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1862~1918)
Debussy,Claude
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1862 年8月22日生于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昂莱,1918年3 月25日卒于巴黎。德彪西自幼学习钢琴,1872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A.F.马蒙泰尔、A.拉维尼亚克、E.迪朗等,1880年转入E.吉罗的作曲班。1884年以清唱剧《浪子》获罗马大奖。在校学习期间 ,表现出对传统音乐理论的反叛精神,曾两次利用暑假到俄国,接触了俄罗斯音乐,深受M.P.穆索尔斯基作品影响。在巴黎听到爪哇加美兰音乐的演奏,对其鲜明的色彩深感兴趣。又由于同象征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的交往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思想,并产生了一系列印象主义风格的作品,如1890年写成的钢琴曲《贝加莫组曲》,其中的《月光》一曲被认为是印象主义音乐的开端。此后 20年中,相继创作了歌剧《普莱雅斯与梅丽桑德》,管弦乐曲《牧神午后》、《夜曲》、《大海》、《意象集》,钢琴曲《组曲:为钢琴而作》、《版画集》、《儿童角落》等标志着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特点的杰作。作为音乐史上最富创造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的主要特点是:音乐较少热情,注重描绘性,借助标题和丰富的音响色彩变化引起人们的遐想;器乐旋律多以细碎的片断作自由的不对称的发展,声乐旋律则兼具朗诵性和抒情性;和声的功能性减弱,色彩性加强,并常采用高位叠置的和弦与平行和弦;扩大了音阶、调式、调性的范围,常使用中古调式、五声音阶及全音阶;以不规则的节奏细分造成朦胧气氛或富有生气的律动感;配器精致细腻。德彪西的晚期,因健康和战争的原因,创作量减少,其中重要作品有神秘剧《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难》,3部芭蕾音乐《卡玛》、《游戏》、《玩具箱》,歌曲《马拉梅的三首诗》、《十二首钢琴练习曲》等。这些作品显示出两种倾向:一种是对传统的进一步突破,音乐语言更加复杂化,出现了多调式的因素;另一种则是传统创作法的复归。这两种倾向对20世纪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图片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德彪西"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