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剖析·展开
——材料作文的审题与构思例谈
一篇作文往往牵涉到学生诸多能力,如分析理解能力、审题立意的能力、谋篇布局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等。有些能力通过适当的训练是能够提高的,如审题能力与构思能力等;而有些能力则是需要慢慢积淀的,如分析理解与表达能力等。
审题是作文的一项基本功,主要是指“披文入境”去分析和领会命题或材料的题旨,进而确立写作主题的能力。只有准确理解了题意,并按照要求去构思,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来。因此,审题与构思,可以说是作文的关键两步。但是,这两步也恰恰是学生在作文过程中颇感为难、失误最多的两步,尤其是现在高考普遍采用的新材料作文。
作文的审题与构思,既是能力,也是技巧,有方法可循。提取关键词,剖析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做文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策略。
一、准确提取
从所给的材料中准确提取出写作的关键词,是新材料作文写作的第一道工序,同时也是极为重要的一道工序,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审题立意的成败。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旦提取的关键词出现了偏差,作文的走向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般情况下,从材料的主要对象入手、从材料的强调之处入手、从材料的关键句入手、从材料的寓意所在入手等等,都有助于我们准确提取关键词。例如: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
有一年,英国牛津大学发现,有着350年历史的学校大礼堂的横梁已经风干朽化,必须得更换。这二十根横梁由巨大的橡木制成,可到哪里去找长得一般粗壮的橡树,来保持这所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大礼堂的原有风貌?学校园艺师向校方报告,当年的设计师已经预想到这种情况,所以早在校内一块土地上安排种植了大片橡树林。在一代代园艺师的守护下,现在,每棵橡树的尺寸都超过了横梁所需。大礼堂的横梁问题,可以圆满解决了。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标题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则材料中“横梁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师”,一是“园艺师”。从对象上来看,这则材料涉及到“设计师”“园艺师”两个对象;从行为上来看,“设计师”是“预想”,而“园艺师”则是“守护”。因此,“设计师”“预想”“园艺师”“守护”便是这则材料的四个关键词,而其中又以“设计师”“预想”最为关键。
将这四个关键词及其内在关系稍加整理,我们便不难得到以下结论:
从“设计师——预想”的角度,我们可以确立如下观点:要有远见卓识,要有预见性,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要早做准备、考虑周密,有备方能无患,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从“园艺师——守护”的角度,我们可以确立如下观点:尽心尽责、用心守护……
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少数学生没有能够着眼于材料的整体,而是纠缠于材料的细枝末节,使关键词的提取出现失误,从而导致写作的方向发生偏移。比如,有学生仅仅看到了材料中的“在一代代园艺师的守护下”这一句,就匆忙下结论——要懂得传承,而这,显然不是这则材料所要强调的重点信息,偏题也就在所难免。
二、认真剖析
认真界定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提取关键词之后必须要完成的一项工作。这不仅是审题准确与否的要求,更是衡量立意高下的标尺。甚至有些时候,我们还要学会辨析与此核心概念似是而非的那些“邻近概念”。
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法国文学家托马斯·布朗爵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无法把握生命的量,却可以提升它的质。”
读了上面的这段话,你有怎样的感受或联想?请选择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标题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段富有哲理的名言,谈的核心概念就是材料中反复出现达3次之多的“生命”(或“人生”,下同),即怎样来“丈量生命”,引发的是我们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带给我们的是生命的启迪。
仔细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段话其实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生命的长度与宽度”“生命的外延与内涵”“生命的量与质”。因此,这实际上是一组关系型命题,需要我们把握前后二者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的是,材料在表述这三组关系时,都使用了一个审题时易被忽视的字“却”,其转折关系非常明显,强调意味十分浓郁。这就启示我们:
①生命的“长度”“外延”“量”是一个定量,我们很难甚至无法突破;但生命的“宽度”“内涵”“质”却充满着变数,也是我们可以把握、尽力完善的。因此,我们可以“用生命的宽度来延长生命的长度”“用生命的内涵来拓宽生命的外延”“用生命的质来提升生命的量”,——这就是材料的核心内容,也是作文的观点。
②关键在阐释“如何”。“如何拓宽生命的宽度”“如何丰富生命的内涵”“如何提升生命的质”,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也应该是立意高下的区分点。
三、巧妙展开
从高中作文写作的实际情况来看,思路不清、打不开思路、思路打开不合理,是最常见的几种情形,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而围绕关键词,通过对关键词“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个不同角度的设问,是帮助我们快速打开思路的有效途径。
例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
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曹文轩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标题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道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只有曹文轩先生的一句话,貌似简单但哲理深蕴,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包含了作文所需要的全部信息。
“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这是从反面阐释的一句话;如果从正面来表述,那这句话应该是“只有经过凝视的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很明显,“凝视”“世界”“有意义”这三个词是这句话的内涵所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关键词”,而其中又以“凝视”最关键。
“凝视”相对于“扫视”(眼光快速向四周移动)而言,是指聚精会神地看、神情专注地看,其核心是看仔细、看清楚;“凝视”既是外在的行为,也可以指内在的体验。
“世界”既有物质的,更有精神的;既指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它包括自然,也包括社会(如生活、人生、生命等等)。
“意义”既可以理解为某种行为所能带来的作用和价值,包括人们对意义的认知和人生的一种认识;也可以理解为人对自然或社会的认识,或者人给各种事物赋予的含义。
通过对这三个关键词的诠释,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曹文轩的“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这句话的核心内容就是希望我们去“凝视世界,发现世界的意义”,这既是材料的要义,也是我们作文要表达的主旨,这个方向不能有丝毫的偏差。
那么至此,可以完成作文的第一步——审题。
审题之后,便是构思了。那么,如何构思呢?我觉得抓住关键词,通过对关键词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不同角度的设问,这不失为一条打开思路的便捷途径。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求思路的突破:
①什么是“凝视”?
策略之一是思考并分析核心概念“凝视”的内涵。
“凝视”相对于“扫视”而言。从材料的内涵来看,它告诉我们,“扫视的世界毫无价值”,“凝视的世界才有意义”。从性质上来看,可以思考“凝视是什么”;从对象上来看,可以思考“凝视什么”。“凝视”表面上是一种“看”的行为,而实质上却是一种思考,一种感悟,还可以是一种心态,一种态度,一种心情,甚至还可以是一种境界。比如:
凝视是明目者对世界的洞悉;凝视是明智者对世界的思考;凝视是明心者对世界的感悟;
凝视自然,于单调中见多彩;凝视生活,于平淡中见出色;凝视人生,于苦难中见真情;
②哪些是“凝视”?
策略之二是思考并分析核心概念“凝视”的外延。
认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凝视”这种行为与现象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自然到社会,从生活到人生。因此,我们可以将思维的触角伸向自然、社会、生活与人生的方方面面,将诸多行为或现象与“凝视”联系在一起。比如:
阳光,是太阳对大地的凝视;同情,是善良对不幸的凝视;快乐,是幸福对真情的凝视;回忆,是现在对往昔的凝视;坚韧,是勇气对挫折的凝视;成功,是奋斗对困难的凝视;……
③怎样来“凝视”?
策略之三是思考并分析核心概念“凝视”的方式。
尽管“凝视”的实质相同,目的一致,但“凝视”的方式可能千变万化,不同的对象需要有不同的“凝视”方式。所以,在“凝视”的对象与“凝视”的方式之间构建桥梁,建立联系,同样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比如:
按下快门,我透过镜头凝视自然的奇妙;拿起笔杆,我透过文字凝视生活的美好;打开心扉,我透过心灵凝视人生的美妙;
这样来思考分析,我们的思维就会立即变得开阔辽远,作文的思路自然也就能够由此打开。如果是写作议论文,我们既可以从“扫视”与“凝视”的不同意义的对比来展开,也可以根据“凝视”的实质,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如果写作记叙文,那么我们可以就其中的某一个方面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情来加以表现,如“同情是善良对不幸的凝视”等;如果写作议论性散文,那可供施展的空间就更大了,完全可以写得纵横捭阖。
当然,将关键词代入设问,首先要检查设问是否合理,不合理的、不能自圆其说的,不能作为打开思路的途径,因为并不是将所有的关键词代入这三个问题中都能够说得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