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4 15:52:45| 分类: 爱情及情色 |字号 订阅
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周刊《“第三次性革命”大学生也有一份?》提要:90年代的女大学生认为只有在相爱的两人之间才可能发生性关系;此前几年,一些女大学生虽然仍然认为两人如果相爱才会发生性关系,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会和他结婚。现在,女大学生们认为,即使两人不相爱,只要不是互相利用,也可以发生性关系。
【中国新闻周刊网11月5日综合报道】中国的大学生,多数年龄都不足25岁,人工流产次数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人流"主力军"。学生时代,应该以学业为主,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以便日后在社会上更好地发挥作用。大学生,应该成为推动社会的"主力军",现在反而成为人流的"主力军",这难道不是社会的悲哀吗?
如今,一夜情、婚外恋、同居等性事已见怪不怪,尤其是对大都市的人而言。对女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出这样的变化:90年代的女大学生认为只有在相爱的两人之间才可能发生性关系;此前几年,一些女大学生虽然仍然认为两人如果相爱才会发生性关系,但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会和他结婚。现在,女大学生们认为,即使两人不相爱,只要不是互相利用,也可以发生性关系。
正如中国性学专家李银河所说,"中国人没有把性自由作为性解放的口号提出来,但是在行为上广泛地模仿着。"于是有人断言,中国正身处第三次性革命大潮之中,而大学生也跻身其中。
80年代第一次性革命:不为生儿育女而性
"80年代是一个分水岭",中国性学会副理事长朱琪研究员从道德角度分析说:"前30年,越轨性行为受到社会道德的非常严格的约束。改革开放后,这种道德被摧毁了。"
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反思,首先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出对人性、爱情包括对性的追求,随之而来就是人们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变化。
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第一次合法地、铺天盖地般地宣称:人们之所以过性生活,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儿育女,有没有快乐而不是有没有子女,开始成为夫妻衡量自己的婚姻质量的重要标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夫妻之间寻求那些更能够使双方快乐的性行为方式;性知识、性科学开始成为人们的急切的需求;几乎一切性方面的传统观念都被质疑。
90年代第二次革命:只要有爱就可有性
第二次革命否定了性对象的唯一性,认为自己有权把性奉献给相爱的人,只要有爱就可共享性快乐。于是,婚前性行为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第一次与第二次革命的开放程度不同,但他们设置的前提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有爱作为基础。
当今第三次性革命:性、爱情、婚姻分离
"原始社会是有了性才有了婚姻和爱情,传统社会是爱情和性成为婚姻的附属物,现代社会是爱情至上,有爱情才有婚姻和性。但是现在出现情况是,性与爱情、婚姻是分离的。"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李木盾这样说。
把性作为放纵对象的群体正在中国膨胀,散布在各大城市的不同角落,大学生就是其中一个群体。本次性革命的特点是人们对性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观。表现在女性身上,就是她们对于失身、处女膜不再注重。而性生活、性体验不再是夫妻的专利,对性与爱情、性与婚姻,可以把它们看成是有关系,也可以视为没关系;可以同与自己相爱和准备结婚但还没有结婚的异性发生性行为,也可以同自己不爱也不准备结婚的异性发生性行为。
"性是人的基本权利,就像吃了一个馒头肚子不饱,又接着再吃一个一样,难道有什么不正常的吗?"这是性革命者的基本立场。
由于中国经历的封建社会时期较长,思想比较保守,中国人对待性的认识上过于闭涩,对待性的教育上更是遮遮掩掩,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不能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的性知识,以至于社会越开放,大学生身上的性问题就越突出。
大学生"性开放"无论对个人身体,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一个负面作用。过早的性行为势必会影响到学习,而且对身体伤害也是很大的,特别是女性,经常性的人流,将会导致不孕症,同时在心理上也会产生阴影,对未来的家庭生活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对于男性,过早、过度的性行为可能会导致性病的发生。另外,大学生的"性开放",容易造成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定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如果一个人的"性"思想是开放的,那么他必然缺少对他人、以及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他只会为自己的欲望而生活。
校方也在明令禁止,但大学生性行为是愈演愈烈。为保护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目前许多高校均相继安放了避孕套自动售卖机,应该说这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二十年来,中国大学的性思想在不断转变,无论社会怎样发展,守法、诚信、公平、自律,应当始终成为每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人不应该仅仅满足于个人的欲望,而要学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
(综合:《中国新闻周刊》和长江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