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斯宾(14岁时被剑桥大学录取,斯宾塞的侄子)5岁那年,他所在的镇上有这样一句话:“几乎每个家庭都在为教育孩子而抱怨,唯有斯宾塞家除外。”可事实并非如此,斯宾塞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得到的快乐远比得到的痛苦要多得多。
斯宾塞觉得应该对小斯宾塞进行音乐教育了,因此,他为小斯宾塞买了一架脚踏风琴。为了让小斯宾塞对风琴产生兴趣,他告诉小斯宾塞,这是一架非常有魔力的风琴,只要不断用脚踩踏板,同时用手按住黑白琴键,它就能唱出美妙的歌声。
小斯宾塞当时觉得很神奇,立即坐上去演奏风琴,虽然弹出的声音不成调,可他却很有兴致。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小斯宾塞就失去了兴趣,对于这些枯燥的练习感到厌烦。而他的音乐老师也开始抱怨,认为小斯宾塞完全没有音乐天赋,一支简单的曲子,学了一百遍都没学会。
(二)
斯宾塞先生经过这一段的观察发现,并非小斯宾塞缺少天赋,而是音乐老师的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使小斯宾塞觉得弹奏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
为了重新燃起小斯宾塞对音乐的兴趣,斯宾塞晚餐进对小斯宾塞说,“亲爱的,你弹的那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啊?我很喜欢。”小斯宾塞高兴地回答:“林中仙子。”
“哦,原来是这首。你可以再弹给我听一下吗?”
小斯宾塞摇了摇头。斯宾塞立刻说:“唉!如果我自己会弹那该多好,哪怕只是一小段呢!”小斯宾塞听后,赶忙说:“那我试下吧。”小斯宾塞弹奏得十分流畅,轻重也恰到好处。连他的音乐老师都感到很惊奇,这远比他练习时要强得多。
这次以后,他的音乐老师再没有逼迫他练习。斯宾塞会经常请小斯宾塞为他弹奏一些曲子。小斯宾塞弹奏时,斯宾塞会很投入地拍着手,和着节奏。在这样的氛围和持续的鼓励下,小斯宾塞渐渐感受到了音乐带给他的快乐,也开始更加努力地进行练习了,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从父亲和老师那里获得他所期望的鼓励。
(三)
其实,对于孩子而言,玩耍和学习并没有本质区别。但在成人眼里,这两者是有差别的,特别是在中国式的教育体制下,父母们常常把书本上或考试中要求的内容当成学习,哪怕是上了诸如舞蹈、书法、绘画等艺术类课程,只有能用考试证明的,孩子才是在学习,而除此以外的一切内容都不是学习。不仅如此,父母还会经常在孩子面前强化这种概念,不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可孩子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他们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十分专注,并且乐此不疲。如果父母没有强化他们玩耍和学习的区别,任何事都可以既是玩耍,又是学习。
难道事实不是如此吗?孩子玩假装游戏(一种自言自语游戏)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可以提高思维和语言能力;喜欢玩滑梯、愿意跑跑跳跳和爬上爬下,可以锻炼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捉迷藏、拍皮球、骑车子、滑滑板……总之,似乎只要与成人理解的学习内容不一致的东西,他们似乎都喜欢。
可当我们平心静气去想,这些对孩子来说不是学习吗?如果没有这些玩耍和锻炼作为基础,孩子们如何能拥有健康体魄,如何能学会书写绘画,如何能学习舞蹈音乐,又如何能够成长提高。
既然如此,父母就不必把学习和玩耍分得太清,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强化这种区别,父母需要做的是如何用恰当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孩子去发现学习中的乐趣。
斯宾塞就非常清楚这一点,在小斯宾塞对风琴反感时,他没有对小斯宾塞讲学风琴有多重要,而是想办法激发小斯宾塞自我学习的欲望。当小斯宾塞在演奏中获得到赞许,自己内在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但小孩子的天性是不会专注一件事太久的,他们并不具备成人那种强烈追求目标的耐性和韧劲。因此,斯宾塞一直参与着小斯宾塞的风琴学习,既作为引导者,也作为听众,与音乐老师共同配合,圆满完成了对小斯宾塞的音乐教育。
当然,鼓励孩子完成父母期望的事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或许一次、两次、三次可以,但如果想让孩子始终保持这样的兴趣却是很难,还就需要掌握方法。下一期,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如何让孩子持久保持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