要。因此,将其分为两大类别。? ( 1 )绘画艺术。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门运 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度空 间 (即平面) 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的艺术。绘画种类繁多,范围广泛。从体 系来划分,绘画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方绘画两大体系。从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法 来划分,则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笔画等等。从题材内 容来划分,又可以分为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静物画、历史画、宗教画、动 物画等体裁。从作品形式的不同来划分,还可以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 画、漫画等样式。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为东方绘画 体系的主流。其特点: 第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 绢帛上作画。因此,中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 第二,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 即可移动 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
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 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 第三,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 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也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诗、书、画、 印交相辉映的特色。 第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中 国画的传统画法有工笔画,也有写意画。前者用笔细致工整,结构严谨,无论人 物或景物都刻画得十分具体入微;后者笔墨简练,高度概括,洒脱地表现物象的 形神和抒发作者的感情。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在处理形神关系时都要求 “神形兼备”,在造型和意境的表达上都要求“气韵生动”。中国画总体上的美 学追求, 不在于将物象画得逼真、 肖似, 而是通过笔墨情趣抒发胸臆、 寄托情思。 西方绘画艺术也是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尤其是油画艺术更可以说是世界绘 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它是用油质颜料在布、木 板或厚纸板上画成, 其特点是油画颜料色彩丰富鲜艳, 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 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同时,油画颜料又有较强的 覆盖力,易于修改,为画家提供了艺术创作的便利条件。西方绘画的审美趣味, 在于真和美。西洋画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 十分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运用光学、几何学、 解剖学、色彩学等作为科学依据。概括地讲,如果中国绘画尚意,那么西方绘画 则尚形;中国绘画重表现、重情感,西方绘画则重再现、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 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西方绘画则主要是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中国绘画不受空 间和时间的局限,西方绘画则严格遵守空间和时间的界限。 总之,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同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形成鲜明差 异,成为世界美术领域中的两大体系。? ( 2 )雕塑艺术。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雕塑是立体(三度空间) 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品, 由于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故被称为雕塑。 雕塑的种类、 体裁和样式繁多。 从制作工艺来看, 它可以分为雕和塑两大类。 事实上,雕塑工艺十分复杂,如果进一步细分,还可以再将其分为刻、镂、塑、 凿、琢、铸等各种技艺和手法。 从体裁来区分,雕塑又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如著名的巴黎歌剧院周围有三 十多座雕塑;有城市园林雕塑,如北京市街道和公园里均有不少美化城市景观的 雕塑;有宗教雕塑,如敦煌、麦积山等处的大量彩塑;有陵墓雕塑,如陕西兴平 霍去病墓前的著名大型石刻《马踏匈奴》;还有陈列性雕塑,如室内架上雕塑、 展览馆室内雕塑等。
从样式区分,雕塑还可以分为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等。 从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区分, 雕塑一般又可分为圆雕、 浮雕和透雕三类。 圆雕, 又称“浑雕”,是不附在任何背景上,可以从四面观赏的立体雕塑。圆雕的特点 是立于空间中的实体形象,在创作时必须考虑它的体积感与厚重感,在塑造形象 时还必须照顾到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赏。浮雕,又称“凸雕”,是在平面上 雕出凸起的艺术形象。根据表面凸起程度的不同,浮雕又分为高浮雕 ( 高低起 伏大,凸起程度深) 和浅浮雕 (高低起伏小,凸起程度浅) 。透雕,则界乎圆雕 和浮雕之间,它是在浮雕的基础上,将其背景部分镂空制作而成,但又不脱离平 面,犹如一件附着在平面背景上的圆雕。? 正是由于雕塑艺术具有以上与其它艺术不同的基本特征,因而雕塑特别强调 服从形式美的规律。雕塑艺术应当更加凝练,更加集中,更加概括。 西方雕塑艺术源远流长,作品繁多。一般认为,西方雕塑史上有四个最为辉 煌的高峰期。 西方雕塑史上第一个高峰是古希腊罗马时期,雕塑艺术便已达到了相当高的 水平。公元前 5 至公元前 4 世纪的希腊雕刻艺术的繁荣时期,出现了米隆、菲 狄亚斯等一批杰出的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掷铁饼者》和菲狄亚斯的名作《命 运三女神》,都是举世瞩目的佳作。约作于公元前一二世纪的古希腊雕刻著名作 品《维纳斯像》,也称《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因 18 20 年发现于爱琴海中 的米洛斯岛而得此名,巴黎罗浮宫将它和该馆收藏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并称为罗浮宫三宝。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可以称得上是西方雕塑艺术的第二高峰。被称为意大利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就是成就斐然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 米开朗基罗的成名作《哀悼基督》取材于基督被害后,圣母对儿子的殉难表示深 切哀悼的宗教故事,由于米开朗基罗完成这件作品时只有 25 岁,许多人不相信 这是出自一位年轻雕刻家之手,为此他不得不把自己的姓名刻在圣母胸前的衣带 上,这就是为什么唯独这件作品留下了雕刻家姓名的缘故。此外,他为故乡佛罗 伦萨创作的大理石雕像《大卫》,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英雄的象征,他为美弟奇教 堂设计的大理石雕刻《晨》、《暮》、《昼》、《夜》是一组寓意深刻的作品, 他的其他作品如《摩西》等,也都是世界雕刻史上的不朽作品。 西方雕塑艺术史上的第三个高峰,当属 19 世纪法国雕塑。其代表人物为吕 德, 为巴黎凯旋门创作了巨形浮雕 《马赛曲》 现实主义流派大师罗丹更是以 ; 《巴 尔扎克像》、《思想者》、《地狱之门》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将西方雕塑艺术推 向新的高峰。
西方雕塑艺术史上的第四个高峰,是 20 世纪西方雕塑,代表人物有法国著 名雕塑家马约尔,以及现代主义雕塑家、法国的阿尔普和英国的亨利.摩尔等为 代表,他们拓展了雕塑的观念,探索新的雕塑语言。 ( 3 )摄影艺术。摄影艺术是一种现代的造型艺术。它是摄影师运用照相 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现经过暗房工艺处理, 塑造出现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 一种艺术样式。? 摄影艺术独具的审美特征主要集中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上。 摄影艺术 的纪实性,首先表现出来在它运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逼真精确地将被摄对象再 现出来,使得摄影作品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给人以逼真感。其次,这种纪实性 还表现在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实际存 在的人物、事伯和环境,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常常是抓拍或抢拍出来的,这种纪 录性拍摄方式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相比之下, 绘画雕塑则无需现场创作, 它们既可以表现现在的事物,也可以表现过去或将来的事物,甚至可以表现艺术 家的想象但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一般来说,摄影艺术却不能表现过去的 和未来的事物,更不能表现客观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另一方面,摄影艺术又 必须在纪实性的基础上具有艺术性, 杰出的作品必然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 一。 摄影艺术形象的创造, 首先需要摄影师熟练掌握摄影的艺术技巧和艺术语言, 熟练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 (或色调) 三种主要造型手段。 摄影艺术的样式和体裁繁多,按感光材料和画面颜色,可以分为黑白摄影和 彩色摄影;按摄影器材和技术,又可以分为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全息摄影、红 外线摄影等; 按题材分, 还可以分为肖像摄影、 风光摄影、 舞台摄影、 体育摄影、 建筑摄影等。 “肖像摄影,”又称人物摄影,是以表现人物形象为主的摄影,包括特写镜 头、头像、半自像、全身群像等。肖像摄影应当通过人物的姿态、动作、外貌和 面部表情,展示人物的姿态、动作、外貌和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性 格特征和精神气质。以形传神、气韵生动,可以说是人物肖象摄影的最高审美标 准。 “风光摄影”,是以表现大自然的风景为主的摄影,风光摄影不但要表现大 自然的美,更需要表现人对自然美的感受,表现作者的审美体验与艺术追求,通 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来传达摄影师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它一般又可以 分为自然风景、都市风景、乡村风景等。风光摄影的关键是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 美,它不能停留在仅仅再现自然景物,而是必须寓情于景,使作品情景交融、意 境盎然,在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中,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美学追求。
“舞台摄影”,是指以舞台演出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它一般需 要较高的摄影造型技术,还需要摄影师对所拍摄的艺术表演有较全面的了解,能 充分掌握舞台演出的风格样式、艺术特征,以及演员的表演特色,充分展现舞台 艺术的风采和演员高超的表演水平。 “体育摄影”,是指以各种体育运动或竞赛中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健美姿态 和优异成绩为拍摄对象的一种摄影艺术形式,为了适应体育运动一般均在快速度 中进行的特点,体育摄影大多采用抓拍方式,并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抓取动态,使 作品具有高度的真实感和强烈的现场感。 “建筑摄影”,也是摄影艺术的一个品种,它是摄影师运用一定的摄影技术 和手段,专门拍摄精心挑选出来的建筑物,将摄影美和建筑美结合起来的一种方 式,建筑摄影需要摄影师懂得建筑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历史,认真观察和研究建筑 物的特点,选择最理想的拍摄位置、角度和光线,通过建筑物的形体、质感和色 调等特征,充分体现建筑物特有的社会文化内涵和科学技术水平,形象地展现建 筑美。? 摄影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世界各国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其中最主 要的有: 绘画主义摄影,从 19 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很快传世界各国,成为摄影艺 术史上最早形成、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它在创作上追求绘画效果,作品形式从 构图布局到用光影调阴极严谨的法则,该派曾风行一时。 纪实主义摄影,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该派从照相机能起 初还原客观事物形貌的特点出发,强调摄影的纪实性,注重直接而逼真地再现客 观现实生活,崇尚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印象主义摄影,它是美术上印象主义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反映,主张摄影 艺术应当表现摄影者的瞬间印象和独特感受,讲究形式美和装饰性,追求在摄影 作品中达到一种朦胧模糊的画意效果,尤其注重色彩与光线的表现。 超现实主义摄影,是现代主义摄影流派之一,其美学思想与超现实主义绘画 基本相同,在创作时常利用剪贴和暗房技术为主要的造型手段,采用叠印叠放、 多重暴光、 怪诞变形、 任意夸张等手法, “超现实的神秘世界” 将 作为表现对象。 除此之外,西方现代派摄影还有抽象派摄影、前卫派摄影等。? ( 4 )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 通过汉字的用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 情操, 从而达到美学的境界。 形式上, 它是一门刻意追求线条美的艺术; 内容上, 它是一门体现民族灵魂的艺术。书法最早也是一门实用艺术。书法最初只是用于 人们书写文字的日常活动,只是发展到后来才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当 然,由于今天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很少使用毛笔来书写普通文字,使得书法的观
赏性越来越实用性,书法作为一门造型艺术的作用日益突出。此外,中国书法同 绘画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书画同源”正是对这两门姊妹艺术的形象 概括,因此,造型性可以说是书法艺术与生俱来的最重要特点。 中国书法建立在中国文字(汉字)的基础之上。迄今为止,世界上还只有汉 字的书写真正成为一门艺术。关于汉字的起源问题,历史上有多种传说,如结绳 说、画卦说、仓颉造字说等。但是,一般认为,汉字的生产是以象形为基础演化 的。虽然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种基本方法和功能, 但毫无疑问,象形是基础,“书画同源”这也正是汉字能够产生书法艺术的重要 原因。当然,在象形的基础上,汉字后来继续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形式法则和规 律,这是汉字作为艺术的生命所在。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美经验的集中表现,在 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国书法艺术甚至影响到日本、新加坡、朝鲜、 泰国等国,人们把它称为东方艺术的核心。? 中国民族书法艺术随时代发展,也体现出各种书体不断发展的演变过程。总 体上讲,汉字书法可分为五种书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其基 本技法和表现形式,主要是用笔、用墨、结构、章法、韵律、风格等几个方面。 书法艺术对于陶冶人的情趣具有巨大的作用。在创作欣常书法作品时,不仅 能给人带来愉悦和满足,而且常常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使审美情趣得到 陶冶与提高。此外,书法艺术对创造社会美的环境也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例如名 胜古迹区内,众多的碑文铭记、摩崖石刻等重要文化遗产,更是具有艺术鉴赏和 历史文化的价值,体现出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 1 )造型性与直观性。造型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造型性。它是指艺术 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出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绘 画是用线条、色彩在二度空间里塑造形象,摄影是用影调、色调在二度空间里创 造形象,雕塑则是用泥土、木石在三度空间里创作出具有实在物质性艺术形象, 书法则是通过笔墨、布白、结构、用笔来创造神采,呈现精神气韵。它们的共同 特点都是以塑造客观事物的形象来作为基本的表现方式,所以说,造型性是这类 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直观性,或称视觉性,也是造型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是由造型性派生出 来的。造型艺术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论是一幅绘画,一件雕塑,或者一幅摄影 作品、一件书法作品,都是直接诉诸欣赏者的眼睛,凭借视觉感来感受的。这个 特征,使造型艺术同文学、音乐等其它艺术门类区别开来。 ( 2 )瞬间性与永固性。造型艺术要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就必须找到恰当 的表现方式,也就是在动和静的交叉点上,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一瞬间形 象,将它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这就是造型艺术瞬间性的特点。如何
造取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最精彩的瞬间,成为画家、雕塑家、摄影家们创作过程 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也成为美学家、艺术家们十分关注的一个课题。 由于造型艺术必须采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将事物发展变化的典型瞬间固 定下来,使得造型艺术在具有瞬间性特点的同时,也具有了永固性的特点。所谓 永固性,就是指造型艺术的瞬间形象一旦被创作出来,也就同时被物质材料固定 下来, 可以供人们多次欣赏, 甚至可以千百年流传下去。 相比之下, 舞蹈、 曲艺、 戏剧、戏曲等表演艺术或综合艺术则不能够将艺术形象物化固定下来,只能一次 次表演来创造形象,在录音录像等现代化传播技术发明之前,它们也无法流传后 世。正因为如此,流传至今的原始艺术作吕,其中相当数量是绘画、雕塑等造型 艺术作品。 造型艺术的永性, 使这些古的艺术品能够被若干年后的现代人所欣赏。 ( 3 )再现性与表现性。造型艺术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空间艺术,再现性 自然成为它最重要的审美特点之一。 但是, 造型艺术同样要表现形象的内在意蕴, 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因此,表现性也是造型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造型艺术 中,摄影可以最逼真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摄影作品被当全真 实可造的历史文献,具有认识和审美双重价值,成为珍贵的文献资料。造型艺术 离不开表现性, 需要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追求。 二、 ?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造型艺术与实用艺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它们都属于空间艺术,并且都是以平面或立体的方式,用物质材料创 造出静态的艺术形象,使人们凭借视觉感就可以直接感受到。由于二者的联系如 此紧密,有时人们又常把它们归为一类,干脆将它们统统称之为美术,或者称之 为视觉艺术。 区别:造型艺术 ( 绘画、雕塑、摄影、书法) 的基本特征是造型性,通过 再现和塑造外部形象来体现内在的精神世界,它的表现性潜藏于再现性之中,因 而,这类艺术属于再现性空间艺术。实用艺术 ( 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 设计) 的基本特征却是表现性,通过美的形式来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 文化内涵,它并不直接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因而,这类艺术属于表现性空间艺 术。除此之外,二者之间还有一个重要区别,即造型艺术主要具有审美功能,满 足观赏者的精神需要;实用艺术兼有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同时满足人们的物质 需要和精神需要。 2. 绘画艺术。 3.中国画的特点: 第一,表现在工具材料上,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 绢帛上作画。因此,中国画又可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
第二,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采用散点透视法 ( 即可移动 的远近法),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 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 即:全景式空间、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 第三,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 映,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也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诗、书、画、 印交相辉映的特色。 第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中 国画的传统画法有工笔画,也有写意画。前者用笔细致工整,结构严谨,无论人 物或景物都刻画得十分具体入微;后者笔墨简练,高度概括,洒脱地表现物象的 形神和抒发作者的感情。不管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在处理形神关系时都要求 “神形兼备”,在造型和意境的表达上都要求“气韵生动”。中国画总体上的美 学追求, 不在于将物象画得逼真、 肖似, 而是通过笔墨情趣抒发胸臆、 寄托情思。 4.雕塑艺术的种类、体裁和样式。 5.西方雕塑史上四个高峰期。 第一个高峰是古希腊罗马时期,雕塑艺术便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公元前 5 至公元前 4 世纪的希腊雕刻艺术的繁荣时期,出现了米隆、菲狄亚斯等一批 杰出的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掷铁饼者》和菲狄亚斯的名作《命运三女神》, 都是举世瞩目的佳作。 约作于公元前一二世纪的古希腊雕刻著名作品 《维纳斯像》 , 也称《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因 18 20 年发现于爱琴海中的米洛斯岛而得此 名,巴黎罗浮宫将它和该馆收藏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达?芬奇的《蒙娜 丽莎》并称为罗浮宫三宝。 第二高峰,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就是成就斐 然的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米开朗基罗的成名作《哀悼基督》取材于基督被害 后,圣母对儿子的殉难表示深切哀悼的宗教故事,由于米开朗基罗完成这件作品 时只有 25 岁,许多人不相信这是出自一位年轻雕刻家之手,为此他不得不把自 己的姓名刻在圣母胸前的衣带上,这就是为什么唯独这件作品留下了雕刻家姓名 的缘故。此外,他为故乡佛罗伦萨创作的大理石雕像《大卫》,成为文艺复兴时 代英雄的象征,他为美弟奇教堂设计的大理石雕刻 《晨》 《暮》 《昼》 《夜》 、 、 、 是一组寓意深刻的作品,他的其他作品如《摩西》等,也都是世界雕刻史上的不 朽作品。 第三个高峰,当属 19 世纪法国雕塑。其代表人物为吕德,为巴黎凯旋门创 作了巨形浮雕《马赛曲》;现实主义流派大师罗丹更是以《巴尔扎克像》、《思 想者》、《地狱之门》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将西方雕塑艺术推向新的高峰。
第四个高峰,是 20 世纪西方雕塑,代表人物有法国著名雕塑家马约尔,以 及现代主义雕塑家、法国的阿尔普和英国的亨利.摩尔等为代表,他们拓展了雕 塑的观念,探索新的雕塑语言。 6.摄影艺术的样式和体裁。按感光材料和画面颜色,可以分为黑白摄影和 彩色摄影;按摄影器材和技术,又可以分为航空摄影、水下摄影、全息摄影、红 外线摄影等; 按题材分, 还可以分为肖像摄影、 风光摄影、 舞台摄影、 体育摄影、 建筑摄影等。 7.摄影艺术的风格和流派: 绘画主义摄影,从 19 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很快传世界各国,成为摄影艺 术史上最早形成、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它在创作上追求绘画效果,作品形式从 构图布局到用光影调阴极严谨的法则,该派曾风行一时。 纪实主义摄影,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该派从照相机能起 初还原客观事物形貌的特点出发,强调摄影的纪实性,注重直接而逼真地再现客 观现实生活,崇尚质朴无华的艺术风格。 印象主义摄影,它是美术上印象主义思潮在摄影艺术领域的反映,主张摄影 艺术应当表现摄影者的瞬间印象和独特感受,讲究形式美和装饰性,追求在摄影 作品中达到一种朦胧模糊的画意效果,尤其注重色彩与光线的表现。 超现实主义摄影,是现代主义摄影流派之一,其美学思想与超现实主义绘画 基本相同,在创作时常利用剪贴和暗房技术为主要的造型手段,采用叠印叠放、 多重暴光、 怪诞变形、 任意夸张等手法, “超现实的神秘世界” 将 作为表现对象。 除此之外,西方现代派摄影还有抽象派摄影、前卫派摄影等。? 7.书法艺术。 ? 8.造型艺术的审美特征:( 1 )造型性与直观性。 ( 2 )瞬间性与永固 性。( 3 )再现性与表现性。 三、本章小结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各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特征。雕塑艺术更是在三度空 间里创造出立体的形象。摄影艺术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纪实性造 型艺术。书法艺术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样式。? 造型艺术具有造型性与直观性、瞬间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性等美学特 征。? 四、本章中的重要概念 1. 造型艺术
2. 绘画艺术 3. 中国画 4. 雕塑艺术 5. 摄影艺术 6. 书法艺术 五、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简要阐释造型艺术的主要种类,即绘画、雕塑、摄影艺术、书法艺术 等。 (2)如何理解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3)从哪几方面说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 (4)指出标志中外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的几个高峰时期。 (5)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表现手法是什么? (6)书法艺术的基本技法和表现形式是什么?? 六、“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各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基本特征。雕塑艺术更是在 三度空间里创造出立体的形象。摄影艺术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纪 实性造型艺术。书法艺术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样式。 (2)造型艺术具有造型性与直观性、瞬间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性等 美学特征。 (3)中国画,简称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成为东 方绘画体系的主流。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表现在工具材料上, 往往采用中国特制的毛笔、墨或颜料,在宣纸或绢帛上作画。因此,中国画又可 称之为“水墨画”或“彩墨画”。第二,在构图方法上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多 采用散点透视法 ( 即可移动的远近法) ,使得视野宽广辽阔,构图灵活自由, 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中国画营造的空间多种多 样, 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 即: 全景式空间、 分段式空间和分层式空间。 第三, 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四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形成了 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第四,中国画的特点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 文化和丰富的美学思想。 (4)略。
(5)摄影艺术独具的审美特征主要集中在纪实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上。 摄影 艺术的纪实性,首先表现出来在它运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能够逼真精确地将被摄对 象再现出来,使得摄影作品具有客观性、真实性,给人以逼真感。其次,这种纪 实性还表现在它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 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实 际存在的人物、事伯和环境,许多优秀的摄影作品常常是抓拍或抢拍出来的,这 种纪录性拍摄方式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相比之下,绘画雕塑则无需现场 创作,它们既可以表现现在的事物,也可以现现过去或将业的事物,甚至可以表 现艺术家的想象但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一般来说,摄影艺术却不能列现 过的和未来的事物,更不能列现客观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另一方面,摄影艺 术又必须在纪实性的基础上具有艺术性,杰出的作品必然是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完 美统一。摄影艺术形象的创造,首先需要摄影师熟练掌握摄影的艺术技巧和艺术 语言,熟练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 ( 或色调) 三种主要造型手段。 (6)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汉字的用 笔用墨、点画结构、行次章法等造型美,来表现人的气质、品格和情操,从而达 到美学的境界。形式上,它是一门刻意追求线条美的艺术;内容上,它是一门体 现民族灵魂的艺术。书法最早也是一门实用艺术。书法最初只是用于人们书写文 字的日常活动,只是发展到后来才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当然,由于今 天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很少使用毛笔来书写普通文字, 使得书法的观赏性越来越 实用性,书法作为一门造型艺术的作用日益突出。此外,中国书法同绘画之间有 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书画同源” 正是对这两门姊妹艺术的形象概括, 因此, 造型性可以说是书法艺术与生俱来的最重要特点。 七、本章参考书目 1.《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第 40 页,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北京。 2.《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第 178 页,中华书局 1980 年版,北京。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第 37 页,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北京。 4.宗白华《美学与意境》第 188 页,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北京。
第七章 表情艺术
一、本章的内容概要
1.表情艺术的内涵: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 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主要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 现性和表演性艺术。? 2.表情艺术类型特征:? (1) 音乐艺术。 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 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它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 最早的艺术种类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喜爱的艺术种类之一。从某种意义 上讲,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也是表现的艺术、再创造的艺术。 音乐可以根据人们歌唱的特点,分成男声(包括高音、中音、低音三种) 、 女声(包括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和童声三类。声乐还可以根据演唱的方式分 为独唱、齐唱、重唱、合唱、对唱、伴唱等多种形式。近年来,我国声乐一般又 被划分为民歌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三大类。 民歌唱法,可细分为汉族民歌与少数民族民歌,在演唱方法上大多比较自然 质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它追求声音效果,讲究发声方法,注意运用华彩和 装饰唱法。 通俗唱法, 是现代工业社会电子传播技术广泛运用后出现的一种歌曲演唱法, 需要演唱者手持话筒进行演唱,对演唱者本人的声乐训练没有太多严格的要求。 中国声乐发展的新趋势,更是出现了“通俗唱法时尚化,民族唱法多样化,美声 唱法国际化”的新现象。 器乐的划分法也很多,根据器乐的不同种类和演奏方法,可以分为弦乐、管 乐、弹拨乐和打击乐四大类。器乐还可以根据演奏方式的不同,区分为独奏、重 奏、齐奏、伴奏、合奏等多种形式。 从体裁形式来划分,器乐又可以分为序曲(如《威廉·退尔》序曲) ,组曲 (如巴赫的《法国组曲》,夜曲(如肖邦的《升F大调夜曲》,进行曲(如柴可 ) ) 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谐谑曲(如萧邦的四首钢琴谐谑曲) ) ,叙事曲(如 勃拉姆斯的《爱德华》,幻想曲(如康弗斯的《神秘的号手》,狂想曲(如李斯 ) ) 特的《匈牙利狂想曲》,随想曲(如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舞曲(如 ) ) 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协奏曲(如贝多芬的《 D大调小提琴 ) 协奏曲》,交响音画(如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以及气势磅礴、结构宏大 ) ) 的交响曲(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等等。
音乐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旋律、节奏、和声、复调、 曲式、调式、调性等。最主要的是前三者,旋律堪称音乐的灵魂,节奏体现出音 乐的时间感,和声体现出音乐的空间感。 “旋律” ,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它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 节奏、节拍以至调式、调性关系等组织起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内容和 情感。旋律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它可以表现出音乐的内容、风格、体裁,甚 至还可以体现出音乐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因此,人们常把旋律称为音乐的灵 魂。 “节奏” ,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指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 的组合,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使乐曲体现出情感的波动 起伏,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和声” ,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指多声部音乐按照一定关系构成重 叠复合的音响现象,使音乐具有结构感、色彩感和立体感。此外,复调、曲式、 调式、调性,以及速度、力度等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也都是通过有规律的变化 与组合,共同将乐音在时间中展开来塑造出音乐形象。? “交响乐” ,有音与音之间和谐结合的意思。这个词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被 大量使用, 但其内涵和现在全无共同之处。 现代关于交响乐的概念, 形成于十八、 十九世纪之交。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音乐巨匠为首的维也纳古典乐派, 使得交响乐真正进入了黄金时代。交响乐可以说是音乐艺术的精髓,是音乐创作 的最高形式。 近现代欧洲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音乐流派主要有: 古典乐派, 是从 18 世纪下半叶至 19 世纪初在维也纳形成的以古典风格为 创作标志的音乐流派,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主要代表,这个流派推崇 理性和情感的统一,追求艺术形成的严谨和完美,创作手法上注重戏剧的对比、 冲突和发展,成为当时的典范。 浪漫乐派,是 19 世纪在欧洲兴起的音乐流派,浪漫乐派音乐最大的特点就 是强调激情,强调抒发主观情感,强调表现个性。前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 是德国作曲家舒伯特和舒曼、 匈牙利的李斯特、 波兰的肖邦、 法国的柏辽兹等人; 后期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和勃拉姆斯、俄国音乐家柴柯 夫斯基等。 19 世纪中叶以后,在欧洲各国又兴起和发展了民族乐派,民族乐派主张音 乐应当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注意采用本国的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素材, 将传统音乐成果与本民族音乐密切结合起来,民族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挪威 包括的格里格 (管弦乐组曲《培尔·金特》等) 、捷克的德沃夏克 (《新世界交 响曲》等) ,以及俄国“强力集团” 的一批著名音乐家如穆索尔斯基 (交响音
画《荒山之夜》等)、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 和鲍罗丁 (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等。 ( 2 ) 舞蹈艺术。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来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 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 艺术之一。远古时代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图腾舞蹈活动,并且把它作 为图腾崇拜的重要内容,最早的舞蹈常常是歌、舞、乐三者合为一体,既是巫术 礼仪,又是歌舞活动。舞蹈自古以来就和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原始舞蹈中 就开始以舞蹈形式来模拟狩猎活动或战争场面。 艺术舞蹈,是指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艺术创作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作品。 这类舞蹈常常需要较高的技艺水平,完整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主题思想和栩栩如 生的艺术形象。作为表演性舞蹈的总称,艺术舞蹈有多种分类方法。 从表现形态区分,艺术舞蹈可以分为独舞(由一位演员表演的舞蹈样式,如 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就有白天鹅独舞与黑天鹅独舞) 、双人舞(由两位演员通 常是一男一女合作表演的舞蹈形式,如我国舞剧《丝路花雨》中英娘和神笔张的 双人舞) 、三人舞(包括独立作品的三人舞如《金山战鼓》和舞剧中的三人舞如 《天鹅湖》中大天鹅舞) 、群舞(也称集体舞,指四人以上合作表演的舞蹈如《红 绸舞》等) 、组舞(将几个相对完整的舞段组织在一起来表现特定的主题,如《俄 罗斯组舞》就是由五个独立的舞段组成) 、歌舞(将歌和舞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载 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如《编钟乐舞》等) 。 从表现特征区分,艺术舞蹈又可以分为情绪舞(直接抒发舞蹈者思想感情的 抒情性舞蹈,如女子独舞《春江花月夜》等) 、情节舞(通过简单的情节或事件 来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如《胖嫂回娘家》等) ,以及舞剧(一种以舞蹈为主要 艺术手段,综合戏剧、音乐、舞美等多种艺术样式的产物,如大型古典芭蕾舞剧 《睡美人》和我国的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等) 。 从表现风格区分,艺术舞蹈还可以分为古典舞与现代舞、民间舞与宫廷舞等 等。 尤其是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独具民族风格、 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的舞蹈, 使艺术舞蹈更加琳琅满目、争芳斗妍。其中,最为引人注目是我国各民族的民间 舞和西方的芭蕾。? 民间舞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舞蹈形式,它生动地反映出各地区、各民 族的性格爱好、风俗习惯和审美趣味,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我国的民间舞源远流长,十分丰富,一般又可以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 舞两大类。汉族民间舞常常采用载歌载舞的形式,如秧歌、花灯、二人转等均为 如此; 还常常利用各种道具来加强舞蹈的造型能力和表现能力, 如狮子舞、 龙舞、 高跷、跑旱船等就是采用业脒制作的道具来增强表演效果;此外,汉族民间舞民
常常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的结合,参加者为数众多,如秧歌、腰鼓舞等在许多地区 广为流传。 芭蕾,是法文芭蕾舞的音译,起源于意大利,形成于法国。古典芭蕾舞有一 整套严格的程式和规范,尤其是脚尖鞋的运用和脚尖舞的技巧,更是将芭蕾舞与 其它舞蹈品种明显地区分开来。芭蕾舞动作要求规范化,尤其注意稳定性和外开 性。稳定性就是芭蕾演员在舞蹈中要注意保持重心,着地的支撑腿要稳定地承受 住全身的重量,在急速旋转和托举人物时都要保持稳定;外开性就是芭蕾演员必 须通过长年的艰苦训练, 使自己的双腿从胯部到脚尖往外打开, 与双肩成平行线。 正是由于芭蕾舞独特的脚尖舞技巧,以及稳定性与外开性的程式化动作,使芭蕾 具有鲜明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美学特征。芭蕾舞剧则是以舞蹈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将舞蹈、音乐、戏剧、美术等熔合在一起,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故事情节和传 达情感氛围。一部大型的芭蕾舞剧常常是由表现人物性格和情绪的独舞,传达剧 情的发展变化和表现人物的情绪交流的双人舞,以及反映时代背景和烘托情绪氛 围的群舞等共同构成。 著名的大型古典芭蕾舞剧有 《吉赛尔》 、 《爱斯梅拉达》 、 《天 鹅湖》《睡美人》《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 、 3.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 ( 1 )抒情性与表现性。再现生活与表现情感是艺术的两种基本功能。有 的艺术种类如造型艺术,长于再现而拙于表现,常常通过直接再现社会生活中的 人物和事情,来间接地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情感;而音乐、舞蹈这一类表情艺术, 却长于表现而拙于再现,往往直接表现和揭示内心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 抒情性是音乐、 舞蹈的基本属性。 音乐和舞蹈抒发情感的能力是十分惊人的, 它们不但可以直接表现人类各种细微复杂的情感情绪, 而且可以直接触及人的心 灵最深处,激发和宣泄人的激情。 音乐、舞蹈的抒情性,来源于它们内在的本质属性和特殊的表现手段,音乐 中有组织的乐音,舞蹈中人的形体动作,都可以通过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快慢, 幅度和能量的大小等多种方式,来表现人们繁复多样、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 音乐、舞蹈这一类表情艺术,难以模拟或再现客观对象,长于表现或传达创 作主体的情感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舞蹈中有大量的抒情舞蹈 (即 情绪舞),尤其是当今欧美各国广泛流行的现代舞,这些舞蹈作品中几乎没有任 何具体的情节或事件,主要是表现某种特定的情绪,通过强烈的情感氛围来震撼 观众的心灵。 音乐更是最擅长于表现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这种特殊性,根源于音乐特殊的 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段,它以乐音为材料作用于人的听觉,可以直接传达和表现音 乐家感情起伏,变化和波动,就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音乐作品于是透入人心与 主体合而为一。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中,有器乐模拟和描绘的雷声、雨声、
风声和鸟鸣声,但它们仍然是为了表现音乐家在生活中的感受,通过这种借景抒 情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传达对于生活的情感体验。 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非语义性、多义性和朦胧性,既是它的局限,又是它 的长处,它为听众的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留下了更加广阔的自由空间,从而可 以获得更加丰富隽永的审美感受。 第一,由于音乐形象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的特点,常常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不同的人欣赏同一首乐曲,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和审 美趣味, 经常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 正因为如此, 音乐艺术才有百听不厌的特点。 第二,由于音乐形象具有抽象性、象征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使得音乐最具有 形而上学的意义,正因为如此,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都格外看重音乐。 ( 2 )表演性与形象性。音乐、舞蹈都属于表演艺术。表演艺术应包括一 度创作和二度创作这样两个过程, 而且, 二度创作 (实际的表演、 演奏或演唱) 常 常需要多次进行。对于音乐、舞蹈来说,首先需要一度创作即作曲、作词、配器 或编舞,同时也需要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和舞蹈家的二度创作。对于同一个 音乐作品或舞蹈作品,由于表演者对作品的理解不同、艺术风格不同和表现形式 不同,完全可以产生十分不同的艺术效果。从这种意义上说,音乐形象和舞蹈形 象的存在,必然依赖于二度创作的表演。没有表演,也就没有音乐和舞蹈。由于 舞蹈是以人体的姿态、表情、造型,尤其是动作来表现思想情感,表演在塑造舞 蹈形象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和舞蹈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音乐形象和舞蹈形象又有自 己的特点。舞蹈形象以塑造,完全要依靠演员的形体动作来实现,可以说,舞蹈 中的表演性是形象性的基础。在注重描写人物的舞剧或舞蹈作品中,舞蹈形象主 要是指以舞蹈动作、姿态、表情和造型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对于那些注重描写生活场景或抒发情感情绪的舞蹈作品,舞蹈形象同样需要 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和姿态表情,来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舞蹈意境。不论是塑造 人物,还是表现意境,舞蹈形象都需要依靠动作和姿态来表现人物性格,创造情 绪氛围,使得舞蹈形象总是具有直观性、动态性和表情性的美学特征。 音乐形象的塑造,同样需要通过演员的演唱或演奏才能完成,因而音乐中的 表演性同样是形象性的基础,但音乐形象又有很大的特殊性,音乐形象的塑造完 全依靠声音为材料来完成,所以,音乐形象同可看可视的舞蹈形象不一样,音乐 形象看不见、摸不着,它需要欣赏者充分调动审美感受力,用全部身心去体验、 想象和联想,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从而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正因为如 此,音乐形象不具有空间性,却具有时间性,它与舞蹈、绘画、雕塑等具体直观 的艺术形象不同,不占有空间的位置,只是在时间的流动里存在。 因为音乐形象的特殊性,使得音乐欣赏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欣赏迥然不同,并
且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关于音乐欣赏的理论: 一种是被称为戏剧性欣赏的理论,强调欣赏音乐的内容,例如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的爱情悲剧的戏剧性情节; 另一种是被称为技术性欣赏的理论,强调欣赏音乐的形式,这种理论的基本 观点是 19 世纪奥地利音乐学家汉斯立克和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奠定的, 又被称 之为“学院派”音乐欣赏理论,主张“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 。 从审美角度讲,音乐艺术的最终实现是在欣赏者的头脑之中,音乐形象通过 音乐音响作用于人们的听觉, 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使听众产生联想和想象, 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艺术形象。真正的音乐欣赏,应当直接放诸听众的心灵,即用 心灵去欣赏。? ( 3 )节奏性与韵律美。在艺术领域里,节奏是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 一。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对于音乐和舞蹈这一类表情艺术来讲,节奏具有更加 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节奏看作是表情艺术的生命。? 在音乐中, 节奏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音乐节奏具体指乐音的长短、 高低、 强弱等变化组合的形式, 它是旋律的骨干, 也是乐曲结构的基本构成因素。 节奏的形式绝非音乐才具有,自然界的昼夜更替、冬去春来这些有规律的变化都 给人的心理造成了节奏体验。舒缓的节奏使人沉静,激越的节奏使人振奋,沉重 的节奏使人压抑,欢快的节奏使人陶醉。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是靠乐音有规律 的运动变化来构成艺术形象,因此,音乐必然需要将节奏作为最核心的艺术表现 手段。不同的节奏可以具有不同的表现作用,从而使得旋律具有鲜明的个性,有 时甚至可以从不同的节奏类型区别出各种不同的音乐体裁。 一般来讲, 节奏缓慢, 沉重的音乐作品,传达给听众的情绪情感总是偏于忧郁,悲伤,如柴可夫斯基著 名的《悲怆交响曲》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充满了深刻的矛盾和无法排遣 的郁闷,表现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最后希望破灭的悲惨结局。 在舞蹈中,节奏同样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舞蹈节奏一 般表现为人体的律动,即人体动作的力度强弱、速度快慢,以及动作幅度能量的 大小等,因此,舞蹈节奏常常体现为人体动作的韵律美。在舞蹈作品中,音乐与 舞蹈紧密结合,没有成功的韵就没有完美的舞蹈,而节奏正是它们结合的纽带。 富有韵律美的舞蹈动作,建立在节奏的基础之上;而音乐的节奏,又需要通过优 美的舞蹈动作来形象地展现。所以说,正是节奏将舞蹈音乐与舞蹈动作紧紧地联 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美的舞蹈作品。显然,对于音乐、舞蹈这两种表情艺 术来讲,节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 表情艺术: 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 音响、 人体) 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
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主要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 性艺术。? 2.音乐艺术。 音乐可以根据人们歌唱的特点,分成男声(包括高音、中音、低音三种) 、 女声(包括高音、中音、低音三种)和童声三类。声乐还可以根据演唱的方式分 为独唱、齐唱、重唱、合唱、对唱、伴唱等多种形式。近年来,我国声乐一般又 被划分为民歌唱法、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三大类。 民歌唱法,还可以细分为汉族民歌与少数民族民歌,在演唱方法上大多比较 自然质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它追求声音效果,讲究发声方法,注意运用华彩和 装饰唱法。 通俗唱法, 是现代工业社会电子传播技术广泛运用后出现的一种歌曲演唱法, 它往往需要演唱者手持话筒进行演唱,对演唱者本人的声乐训练没有太多严格的 要求。 中国声乐发展的新趋势, 更是出现了 “通俗唱法时尚化, 民族唱法多样化, 美声唱法国际化”的新现象。 “旋律” ,称得上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它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 照一定的节奏、节拍以至调式、调性关系等组织起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特定 的内容和情感。旋律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它可以表现出音乐的内容、风格、 体裁,甚至还可以体现出音乐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因此,人们常把旋律称为 音乐的灵魂。 “节奏” ,也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指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 规律的组合,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使乐曲体现出情感的 波动起伏,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和声” ,同样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指多声部音乐按照一定关系 构成重叠复合的音响现象,使音乐具有结构感、色彩感和立体感。此外,复调、 曲式、调式、调性,以及速度、力度等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也都是通过有规律 的变化与组合,共同将乐音在时间中展开来塑造出音乐形象。? “交响乐” 交响乐可以说是音乐艺术的精髓,是音乐创作的最高形式。 , 3.舞蹈艺术。 4.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 ( 1 )抒情性与表现性。 ( 2 )表演性与形象性。
( 3 )节奏性与韵律美。
三、本章小结
音乐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可将其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音乐的艺术语言 和表现手段非常丰富。中西方音乐均有着悠久的历史。舞蹈也有多种分类,特别 是艺术舞蹈、民族民间舞蹈、芭蕾舞和现代舞需要多加关注。? 表情艺术具有抒情性与表现性、表演性与形象性、节奏性与韵律美等审美特 征。
四、本章中的重要概念
1. 表情艺术 2. 音乐艺术 3. 声乐 4. 器乐 5. 旋律 6. 节奏 7. 和声 8. 交响乐 9. 舞蹈艺术 10. 抒情性 11. 表现性 12. 表演性 13. 形象性 14. 节奏性 15. 韵律美
五、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表情艺术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2)如何理解表情艺术的主要审美特征。?
(3)如何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理解音乐舞蹈的抒情性与表现性,从而加 深对表情艺术的理解和认识。 (4)怎样欣赏交响乐?
六、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包括音乐与舞蹈,能够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和表现内心情感。音乐 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可将其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音乐的艺术语言和表 现手段非常丰富。中西方音乐均有着悠久的历史。舞蹈也有多种分类,特别 是艺术舞蹈、民族民间舞蹈、芭蕾舞和现代舞需要多加关注。 (2)表情艺术具有抒情性与表现性、表演性与形象性、节奏性与韵律美等 审美特征。 (3)略。 七、 本章参考书目
1.《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中华书局 1980 年版,北京。 2.《艺术特征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4 年版,北京。 3.[波]卓菲娅〃丽莎《论音乐的狂》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年版,上海。 4.[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版,北京。 5.朱光潜《美学书简》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 年版,上海。 6.贾作光《论舞蹈艺术》 ,转引自《美学讲演集》 ,北师大出版社 1981 年版,北京。
第八章 综合艺术
一、本章内容概要 1.综合艺术的主要种类。 ( 1 )戏剧艺术。从广义上讲,戏剧包括话剧、中国戏曲、歌剧、舞剧、 乃至目前欧美各国影响广泛的音乐剧等。从狭义上讲,戏剧主要是指话剧。这里 所讲的戏剧即指话剧,是从狭义理解的。话剧在欧美各国通常被称为戏剧。 戏剧是在舞台上由演员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 情节的一门综合艺术。戏剧艺术作为二度创作的艺术,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作为舞台演出基础的戏剧文学和演员创造舞台形象的表演艺术。戏剧艺术 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按照作品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按照作品 题材不同,可以分为历史剧、现代剧、儿童剧等;按照作品的样式类型划分,又 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三大类型。 作为戏剧艺术的主要类型之一,悲剧历来被认为是戏剧之冠,具有崇高的地 位。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悲剧常常通过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或主人公苦难 的命运,显示出人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 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正是通过毁灭的形式来造成观众心灵的巨大震 撼,使人们从悲痛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净化。 戏剧除了具有综合艺术共同的审美特征外,还有自身独具的特征。在戏剧的 所有特征中,戏剧性无疑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所谓戏剧性,就是戏剧艺术通过演 员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冲突来展开剧情、刻画人物,借以吸引观众,实现其艺术效 果和审美作用的特性。构成戏剧性的中心环节是戏剧动作和戏剧冲突,没有冲突 就没有戏剧。戏剧必须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和动作,来展开激烈的冲突和交锋, 使戏剧情节得以进展,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在富于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和曲折起伏 的情节中, 在舞台上塑造出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 中外古今的优秀戏剧作品, 无不具有强烈的戏剧性。 在综合艺术中,戏剧和戏曲需要演员在舞台上为观众多次进行现场表演,而 电影和电视则是一次性演出,用胶片或录相带将这种表演固定下来。因此,剧场 性构成了戏剧艺术的另一个特点。这种剧场性对戏剧演员的表演艺术提出了很高 的要求,人们常把剧本、演员和观众称作戏剧艺术的三要素,其中最本质的要素 自然是演员。因此,戏剧的中心应当是演员的表演艺术。戏剧表演的过程就是创 造的过程,也就是观众欣赏的过程。戏剧演员在进行二度创造时,首先要深刻挖 掘剧本的内涵,掌握角色丰富的思想情感,通过情感体验与艺术分析,克服自我 与角色之间的距离,然后才能通过艺术化的表情、语言和形体动作,在舞台上塑 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演员扮演的角色,应当是真实感人的舞台形象,这就
要求演员的表演既要形似,更要神似,传达出角色独特的性格气质和内心世界。 正因为戏剧艺术对表演有着很高的要求,因而戏剧理论家们都十分重视对戏剧表 演艺术的研究, 其中, 影响最大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戏剧体系, 分别被称之为“体验派表演艺术”和“表现派表演艺术”两大类型。戏剧在演出 时,剧场中演员与观众的感情可以直接交流,观众一方面欣赏舞台上演员的精彩 表演,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情绪情感的反应直接影响着演员的表演,这种当堂反 馈的现象构成了戏剧艺术的重要特点。? ( 2 )戏曲艺术。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的总称。据不完全统计,我 国各地有三百多个剧种,其中包括全国性的剧种如京剧,也包括地方戏如川剧、 秦腔、河北梆子等。在世界上,古希腊戏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被称为三种 古老的戏剧艺术。? 中国戏曲艺术,作为戏剧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具有戏剧的共同特征,又 因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独有的审美特征,从而有别于其它戏剧形式。尤其是戏曲 艺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 最高的艺术追求,属于一种表现性的综合艺术,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戏剧 艺术中独树一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仅举 中国戏曲在形式美上“以一求多”与西方戏剧“以多见一”之间的比较和区别, 便可看出其中端倪。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的巨大影响,中国戏曲艺术形式美的基本特征是以“一”为起点,如戏曲 的角色行当上是 “一行多用” (生、 净、 旦、 丑), 表演动作上是 “一式多用” (唱、 念、做、打),戏曲声腔与音乐上是“一曲多用” (基本曲牌),舞台布景上是“一 景多用(如一桌两椅),服饰脸谱上是“一服多用”等等。此外,在表演艺术上, 还有“一人千面” (一套程式、万千性格)、“一曲百情”、“一步千态”、“一 笑百媚”等,充分体现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戏曲“以一求多”的美学追求。 戏曲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中国戏曲的起源是很早的,在原始 时代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是经过汉唐直到宋金即 12 世纪的末期才算形成。中国戏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乐舞、俳优、 百戏。唐代更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歌舞戏和参军戏,“戏”和“曲”进一步 融汇,表演形式也更为多样。宋、金时期,戏曲艺术真正趋于成熟,宋杂剧和金 院本都能演出完整的故事,剧中角色也较前增多,初步形成了我国戏曲表演分行 当的体系。元代戏曲创作和演出空前繁荣,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剧作家和作品, 元杂剧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少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取得了 较高的成就,其中,尤以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王实甫的《西厢记》最为著名, 堪称世界戏剧艺术的不朽作品。明、清时期,是中国戏曲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 特别是传奇作品大量涌现,包括作为中国戏曲史上划时代的浪漫主义杰作,汤显 祖的《牡丹亭》等。
古典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长期农业社会的产物,中国戏曲 深受儒家文化、民俗文化,乃至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又深刻地折射 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美学追求。 中国戏曲具有自身的审美特征。尤其是表现在综合性、程式化、虚拟性这三 个方面。当然,这些特征并非中国戏曲所独有,许多东方戏剧也具有这些特点。 戏曲艺术高度的综合性、程式化和虚拟性,以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世界戏剧舞 台上独树一帜,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 3 )电影艺术。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电影艺术是 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 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由于电影诞生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之 后,所以常被人们称作“第七艺术”。在迄今为止的所有艺术种类中,只有电影 和电视是人们知道其诞生日期的两门艺术。 1895 年 12 月 28 日晚, 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大咖啡馆的地下室 里,放映了他们自己拍摄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短片,这一天被电影 史家们定为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标志着无声电影时代的开始。在此之后,电影 这年轻的艺术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电影诞生于 10 年之后,即 1905 年,当时的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第 一部国产片《定军山》,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严格意义上讲是一部戏曲 舞台纪录片。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难夫难妻》 (1913) 。? 从总体上讲, 电影的样式分为故事片、 纪录片、 科教片、 美术片等四大部类。 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电影和电视作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 首先是新技术的发明,然后才导致新艺术的诞生。完全可以这样说,影视艺术是 迄今为止唯一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姊妹艺术。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 史来看,电影始终是一门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 电影艺术的发展,对电影语言的创新,甚至对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都有着不容 忽视的重大影响。在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三次重大的变革,都与现 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是从无声到有声。最初的电影都是无声电影, 被称为“默片”。一般认为,有声电影诞生的标志,是 1927 年美国的《爵士歌 王》,这部影片其实是在无声片中加进四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但不管怎 样,它标志着电影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从此,电影由纯视觉艺术成为视听综 合艺术,大大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使得音乐、音响和语言都成为电影重要的艺 术元素。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是 1931 年的《歌女红牡丹》。
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二次大变革是从黑白到彩色。最初的电影都是黑白片,早 期电影曾经采用人工上色的办法,即在黑白电影的胶片上涂颜色,如前苏联电影 《战舰波将金号》 (1925 年),就是经过人工上色,使银幕上起义后的战舰升起 一面红旗,显然这是一项极其繁重的工作。1935 年,使用彩色胶片拍摄的美国影 片《浮华世界》诞生,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 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发生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至今,电影正 在大踏步地进入高科技时代,这一发展趋势目前正有增无减、愈演愈烈,包括计 算机三维动画、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等等高科技手段,以极富想象 力的艺术手段和极其逼真的艺术效果,大大增强了电影艺术的魅力。如在美国影 片《阿甘正传》中,主人公居然与肯尼迪总统促膝谈心;《真实的谎言》中,庞 大的战斗机在一座座摩天大楼之间横冲直撞;《侏罗纪公园》里奔跑的恐龙和始 祖鸟;《泰坦尼克号》里巨大的轮船沉入水中等等。尤其是《玩具总动员》这部 三维动画片,完全是由电子计算机制作的 1,500 个镜头组成。可以说,电子计 算机高科技给影视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现在仅仅是初露端倪。 尤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电影提供了越来 越丰富的技术手段和艺术语言,而且直接影响到电影美学各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 声音引入电影,促成了戏剧化电影美学观的诞生;轻便摄影机、高速感光胶片和 磁带录音机的出现, 使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得以实现 “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 的美学追求,这些事实都是被世界电影界所公认的。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引入, 给电影美学带来了崭新的课题。可以预见,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飞速进展,电影 在 21 世纪必将发生更大的变化。? 电影艺术又是综合艺术的结晶。电影艺术的综合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其一,它是各门艺术的综合; 其二,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 其三,它是美学层次上的综合。 电影艺术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纪实艺术与表演艺 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有机地综合到一起。特别是电影艺术综合吸收了各门艺 术的长处和特点,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这种综合性,使得影视艺术成 为一种集体创作的艺术,将编、导、演、摄、美、录、音、道、服、化等多个职 能部门集合在一起,在导演的总体构思和制片人的宏观策划下来共同完成摄制任 务。 第一,电影和电视剧都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戏剧既是综合艺术,又是表 演艺术,戏剧艺术多年来在编剧、导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艺术规律,为电影 艺术提供了许多可贵的经验。一些电影作品的编、导、演或者来自舞台,或者两 栖于戏剧艺术和电影艺术, 例如好莱坞的著名影星葛丽泰· 嘉宝、 凯瑟琳· 赫本、
费雯·丽、英格丽·褒曼等均是从舞台走向银幕;中国从老一代演员赵丹、白杨 到新一代演员巩莉、章子怡等也是如此。 第二,影视艺术也受到文学的极大影响。影视艺术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剧本, 对于故事片、电视剧和电视专题片来讲,影视文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与此同时,文学的各种体裁都曾经直接对电影产生过巨大影响,出现过诗电影、 戏剧电影、散文电影和小说电影。 第三,影视艺术从绘画、雕塑中,吸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 性成为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性之一。造型艺术善于处理光线、影调、色彩、线 条和形体,为影视艺术的画面造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我 国电影观念的更新,突出表现在对造型性的重视与探索上,如《黄土地》画面上 大半黄土、小半蓝天的构图、《红高粱》片尾无边无际的红彤彤的高粱,都显示 出电影艺术造型性的巨大生命力。 第四,影视艺术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音乐成为影视作品概括主题、抒发 情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尤其是广为传唱的影视歌曲更是成为影视艺术 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影视艺术与摄影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 考尔甚至认为,电影的基本特性就是照相性。当然,我们必须强调指出,以上各 门艺术的多种元素进入影视之后,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被影视艺术所同化和吸 收,使得电影和电视艺术成为与众不同的独立艺术。? 影视艺术特性,体现在运动着的画面、声音以及完成画面、声音组合的蒙太 奇之中。因此,影视艺术语言主要就是画面、声音和蒙太奇。 影视“画面”主要是通过摄影 ( 像) 机的镜头拍摄记录下来的,对于影视 画面来讲,景别 ( 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焦距 (包括标准 镜头、长焦镜头、短焦镜头、变焦镜头等)、镜头运动 (包括推、拉、摇、移、 跟、降、升等几种基本形式和运动镜头等)、角度 (包括平视镜头、俯视镜头、 仰视镜头等) ,以及光线、色彩和画面构图等,共同组成了画面造型。 对于影视“声音”来讲,人声 ( 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 、音乐、音响 这三大类型,共同组成了声音造型,并且与画面相互配合,极大地增强了影视艺 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蒙太奇”是法文 montage 的音译,原为建筑学用语,意为装配、组合、构 成等,在影视艺术中,这一术语被用来指画面、镜头和声音的组织结构方式。 蒙太奇的完整概念,应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其一,从技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就是剪辑;
其二,从艺术层面上讲,蒙太奇应当是电影的基本结构手段和叙事方式,不 但镜头与镜头、段落与段落,甚至画面与声音均可构成蒙太奇组合关系; 其三,从美学层面上讲,蒙太奇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创作 方法。 蒙太奇不仅体现在后期剪辑, 而且也体现在前期的文学剧本和分镜头剧本, 乃至各个创作部门合作完成的整个创作拍摄过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蒙太奇 思维是影视艺术独特的思维方法。? 影视艺术兼具艺术性与娱乐性、商品性与文化性。与此同时,影视艺术作为 时代的多棱镜与社会的万花筒,又总是展现出一幅幅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斑斓 图景,使得影视艺术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与时代性;优秀的影视作品既是国际文化 交流的重要载体,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使得影视艺术具有鲜明的民 族性和国际性;此外,中外优秀影视作品,无不具有深刻的思想意蕴和独特的艺 术追求,从而体现出较高的文化品格和独特的艺术创新,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 魅力。? ( 4 )电视艺术。电视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 20 世纪人 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与电影、广播相比,是更为年轻的传播工具,然而它 的发展之快、影响之大,却是此前其他传播媒介所无法比拟的。 发展迅速的电视,诞生至今仅有 60 多年历史。1936 年 11 月 2 日,英国 广播公司 (BBC) 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标志 着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正式开播,人们普遍这一天作为电视事业的开端。此后, 法国于 1938 年,美国与前苏联于 1939 年相继开始正式播出电视节目。世界电 视事业的真正发展,是在二次大战结束以后,随着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电视业 的发展也日新月异。1954 年,美国正式开办彩色电视节目,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播 出彩色电视节目的国家。我国第一座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 于 1958 年 5 月 1 日开始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开端,同年 6 月 15 日 又播放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中国电视艺术也从此诞生。在不到 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电视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迅猛发展。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 电视具有多重功能。 一般认为, 电视具有新闻信息功能、 文艺娱乐功能、社教功能和服务功能,但主要是前两种功能。目前,电视艺术已 经遍及我国城乡,成为广大群众最喜闻乐见的一门艺术,电视艺术所拥有的观众 数量,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遥遥领先,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电视艺术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电视屏幕上播出的各式各 类文艺节目,其中包括:电视剧,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 目,以及音乐电视(MTV),电视文艺谈话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 ( 如游戏类, 益智类,乃至新近出现的真人秀节目) 等等。与此同时,电视文艺还应当包括直 播或播映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曲艺杂技、电视戏曲、电视戏
剧、电视电影,乃至于诸多艺术类型的电视节目如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时装表 演等等。电视剧是电视艺术的主要类型。 电视剧的品种较多,主要包括单本剧、连续剧、系列剧或小品等。 单本剧,是电视剧中一种常见的形式,它具有独立的故事或情节,基本上一 次播完(或分上中下三集),情节紧凑,人物不多,时间大致在半小时至两小时 之间。 连续剧,是电视剧中一种重要的形式,故事情节常常较为曲折复杂,剧中人 物往往数量较多,主要人物和情节都是连贯的,每集演播全剧中的一段故事,并 在结尾处留有悬念,吸引观众连续收看,如《四世同堂》(28 集)、《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