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放
6月3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发布通知称,由于酮康唑(一种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口服制剂存在严重肝毒性不良反应,即日起停止生产销售使用。
疑问
口服酮康唑问题多多,同时也有更好的替代品,禁令为何仍姗姗来迟?对一种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药物颁布禁令有无必要?另一方面,这对我国药物上市后的监督监管有何启示?
解答
口服酮康唑“凶猛”从不是什么新鲜消息。早在2011年8月,这种药品就登上了CFDA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中提到,自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7月12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酮康唑口服制剂病例报告1621例,涉及不良反应表现为2314例次。其中严重病例116例,两例患者死亡。在严重病例中有接近6成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肝损伤、肝炎、肝中毒等症状。
不仅如此,酮康唑还是一种药物代谢酶——CYP3A4的典型抑制剂,它可以与其他经该酶系代谢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联用药物的药效降低或者蓄积中毒。
“这种药在临床上的使用已经很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宋海晶医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除较强的毒副反应外,酮康唑口服制剂还存在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再加上氟康唑等“后起之秀”的竞争和取代,这种药早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玉社介绍,氮唑类抗真菌药物主要分为两类:咪唑类和三氮唑类。以酮康唑为代表的早期抗真菌药品大都属于咪唑类,由于这类药物作为口服制剂时对肝脏损伤很大,因而逐渐被毒性较小的三氮唑类药物所取代。目前仍被广泛使用的的酮康唑制剂大多是外用品,如人们所熟知的皮康王、金达克宁等。
“停了就停了。”得知口服酮康唑被全面叫停,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丁虹并不惋惜。据她介绍,氟康唑等三氮唑药物不仅疗效更好,毒性更小,还没有让人头疼的CYP450酶抑制作用,是较为理想的替代品。
既然人们很早就发现酮康唑口服制剂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也有更好的用药选择,那么CFDA为什么时至今日才正式叫停这种药品呢?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药学家陈凯先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并不难以理解。一种药品在上市多年后,才被确认存在不可接受的毒副作用而撤市,这在国内外都不鲜见。
陈凯先强调:“没有一种药在上市时就是完美无缺的。”药物在批准上市前,一般要经过三期临床试验,共数百例患者参与。但是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这几百例受试者显然无法代表广大的潜在用药人群;此外,临床试验的时间普遍较短,如果病人长期使用某一种药,就可能出现一些此前未被发现的问题。
因此,一种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必须经过大量应用、长期观察和逐步总结,才能被人们充分认识。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病例,就立即责令药品下架,既不可能,也不科学。
那么,发现不良反应该怎么办?专家称需要确认和论证的东西很多:毒副作用和药物之间是否存在切实的因果关系;能否通过更谨慎的用药来避免副作用;怎样权衡药物的风险跟效益……“酮康唑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才下架,也许是需要时间来积累认知。”陈凯先说。
杨玉社却认为,不能排除有关部门反应迟钝的可能性。“问题不到很严重的地步,一般是没人管的。”他认为药监局把最大的精力放在了新药上市前的审批过程中,但是药物一旦上市,就缺乏有效的监管。
在酮康唑口服制剂早已渐行渐远的时代,这样一份姗姗来迟的禁令,到底还有没有必要?杨玉社对此持肯定的态度。“只要还有人制售这种药品,就必须明令禁止。”他认为,商家总会试图将已生产的产品销售出去,只有当这种行为构成违法时,消费者的权益才能得到保护。
面对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制度“严进宽出”的质疑,陈凯先提出可以参考国外的一些应对措施,其中“四期临床试验”是很有意义的一种。
所谓四期临床试验,就是在药品上市以后,同期组织一场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观察药品的使用情况并作出评价。扩大临床试验的规模大概在几千例左右,在防范新药毒副作用的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药品的性质和规律,包括在什么情况下不能用药,不能与哪些药联用等。
除临床试验外,学术研究也提供了一定的补充和保障。我国的各大医学刊物上,每年都会发表很多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病例来总结、论述特定药物的药效和毒副反应。
杨玉社呼吁,问题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加强、完善药物副反应监测体系,及时跟踪药物上市后的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修改药品说明书;对明知不良反应存在,却故意隐瞒、知情不报的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应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药物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丁健说,“不管什么时候发现,必须立即果断处理。
延伸阅读:“金莲花胶囊”检出细菌超标 3种药品被查处“会议营销”团伙专车接送 非法销售药品被查处广西陆川县检察院多措并举督办一批食品药品案省级药品增补腐败黑幕露冰山一角食品还是药品 烟台无证经营泛滥药材当食品卖北京药品采购关键在于“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