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已有2500年历史的木渎,四周群山拱峙,又毗邻太湖,既有真山真水之趣,又有小桥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众多人文古迹。木渎园林既秉承了苏州园林的精致幽深,又有其空旷高远、山林野趣的个性,充满了一种大气和皇气。
“木塞于渎”
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施“美人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专宠西施,特地为她在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来。
三吴重镇
三国时,木渎是三吴重镇。东晋时期陆玩为陆逊后裔,曾在灵岩山馆娃宫旧址建造宅子,后来变成了寺庙,因此木渎成为佛教胜地。宋代,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设木渎镇,属吴县,镇以渎名”,当时木渎已是苏州城西许多乡镇的中心。
清朝中叶,木渎已经是吴中著名商埠。清人徐扬绘有一幅乾隆年间姑苏繁华风貌的写实性图卷《盛世滋生图》,其中木渎部分竟占全卷的二分之一。康熙三次南巡和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偏幸木渎,为这里的山水风光而倾倒。
虹饮山房
虹饮山房位于严家花园东200米处,是清代乾隆年间苏州近郊著名园林,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渎的时候,必到虹饮山房,在这里游园、看戏、品茗、吟诗,直到夜色降临,才依依不舍,顺着门前的山塘御道,返回灵岩山行宫。因此,虹饮山房在当地又被称为乾隆皇帝的“民间行宫”。虹饮山房现存许多与乾隆相关的遗迹遗物。

山房门前是御码头和御碑亭。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春天,乾隆首次南巡,御舟经过运河,转胥江,折入香溪,在此舍舟登岸。乾隆喜好游山玩水,舞文弄墨,所到之处,必赋诗题字。当他见到这条山塘古道幽奇古绝,不由诗兴大发,当即作诗七律一首。后来,这首七律被当地官员镌刻于碑,置于亭内,与对面的明代怡泉亭两相映照,成为古镇一大景观。欢迎关注苏州微生活,微信号:suzhouvlife
姑苏十二娘风情园
“姑苏十二娘”由船娘、绣娘、织娘、茶娘、扇娘、灯娘、琴娘、蚕娘、花娘、歌娘、画娘、蚌娘组成,她们是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吴地妇女中的典型代表,在她们身上浓缩了吴地的人文风情,丰富了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吴文化内涵,当你倘佯在古镇木渎,她们也许就在你的身边。
严家花园
1902年,木渎首富严国馨购下此园,由香山帮建筑大师姚承祖率巧匠重建,更名“羡园”,俗称“严家花园”。此园位于木渎镇王家桥畔,是江南一大名园,也是古镇内名气最大、造园艺术最高的园林。又名羡园,前身为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诗选家沈德潜“灵岩山居”。
榜眼府第
2500多年过去了,木渎名人辈出,自北宋至清末,共出进士25人,举人30余人,其中状元2名,榜眼1名。
著名人物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清代著名诗人、诗选家沈德潜,清末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以及近现代的刺绣皇后沈寿、台湾政要严加淦等等,而位于木渎镇下塘街的榜眼府第,为林则徐弟子、晚清启蒙思想家、政论家冯桂芬的故居。
声明:本文为“苏州微生活”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