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阳光教育 培养阳光学生
2014-07-25 09:14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姚小明
在美丽的桂子山上,坐落着一所小学——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该校建校于1958年,60多年来,沐浴着党的光辉,汲取着山川灵秀,学校从当初只有几间的简陋校舍发展到今天拥有82名校职工和2000多名学生的规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小学生,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先进的办学理念、严谨的教学态度、突出的教育业绩,为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带来了良好的声誉和社会影响,成为了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好学校,被评为省市级办学水平示范学校、教改名校、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教育科研示范学校,区级品牌学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姚小明校长的带领下,创新办学理念,践行阳光教育,走出了一条内涵发展的道路。
近日,笔者走进了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向姚小明校长深入了解学校的“阳光教育”。
阳光教育提出的背景
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洪宇的启发。
姚小明校长介绍,阳光教育理念的提出,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洪宇的启发。
周洪宇认为,当前一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不是无可挑剔的纯白色,也不是一无是处的纯黑色,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灰色,利弊兼存,瑕瑜互见,称为“灰色教育症”。主要表现为对国家的教育方针贯彻不力,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难、窄、怪的问题,教学形式与方法相对陈旧,师生关系不够和谐等。这些弊端给一些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表现为感觉钝化、疾病增多、人格扭曲、能力不强。他认为,当前的教育最缺少的恰恰就是“阳光”。
针对以上现状,如何让教育跳出“灰色”地带,走向阳光,培养出具有阳光特征的学生,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就成为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阳光教育的哲学基础——生命哲学
生命哲学是阳光教育的哲学基础,其哲学理论的核心是对生命的关注。
“生命哲学是阳光教育的哲学基础”,作为阳光教育理念的践行者,姚小明校长侃侃而谈。
生命哲学发端于19世纪初,其哲学理论的核心是对生命的关注。在这个理论基础的关照下,基础教育应更加注重每个个体的不同特性,从人的生命本质特征出发,强调生命的持续发展,使教育焕发出人性化的光辉。
关怀、探索、珍视生命存在的意义
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具有其特定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体现在生命成长与完善的过程之中,这一过程需要教育的关怀和指导。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促进生命不断成长和完善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唤醒人性,使生命的存在变得更加具有意义。其核心是人,关心的是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人的生成。因此,基础教育应该从生命存在意义的角度出发,关怀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努力探索每一个生命的价值、珍视每一个生命的不同意义,从而彰显教育的真正特性。
尊重、珍视、挖掘生命主体地位
每一个体生命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自我经验的个体。自我体验,是生命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当前某些学校的教育问题就是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统一化,抹杀了儿童的自我体验,这其实是一种不尊重生命主体的表现。基础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儿童的生命主体地位,解放每一个生命主体,不把教育变成机器化的流水线生产。教师与学生以平等地位共存、对话,学生通过其自主、能动的生活实践和学习实践,使其知、情、意、行互为表里,双向推动,促进其主体性的发展。
理解、尊重、遵循生命本性的发展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生命持续不断地成长。儿童处于生命发展的未完成阶段,一切都是未知的、可塑的,具有无限发展的潜能,是未完成的存在。面对这种未完成性,基础教育应该肩负起促进儿童生命成长的重任,充分理解儿童的生命本性,尊重其生命的生成性,充分挖掘其多方面的潜能,满足其生命发展的需要,为其创设开放自由的情境,以助于儿童的健康生长。
阳光教育的内涵解读
“阳光”,基本意思指太阳之光,阳光能照亮黑暗驱赶阴霾,代表自然与健康。
什么是阳光教育?面对笔者的提问,姚小明校长做了详细的解释。
阳光的解读
“阳光”,基本意思是指太阳之光——太阳上的核反应。太阳光是最重要的自然光源,它普照大地,与水和空气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争;它是富有生命力的,是世间万物蓬勃生长的基础,使整个世界变得姹紫嫣红,五彩缤纷。阳光给人以温暖,能照亮黑暗驱赶阴霾,代表着自然与健康。
“阳光”是一种心态:生命需要阳光,其实心态更需要阳光。阳光心态是积极、知足、感恩、达观的一种心智模式。保持阳光心态,那是信念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具备阳光心态可以使人深刻而不浮躁,谦和而不张扬,自信而又亲和,帮助人们缔造自我内心和谐、家庭和谐以及团队和谐。
“阳光”更是一种行为:一种无私奉献的行为;一种诚挚无欺的行为;一种令人感动的行为;一种快乐美好的行为。秉持阳光心态,践行阳光行为,让人拥有正向的能量,提升不断反思、发展、超越、创新的能力。使人喜悦、生气勃勃,使人沉着、冷静,缔造和谐。
阳光教育的概念
所谓阳光教育,是一种用爱心营造的温暖生命的教育,是一种用真情、善意、耐心打造的一种关爱生命的教育。它包含着对学生的关怀、理解、信任与激励,是一种使受教育者成为性格开朗、自主自强、合群合作、健康文明的一代新人的教育,是一种着眼于个人、学校和社会的健康、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阳光教育的基本特征
阳光教育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公平、全面、悦纳、发展。这四个基本特征和阳光的四个基本特征一一对应。
公平
阳光具有普照万物,一视同仁、公平无私的特征。阳光教育强调“教育的公平”。现在,小至课堂,大至社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例如,在课堂上,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总是习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把关注的目光始终投在离自己所处位置较近的区域内,对自己欣赏的学生赞赏有加等等。殊不知,这些不经意间的、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不公平”,可能会影响某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甚至是对整个人生的态度。阳光教育的公平,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因学生的贫富、强弱、能力等差异而区别对待学生,并将此真实地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去。教育的公平主要包括:
教育对象的公平——主要指教师不将目光只关注到少数学生身上,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教育行为的公平——主要指教师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基本人权与自由发展,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搞歧视化教育。
教育资源的公平——主要指每一个学生都有享有学校显性和隐性的教育资源的权利,学生的发展机会均等。
教育评价的公平——主要指学校、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以分数论英雄、不搞双重标准;充分利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客观、全面、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
教育结果的公平——主要指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全面
阳光普洒所有地方。阳光教育关注学生发展的每一个方面,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所谓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每个人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阳光教育强调学生在学校不光能学习某种专业知识,同时还努力发掘学生的兴趣特长,因地制宜,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
课程设置的全面——阳光教育的课程设置更为科学化、人性化、全面化,充分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设置多门课程,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要重视,特别强调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教育方式的多样——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要承认个性化差异,这也要求学校的教育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教育方式,因地制宜,做好教育工作。
教育结果的多元——每个学生都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和爱好,珍惜这些特点,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承认学生的智力差异。
悦纳
阳光温暖喜悦,广纳万物。阳光教育是充满爱的事业,如同阳光一般给学生以温暖、关怀。阳光教育还是一种具有广博胸襟、宽容态度和大爱精神的教育,以阳光般的情怀容纳所有学生,以阳光般的热情融化所有学生,以阳光般的智慧塑造所有学生。包括:
尊重生命——阳光教育强调要关注生命,尊重生命。阳光教育让生命在阳光的普照之下更加和谐,更加灵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理解学生——学生是千差万别的,要承认个性化差异;承认学生的发展程度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结果不同。
博爱宽厚——每个学生都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和爱好,珍惜这些特点,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发展
阳光促进万物生长。阳光教育着眼于人的长久、可持续性的发展。所谓发展,从个体来看:指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阳光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和谐和沟通,它触及生命,充盈精神,建构人生,是一种自我的实现。具体指:
身体的发展——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变化。即学生身体各器官的结构与机能以及机体系统的结构与机能健康发育、成熟、强壮的过程。
心理的发展——指个体活动的心理机能及其品质的发展变化。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健康的心理,形成快乐、自信、合作、关爱、坚强的人格。
智力的发展——人类个体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智力的发展变化状况。实施阳光教育,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智力发展,大脑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知识结构完善,知识面广泛,基础知识扎实。
阳光教育内容体系
阳光教育的内容体系可以概括为:一个宗旨、两个重点、三个保障、四个目标、五个领域、六个法则、七个实践。
“据了解,学校的阳光教育已经形成了科学完整体系。您能介绍一下吗?”就笔者的询问,姚小明校长一一道来。
阳光教育的内容体系可以概括为:一个宗旨、两个重点、三个保障、四个目标、五个领域、六个法则、七个实践。
阳光教育的一个宗旨
致力于个人、学校、社会的健康、和谐、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阳光教育的两个重点
一是传统师生关系的改变。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建立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倡导一种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正确指导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的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作为一个协调人,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最终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地发展。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接受再教育,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要更新观念,改换自己的角色。同时,要热爱学生。教师要讲究民主,尊重学生。教师还要致力于改革课堂教学,确保学生的主体性。
二是传统教育手段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活动重点在教师的“教”,从“教”出发,为“教”服务,学法简单地从属于教法。传统的德育活动则多采用说教的方式,苍白无力。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配合的地位,师生关系不平等。
近现代的教育理论越来越注重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尊重儿童天性、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到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事物,通过个体的体验和实验活动得出结论,一直到独立、主动地探索发现,无一不与近现代重视人的主体作用的社会思想相适应。因此,实施阳光教育,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手段。学校教育要充分考虑到人的因素,考虑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以人为本,实施改革。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德育方法三大方面的改革。
阳光教育的三大保障
一是理论保障。任何实践行动都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作指导。阳光教育主要以发展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发展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应该根据人不同阶段的特征来进行教育,实现人身心智力的全面发展。阳光教育的实施依据还有马克思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主题教育理论、周洪宇教授的阳光教育理论等。
二是制度保障。从课堂教学到教师备课,从教师培训到学生评价,学校应出台有关阳光办学的各项规章制度,为推行阳光教育提供切实保障。
三是全员保障。阳光教育是全员参与的一种教育过程。学校全体师生应是阳光教育制度的制定者、实施者和参与者;校长应该是这个教育过程中的引领者和规划师;教师是教育过程的执行者、施行者;学生是教育过程的受教者。全校师生在这个教育过程中互相引领,互相监督,互相促进,互相发展。
阳光教育的四个目标
一是培养健康、自信、合作、文明的学生。
二是打造大爱、大智、大德、大气的教师。
三是创建公平、全面、悦纳、发展的学校。
四是构建和谐、关爱、合作、发展的社会。
阳光教育的五大领域
课堂——阳光教育体现在课堂中,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关系平等、和谐、融洽,教学以人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课堂模式。阳光课堂提倡“阳光用语”和“阳关评价”,树立“阳光教学目标”,采用“阳光教学手段”,最终形成“阳光课堂”。
班级——阳光教育体现在班级建设和管理中,就是每个班级都要树立“阳光教育”的意识,建立“阳光班规”,形成“阳光学风”,塑造“阳光教师,培养“阳光学生”,打造“阳光班级”。
校园——阳光教育体现在校园领域,主要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阳光校园”,如“阳光阅览室”、“阳光舞蹈室”、“阳光电脑房”、“阳光学生宿舍”、“阳光教室”“阳光花园”、“阳光宣传栏”等配套设施设备;同时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阳光校园文化”。
家校——阳光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和家长的联系,建立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家校协同体系,开辟“阳光信箱”、“阳光热线”“阳光开放日”、“阳光微信”、“阳光QQ群”等家校交流专栏,开展“阳光面对面”、“阳光亲子行”、“阳光文化节”、“阳光家校会”“阳光手拉手”、“阳光动一动”等家校合作活动,家校合力,共同打造阳光教育。
社会——教育不光面向学校,还要面向社会。阳光教育提倡开放式学习,以开办“阳光学堂”和实施“阳光体验”为主要形式,直接带领学生走进社会。“阳光学堂”如环境污染调查,武汉历史探踪,舌尖上的春节,“阳光体验”如街头宣传交通规则、敬老院孝心活动等。引领学生从社会获取更广泛更丰富的知识体验,发展智力,愉悦身心。
阳光教育的六大法则
第一法则,提供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是教育的必要前提;
第二法则,着眼于人和社会的健康、自然、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是实施阳光教育的思想基础;
第三法则,给予理解和信任两种关爱是教育的重要动力;
第四法则,培养智商、情商、意商三种品质是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五法则,做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关心、学会生存是教育的根本目标;
第六法则,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合育是教育的重要途径。
实施阳光教育的七个实践
建立以“阳光附小”为标志的精神文化体系
阳光校园文化表现形态的灵魂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在精神层面,提出“阳光附小、阳光生活”办学理念,引领广大师生深入学习、感受,让大家从思想理念上得到洗礼,得到阳光教育理念的激活和引领。
在物质层面,导入“视觉识别系统”理念,对学校和各种显性文化加以整合,使之形成一个系列。如:口号、校徽、标语、宣传册、校服、校园布置等。使阳光文化能够看得到、摸得着,使学校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形象和符号传达给广大受众,从而树立起学校在物质文化层面上的全新形象。
形成以“阳光心态”为核心的师生关系体系
生命需要阳光,心态更需要阳光。阳光心态是一种积极、宽容、感恩、乐观和自信的心智模式。当前教育制度下,激烈的竞争和社会的要求给师、生带来巨大的压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常常会感到担忧、焦躁、不安、愤怒、惶恐,这样的心态难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将走入歧途。阳光教育提倡教师和学生都拥有阳光一样的心态,自信开朗。形成一个以阳光教师和阳光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之间合作交流、平等对话、互相关爱、彼此信任、互相引领、互相促进的融洽关系新体系。
构建阳光体系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就是要打造“阳光教师”和“阳光学生”。阳光教师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大爱、大德、大智、大气;阳光学生也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健康、自信、合作、文明。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全力实施打造“阳光教师”和“阳光学生”的举措:首先确立阳光教师和阳光学生的理念;第二是制定出阳光教师和阳光学生标准;三是制定教师和学生健康计划、成长规划;四是开展阳光教师和阳光学生系列活动;五是进行阳光教师和阳光学生评价。
打造以“悦纳生命”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实施阳光教育,打造以“悦纳生命”为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即处处体现对生命的关怀、尊重,以一颗博大接纳的爱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物。阳光教育的校园文化体系包括:
校园环境文化——可在学校建立“阳光长廊”、“阳光信箱”,在每个班级建立“阳光一角”、“阳光墙”、“阳光班牌”、“阳光园地”等。
校园活动文化——大力推行爱的教育,如“孝亲教育”、“合作教育”、“感恩教育”等。
校纪校风文化——建立以“阳光”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如“阳光评选制度”“阳光评价制度”“阳光管理制度”等。
构建以“健康成长”为目标的阳光课堂体系
阳光的课堂就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课堂,一种充满人情之味、人性之美的生命课堂,一种互动愉悦、和谐共生的课堂。课堂教学要回归原点,回归本真,就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灌输,进行强硬的训练,甚至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摧残。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尊重、理解和爱护学生,让孩子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里,让孩子在一种安全、民主、平等、宽松、自由、愉悦、和谐、灵动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最终得到健康成长。
阳光课堂的教学理念:自然、生态、和谐、共生。
阳光课堂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具有阳光温暖之关爱性,主要体现为微笑赏识,民主平等。
2.具有阳光气息之自然性,主要体现为返璞归真,尊重规律。
3.具有阳光缤纷之多样性,主要体现为因材施教,张扬个性。
4.具有阳光普照之整体性,主要体现为和谐愉悦,整体提升。
阳光课堂的实施:
课程设置——阳光课程;阳光实践活动;阳光兴趣班;阳光校本。
课堂关系——平等、和谐、合作、自由。
课堂评价——肯定、赏识、激励、多元。
课堂目标——有序、有趣、有效、高效。
形成以“激励发展”为宗旨的阳光评价体系
阳光教育评价体系的核心是“阳光评价”。阳光评价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评价模式,而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为目的,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多元评价引领学生多元成长的评价模式。阳光教育评价体系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阳光称号——学校对于“好学生”的界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三好学生”之上,认为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多样化的,涵盖各个方面,学校应该重视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阳光评价体系着力培养“阳光少年”,设立“七彩阳光奖”,每种颜色对应某一方面的发展,如乐于助人奖、勤奋学习卡、艺术人才奖、进步突出奖等。评价时间不再囿于六一儿童节,而是放在每个学期中,实行周评、月评、期末评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点,从而体会成长的喜悦,成为拥有“阳光心态”的少年。与阳光学生相对应的是阳光老师。阳光教师的评选标准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口碑、班级活动开展的情况、教师取得的教学成果、教师个人的社会影响力等都将成为评判的依据,根据这些内容,也将设立“七彩阳光奖”,鼓励教师多方面发展。
阳光评语——阳光评语则摒弃模式化、刻板的评价用语,提倡个性化、人性化的“阳光评语”,教师多以鼓励性语言为主,努力发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增加评价时段,由终结式向梯级式转变;开展个人申报制,通过学生申报、自评互评、班主任评价、家长及社区评价,最后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促进学生进步,鼓励多元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则采用家长满意度调查和学生悄悄话的方式进行评价,以鼓励教师奋发图强,锐意进取。
阳光档案——对于小学生而言,在学校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学校提供的不仅仅只是学生的一个成绩单,而是一个完整的成长记录。学生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在哪方面有什么特长,参加运动会取得了什么名次等等都会记录下来。这些记录可以跟随学生的—生,就像档案一样,这就是“阳光档案”。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在学校所接收的任何培训、社会实践、取得了哪些成绩等也都会记录下来,作为教师今后职业发展规划的参考依据。
建立以“民主公开”为基础的阳光管理体系
“阳光教育”体现学校管理上,即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的关系,应是民主、平等、和谐、公开的。其核心是“阳光校务”,倡导“生命因欣赏而美丽、氛围因宽容而和谐、责任因自主而生成”的人文管理思想,合理调配学校人、财、物等资源,妥处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密切学校与各方面的联系,把学校管理置于各方的监督、参与之下,从而营造民主、温馨的“阳光校园”。
学校通过“一箱”(校长信箱)、“二栏”(对内、对外公开栏)、“三网”(广播、通讯、校园网)、“四会”(教师会、教代会、家长会、民主生活会)、“五阳”(阳光会议、阳光信箱、阳光热线、阳光公告、阳光橱窗)等公开渠道,实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
形成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家校协同体系
教育是理性的行为,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三个方面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不可代替。其中,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建立紧密有效的家校联系体系,是实施阳光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现代这个高速运转、讲究时间与效率的年代,运用阳光协同教育网网络与家长进行动态联系,为学校的家校联系架起了一条空中快速通道。阳光协同教育网平台主要包括:
学生信息栏——主要为家长提供学生基本信息、本班信息、学生在校表现、学业成绩等全方位透明管理的信息。
家长留言栏——家长通过家校联系平台提出意见和建议,直接与老师交流沟通,保持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协调性。
校长咨询栏——家长可就学校的招生、办学模式、升学等热点性、政策性的问题向学校校长直接进行询问,以确保得到最权威的解答,同时增进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情感。
教师咨询栏——主要为家长、学生提供一个和教师自由沟通交流的平台。家长可就孩子教育中的困难疑惑向教师咨询,学生也可以向教师咨询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师负责答疑解惑。
家长互动栏——家长与家长之间最有共同语言。家长互动栏为家长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平台,并将优秀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共享教育方法和心得。
此外,还包括其他各种形式的家校联动。如:
教学开放日——教学活动要接受社会的检验,不能只是教师关起门来的自顾自的活动。教学效果是否好,是否让家长满意,还是要让家长说了算。教学开放日活动将学校的课堂置于“阳光”之下,更加体现教育的透明性。
家长开放周——学校定期设立家长开放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大家长的参与力度,提升家长的整体素养和家庭教育的能力。
家长报告会——学校将此活动制度化,由每个班级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不定期地举办家长报告会,保证每个学期有一次。通过学校和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将班级管理阳光化。
“对于阳光教育,接下来学校将会做什么呢?”姚小明校长以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期望,回答了笔者的问题,“我们将通过实施阳光教育,让阳光文化在校园中落地生根;让阳光校园成为每一位师生的自觉意识与追求;让校园生活变得更加活泼、多元、欢乐、充实;让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让校园成为阳光校园,让教育成为阳光教育,让学生成为阳光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