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我吧,用经济学的思维谈教育。)
作者:毛志杰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牢骚:大学或者是硕士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是嫌工资太低。据观察,越是学历高越容易产生这样的不平衡心理,而越是低学历反而没有这么多牢骚。
那么,今天我们用经济学的方式来分析下:为什么学历越高幸福感越低?
对于一个人来说,学习都算是一项投入成本,而工作后能获取工资就是收入,那么两者的差异就是一个人的幸福感。套用公式“收入—成本=利润”来解释就是“(工资)收入—(学习)成本=(幸福感)利润”。
“利润”越大,一个人的幸福感越大。在(工资)收入变动不大的前提下,惟有尽量降低学习的成本。
而学习的成本主要有这么几项:时间、精力和资金。其中,以时间成本最为重要。时间越长,所耗费的精力和资金也越多。因此,要降低学习成本的主要途径就是尽可能的缩短学习的时间(当然不是极端的缩短)。
我们还是先假设有这么三个人:小高是高中学历、小张是大专学历,小硕是硕士学历。
从学习时间上说,小硕>小张>小高。
而从收入上看,三人的收入并没有学历上反映的那么悬殊。这也是目前的实际情况,大专或者是本科、硕士甚至是蓝领高中学历的工资收入差距并不很大。您可以看看,现在一个搬砖的建筑技术工人每天的收入都在200到300元,月收入可在7000元左右,让很多高学历的白领们汗颜:真是白学了那么长的时间,还不如早点出来工作呢!
由于小硕学历最高,学习时间最长,投入成本最大,因此,对工资收入的期望也越高。而当现实无法满足预期时,心理落差就会降低其幸福感。
而小张由于投入到学习上的成本一般,对于收入要求没有太高或太低的预期,也就得过且过,幸福感一般水平。
小高就学习到高中就毕业工作,从18岁就开始有工资,工作时间长、累计收入多,实际所得远远高于其预期,因此,小高的幸福感也就会很强。
如果按三个人的寿命都是一样的情况下,工作最早的小高无疑是获取人生利润最多的一位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出了这个一个奇怪的结论:一般情况下,学历越低,幸福感越强。这其实也反映出了现实中的一些情况。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其实,就出在公式中“(工资)收入—(学习)成本=(幸福感)利润”的“(工资)收入”上,而工资(收入)包含的因素就和“能力、贡献”有很大关系。之所以硕士和高中生在收入上拉不开差距,就是两者在“能力、贡献”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异,甚至在一般性的工作中有时还不如高中生的贡献大。
硕士学历的学习质量和含金量较低,自然无法为企业和社会贡献更多的价值,自身也无法获得更大的收益。
根据以上经济方法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要提高幸福感的重要有这么两个途径:
1、提高工资收入:也只有通过提高教育或者说是学习的质量来提高工资收入,俗话说,没有瓷器钻咋揽瓷器活?能力有了,工资才有可能提高。也就是要能“学以致用”。
2、尽量缩短接受教育的时间:这就涉及到了教育架构的问题,我们能不能通过优化知识,去除这辈子都用不到或者是不必要的知识,再或者是对不同的学生群体传授不同的专业知识,来尽量缩短学生接受教育的时间。比如,英语真的是哪个专业都必须要学的吗?
当以上两个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就会提高学习的效率,人们心理上和就不会失去平衡,幸福感也就会逐步提高。
当然,这只是基于经济学方面的公式给出的解决模型,虽然不全面,但是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您说呢?
(欢迎添加微信公众号“开封好妈妈”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