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法战争看义务教育的基础作用
——李智友 15物理学(师范)15211456132 周三9.10.11
关键词:普法战争 义务教育 基础作用
正文:
一 、义务教育
(一)概念
义务教育,即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强制要求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是国家、社会、家庭都必须要保证的国民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以中国为例,要求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小学六年及初中三年总计九年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往往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公益性、普及性四大基本特征。
(二)起源及初期发展
义务教育起源于18世纪早期德国,确切的说,是当时的普鲁士帝国。1717年,普鲁士帝国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颁布“义务就学法”谕令。谕令规定,国内所有5至12岁的青少年儿童必须送至学校接受教育,学校的建设由国家承担建材支出,当地政府负责建造经费并承担无力支付学费的适龄儿童的学费,没有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其家庭和当地政府将受到严惩。
政策落实期间,国王不定期派遣监察大臣到各地视察监督,以保证政策能贯彻至国家的每一处。威廉一世死后,其子弗里德里希大帝继位,并加强了“义务就学”的普及,并于1763年签署了世界上第一个《普通义务就学法》。而在1717年至1740年期间,普鲁士帝国的乡村学堂由320所增至1480所。19世纪中后期,欧洲各国才开始效仿德国,建立义务就学制度。
二、普法战争与义务教育
普鲁士帝国在1717年开始实施“义务就学”,1760年正式确立“义务就学制”。第一次展现其教育成果的,是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在战争爆发前,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和奥意法战争中连战连捷,展现其强大军事实力。那为何法国在会在普法战争一败涂地?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法国实行常备兵制度,战时动员能力有限,兵力受到限制。而当时的普鲁士帝国实行普遍征兵制。一旦战争爆发,国家可立即从民众中大量征兵。据统计,普法战争爆发时,法国战时总兵力不超过57万,而作战部队仅有34万。普鲁士占时兵力可达100万,作战部队为67万。而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普鲁士始终保持2∶1的兵力优势。奠定了赢得战争的基础。
两国的兵力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两国教育制度的不同。普鲁士实行义务就学制。而在这些普及整个国家每个角落的乡村学堂中,其学校的教员很大一部分来自退伍士兵。当退伍士兵充当学校教员时,受军队长期影响的这部分教员会把什么教给他们的学生?一,体能训练将占学校学习中很大比例。二,爱国情操的培养。学生受士兵的日复一日的熏陶,对国家将抱有无畏的奉献精神,以至于在战时征兵时能毫不犹豫地参军入伍。三,军
事技能的传承。四,军人绝对服从的思想的灌输。更为重要的是,不是一所或者几所学校是此种情况,而是普鲁士全国上下都是如此。也就是说,一旦战争爆发,普鲁士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组织起一支数量庞大、既有绝对服从精神和一定军事素质的军队。甚至,能以当时的学校班级为单位直接组织军队。
反观法国,其实行中央集权的教育制度。当时的巴黎集中法国最好的教育资源,受到教育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官僚贵族子弟。而初等教育则由地方和教会负责。其初等教育相比于德国,存在明显的弊端。一是普及率低,能够进入学堂学习的适龄民众,少之又少。二是其教育更偏向于传统知识学科的学习,忽视对学生军事素质的培养。这就导致了战时法国无法以最快的速度征集兵员,而其征集的兵员的军事素养也有参差不齐,军队战力远不如普鲁士。
综上可见,义务教育决定了国家的军事力量的强弱。它能极大地提高一个国家在战时的动员能力,提高兵员的军事素质及整个国家民众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和爱国精神。这不仅仅能够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也能对国家长期的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普鲁士当时的工业发展水平已经远远超过法国。教育制度的差异仍为两国该方面差异的原因所在。首先看普鲁士当时的义务教育,其教员除了士兵和理论学科的老师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工匠。而工匠作为教员出现在学校中可以说当时欧洲的第一例。因此,除了培养学生在数学、科学等偏理论的学科素养外,工匠出身的教员将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而这部分培养的学生将理论和实际应用进行结合后能在科学发展中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德国科技在19世纪执世界牛耳,1901—1918年有19名德国人在物理、化学、医学领域荣膺诺贝尔奖,推进西欧近代化的各种科学研究成果几乎都是依靠德国大学取得的。而这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义务教育。
![德国义务教育 德国义务教育 从德国看义务教育的基础作用](http://img.aihuau.com/images/e/78245/3712060412373980164544.jpg)
再看法国,在其中等教育中,自然科学一般不受重视。也就导致了其发展高等科学的困难性。发展科学的人才的选拔范围相比普鲁士大大受限。没有普及全民的教育,就难以选拔和培养出最优秀的人才,没有最优秀的人才就发展不了最顶尖的科技,没有最顶尖的科技就没有强大的工业,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支持不了国家的国防需求。
回到普法战争,在普法战争中,起到决定战役胜负的关键武器就是德国的克伯虏大炮等重型武器。这些重型武器造成法军极大的伤亡使其本就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显得捉襟见肘。而重型武器的工业基础对整个国家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可见,义务教育对于工业发展的基础作用。
总结以上普法战争普法两国胜负的原因所在,其起到基础性作用的,是两国在教育制度上的根本性差异。一个,是普及全民的义务教育;另一个,是中央集权式的贵族教育。导致了两国在军事、工业、科技等多方面产生巨大差异,也对其后国家的发展进步产生长久的影响。
三、普法战争对于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借鉴意义
前文提及,普鲁士义务教育的普及推动了其军事、工业、科技等多方面的发展。而在普法战争后,普鲁士帝国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强国。在之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为主角,经济水平、军事力量、科技水平居世界 顶尖水平。在之后地一战、二战中虽然连遭战败,但战后短短数十年内就
重新成为世界强国。至今,其强大的国力为其他国家所忌惮。其根基,便是实施了近三百年的义务教育制度。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学校系统令》,即《壬子学制》,规定了“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1937年,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学龄儿童强迫入学暂行办法》,这个时期的义务教育概念是强迫教育。1940年4月,民国政府教育部制定《国民教育实施纲饭》,规定国民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失学民众补习两部分,两者同时实施。旧中国时期,因战乱不断,义务教育的普及受到极大的限制。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85年才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义务教育,即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为现代生产发展和现代生活所必需,是现代文明的一个标志。1986 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中国修订后颁行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至此,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得到落实。而今的中国,可以说,仍旧走在彻底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道路上,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其义务教育仍不能很好地普及。
从普鲁士帝国的实施策略中,有以下几点可供当下中国借鉴。
第一,强化政府在普及义务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尤其要加强政府的监督力度和完善问责制度。以一个省为例,从省教育厅开始,就应该对下属地级教育局形成长期监督、不定期暗访的监督格局,而地级教育部门则将相同的模式应用于下级教育部门。从而层层连接,形成完整的监督体系。而问责制度建立在完整的监督体系上,在此前提下,划分相应的责任区域。即使是某个村的某个适龄儿童没能接受义务教育,也能够立即找到相应的负责人进行问责。也就是说,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有其自己所一一对应的义务教育落实的政府责任人。
第二,调整义务教育中的课程改革方向。普鲁士帝国的义务教育课程中, 军事课程和一些基本技能课程占很大比重。而我国现在的义务教育课程更偏 向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但这些课程往往不能够发掘出学生的科学潜能和 技能潜力。加重科学课程的比重,并且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索发掘科学,培养 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从而能够逐步帮助国家的发掘科学人才。除此之外, 适当加入职业技能课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便于其今后选择职业,节 省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改变当代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现状。而课程改革的最终结果,将使中国的科学科技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对工业等多方面产生助推作用。
第三,义务教育非一时之功,需要长期的坚持。前文提及,普鲁士在1717年开始实行义务就学,而其结果的真正体现却在1870年,期间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至今德国已经实行了近三百年的义务教育。因此,我国在普及义务教育时不可贪一时之功,一味追求停留在直面上的数字。与其在极短时间内潦草地在全国普及义务教育,比不上在一个地区将义务教育普及做到每一处,彻底地落实。国人也不可因为在短期内无法看见义务教育的成效就怀疑甚至攻击义务教育制度。只有将义务教育自始至终,长期不中断的坚持下去,才有可能收获义务教育的成果。相比德国、英国等欧美国家,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的时间的确很短,但不可丧失信心,坚持义务教育,必将取得理想的、长久的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5年4月24日修正版
[2] [英]迈克尔·霍华德 褚律元译 《欧洲历史上的战争》[M] 辽宁出版社 1980-03
[3] 李锐 《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发展的特点》教育评论1992年05期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