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大王的原址是麦子大王,名字虽然改了,山西风味的特点却没变,所以跟出租车司机仍然说去麦子大王,司机也心领神会。虽然大连人继承了山东人爱吃面食的习惯,不过跟山西面食比起来,只有“汗颜”二字。看过电视和网络上那些令人叫绝的山西面食制作过程,想在大连吃到那样的东西就变成了妄想,不过还是想亲口尝尝我们不知什么叫“正宗”的山西面食,也对得起看电视时流的那些口水啦!
这个店还叫麦子大王的时候,对他家的“猫耳朵”、凉拌莜麦和一种叫“枣馍”的主食等印象深刻。这次去尝了些新东西。头一个点了个极具山西风味的特色菜——山西酱梅肉。据称,山西民间宴席,多用蒸法制菜,凡数十种,讲究原汁原味、软嫩香酥,其中流传最广、最有名的,尤以粉蒸肉、小酥肉和酱梅肉为代表,并称“晋式三蒸”。这道菜的特色就在“酱”字上。说到这,还有一个典故:相传,有个晋商叫常威,发现家里的读书郎们每吃蒸肉都嫌腻,常将菜中的白肉挑出。一次有人给他送来一罐酱豆腐(就是我们所说的腐乳),常威灵机一动,将白肉蘸酱豆腐吃,果然咸香不腻了。于是他叫厨房每次做肉时必加酱豆腐相蒸,取名“酱梅肉”,夹在馍里给这些读书郎吃。久而久之,酱梅肉在晋中一带传播开来,进入了八碗八碟宴席当中,成了一道山西地方特色菜。果然在端上来的五花蒸肉上是刷上了腐乳的粉红色,吃着有浓浓的腐乳的咸香,并不觉油腻,夹在松软筋道的荷叶饼中,很过瘾的感觉。
因看到厨师正往滚沸的大锅里削面,便赶紧点了个“刀削面”,并不太在乎师傅是否削出了每条长21厘米左右,厚0.2~0.4厘米的高水平,还是在乎面是否好吃。看惯了不是扁的就是圆的面条,再看这刀削面,准确地说,是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再加入被山西人称为“浇头”的番茄酱、肉炸酱、羊肉场、金针木耳鸡蛋等卤,那香,又多了去了。无怪有顺口溜赞曰:“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另一个誉满山西的特色菜就是“过油肉”,听着这个腻啊,其实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过油肉”的传统工序是先将里脊肉切成薄片,用黄酱、花椒、酱油、盐拌匀腌渍半小时,上五成热油锅拨炒5~6秒捞出沥油,然后再放入葱片、姜末、蒜片煸出香味,扣入过好油的肉片,先用醋烹一下再倒入调好的芡汁,颠翻炒匀,淋猪油即可出锅。由于事先腌制了半小时,肉已入味,所以肉在油中呆的时间并不长,又油温不高,使肉片达到平整舒展、光滑利落、不干不硬、色泽金黄的效果,吃起来很软嫩香滑,尤其有山西香醋的点缀,实在是尝到了山西过油肉的独到之处。
说到主食,尽管点的是看上去家家都会做的锅贴和葱香蛋饼,但就面来说,他家绝对要胜出一大截。很多人说你吃锅贴又不是吃皮,但我的感觉就是馅没吸引我的注意,倒是皮和饼酥脆、筋道、香甜,让我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