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微课由于师生的时空分离,提问的作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对问题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从设问内容、提问时点、展现方式等环节处理好每个细节。文章以获第二届高校微课大赛一等奖的一件文史类作品为例,从知识结构、时间进度以及二者关联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知识结构方面,重点把握好问题之间的递进性和层次性;时间进度方面,重点把握提问的时点和答题时段;二者关联方面,尽量保持逻辑递进关系与时间先后关系的一致。
2015年10月,由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第二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落下帷幕。连续两届的比赛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微课建设,形成了推广微课的高潮。从参数作品看,很多参赛作品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主讲教师往往是平铺直叙,没有有效运用提问策略。有些虽然使用了提问,但问题设计不合理,提问数量过少,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关度较低。
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设计者教学能力薄弱,没有对提问进行合理设计;另一方面,对微课本身把握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到微课与传统课堂的差异。因此,在这里我们首先讨论传统课堂提问的作用、类型及二者关系,然后分析微课提问的特点与要求,最后以获奖作品为例进行说明。
微课提问的优势与局限
1.传统课堂提问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提问作为传统课堂的教学手段、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具有多方面作用:
(1)唤起注意、集中精力。提问给学生以外部刺激,形成适当压力,使其不得不对问题做出相应思考,从而达到保持有意注意,防止精力分散。
(2)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思考。提问中包含的一些字词,暗示了思考的方向和框架,为进一步思考提供了基础。
(3)反馈教学信息,使双方检查教学效果。老师一方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状况,探明其知识链条上或明或暗的漏洞及原因,针对个体差异对症下药。学生一方通过回答,不仅获取了学习状况信息,进一步审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改进学习方式策略等。同时,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人际交往的自信心。
(4)增进感情交流,调节课堂气氛。恰当的提问方式,架起双向交流的桥梁,将师生间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促进教学的和谐。不过,课堂提问作用的发挥与问题类型密切相关,不同类型提问具有不同侧重点。
对于课堂提问的类型,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分类,从而形成不同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根据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分类,即布鲁姆教学提问模式。按照这种模型提问,依次包括识记性、理解性、运用性、分析性、综合性和评价性。这一分类有助于问题的定位。
而从师生互动角度,课堂提问有双向型和单向型。双向型指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即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者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单向型指老师的自问自答型。需要注意的是,就提问作用而言,设计合理的“一问一答”能够发挥以上四方面作用。
但“自问自答”在老师没有随时密切关注学习者状态时,就只能发挥唤起注意、促进思考作用,不具有反馈学习信息、增进感情交流作用。这是因为后者需要师生面对面的直接接触,双方能够随时听到对方的语言,看到对方的肢体行为和面部表情。而这必须以师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聚合为条件。
传统课堂教学满足了师生时空聚合条件,只是因为课堂是一位老师面对多名学生,老师目光往往集中于少数同学,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达到相同作用。对于微课,提问又有什么特点呢?
2.微课提问的优势与不足
尽管微课的发展历史很短,表面上人们对其含义的争论很多,但本质上差别不大。首届高校微课教学竞赛中,全国高校教师网培中心课题组在《中国高校微课研究报告(2014)》中定义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第二届高校微课教学竞赛中,课题组在《从热点中孕育新生态——高校微课发展报告(2016)》把微课界定为“微小精致的新一代课程之细胞”。并指出微课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传播载体的转变,即从传统课堂的纸质、黑板等载体为主转变为以视频为主。这一转变使其具有传统课堂教学载体无法比拟的表现力、感染力、冲击力。
伴随着传播载体的转变,学习方式也相应地转变为以观看视频为主,造成了师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相互分离。这一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特别是容易构成相对独立的私人空间,能够营造虚拟的“师生一对一”学习氛围,克服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往往集中在少数同学的局限。
同时这种私人空间,消除了传统课堂上学习者相互有形或无形的攀比和竞争,个性化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提高了学习者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容易滋生自卑感的学生的主动性。这是微课发挥提问作用有利的一面。
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就是微课造成了交流的单向性,只有老师到学习者的信息传递,而无学习者到老师的信息传递。学习者可以观察老师的一举一动;而老师无法观察学习者行为,不能及时捕捉其语言、表情、动作等所传递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从而大大限制了提问作用的发挥。
换而言之,就是微课的提问是“自问自答”的。即使微课视频中有师生或者虚拟人物的对话,但对学习者而言,总是处于“旁观者”地位,就像是传统课堂教学中“被老师遗忘的角落”。因此,微课提问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唤起注意、促进思考的作用,至于反馈信息的不足则需要采用其它手段加以弥补。
微课提问要求与问题设计步骤
1.微课提问要求
由于微课提问属于自问自答,提问作用局限于引起注意、促进思考。这就要求问题必须具备以下特色:
(1)准确定位。问题是促使学习者的回忆,把握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水平,注意知识的内在逻辑,使学生对前后知识进行回顾和联系,达到温故而知新。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关联,并对后面的知识进行提示,进行一定的知识储备,便于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和社会现实对问题展开思考。
(2)精心创设情景。真切实在、新奇有趣的故事能很快把学生带到具体的情境中,与问题情境融化在一起。从情境中引出矛盾,进而提出问题,促使学习者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分析思考、想象联想、推理判断。
(3)提问方式与解答相互协调,老师对问题的解答一方面展示了教师自身对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另一方面向学习者展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形成情感共鸣,并从中获得体验感悟,问题解决也就近在咫尺。
(4)问题展现与图画、音乐等有机结合。
2.微课问题设计步骤
问题设计分为四个步骤:(1)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形成一个总揽全局的概括性问题。换而言之就是用提问的方式展现教学核心要求。通常来说传统课堂的一节课通常列出3-5个教学目标,但微课本身时间短,内容高度集中,只能集中在一个目标上设计问题。(2)根据知识内在逻辑结构,找出2-3个关键点,形成知识微单元。(3)按照知识微单元,对分解前面的概括性问题进行一级分解,每个微单元必须对应而且只对应一个问题。(4)在各个知识微单元内,对问题进行二级分解。必要时可对复杂问题进行三次分解。一般而言,只有对最重要的知识微单元才需要进行三次分解。
通过以上步骤,就可以以知识逻辑为基础,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情晰、具有内逻辑的“问题链”。该“问题链”一方面体现了老师对知识的认知思路,同时启发了学习者形成自身的学习思路,进而形成知识的整体框架和相关概念网络。
获奖作品分析
1.作品基本状况
第二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共评出一等奖20项,文史类和理工类平分秋色。其中文史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考虑到我们从事的是财经类专业教学工作,选择其中的“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作品为例(以下简称“财报微课”),进行具体分析。
该作品由吉林大学选送,主讲教师是赵宇恒,教学内容属于会计学专业课程“财务报表分析”的入门部分,用时13分49秒。该微课特点是以企业“故事”为主线,借用密码解读形式,说明企业财务报表与企业基本活动相互关系,厘清财务报表分析的原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决赛评审专家之一的意见是“教学设计合理,内容充实紧凑,主线清晰;娓娓道来,宛如一段精妙的故事……”,复赛评审专家之一的意见是“选题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教学语言规范、清晰、准确、流畅;内容丰富,逻辑严谨……”总之,该微课作品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该作品的突出亮点之一就是“用于问题组织内容”,根据主讲教师语音材料,我们整理出13个问题,各个问题的内容、时点、展现方式如表1所示。
备注:根据观看视频资料整理,提问时以视频开始为0:0,第一个数字表示分钟,后一个表示秒。展现方式指主讲教师在用语音提问的同时,视频使用的其它方式,本微课所有语音都打出了字幕,少数提问伴随文字型“标题”或包含文字的“图形”。
2.问题设计的特点
(1)问题层次清晰、依次递进,各层定位准确。作品中13个问题可以分为3个单元。问题1、2组成一个单元,运用形象化思维,把“财务报表分析”比作“解读企业的密码”,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问题3、4、5组成一个单元,通过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例,说明财务报表数字如何反映企业活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初步的“财务报表”到“企业活动关系”的认识。
其余问题组成单元3,基于日常感受及生活体验,通过列举、归纳等进行进一步说明,巩固和深化学习者对“企业活动”到“财务报表”关系的认识。该单元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企业活动感性认识”、“企业活动分类”、“企业活动在财务报表的反映”3个微单元。这样的问题紧扣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相互之间密切相连,形成了严格的逻辑关系。
(2)构建了恰当的问题情境。问题1、2采用了达芬奇的名画和相关的著作,围绕图画的人物寓意形成问题,最终形成了课程主体“企业活动的货币层面影像”。问题3、4、5使用了现实企业的财务报表,在展示利润表后,从利润表数字判断企业盈利状况,然后结合其他数字提问针对企业利润的形成和主营业务构建问题。问题8、9、10、11则是通过对前面问题的回答,总结了企业的日常活动。所提到的活动以学习者非常熟悉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容易形成共鸣,促进对这些认识的进一步思考。
(3)展现方式灵活多样,形成听觉与视觉的冲击力。问题1的目的是课程引入,所以展现手段采用“语音+中型字幕”的形式。问题6涉及的知识是微课的重点内容,所以展现手段采用“语音+大型字幕+图形”的形式,即除了主讲教师的语言提问外,并配以大型字幕和图形,强化学习者的印象。而其他问题展现手段是“语言+小型字幕”的形式。
3.可能存在的不足
(1)个别问题不能紧扣主题,激发和引导学习者思考作用微弱。例如问题5“你们猜到了吗?”题目要求是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数字猜测公司名称。不难想象,可以说这几乎是除了提问者本人之外没有人能够回答出来的“难题”, 即使是该公司的财务负责人,恐怕也难以在不到2分钟内“认出”是“自家报表”。
这一问题没有暗含引导学习者思考的信息,增加了不必要的难度。提问者的本意很可能是给学习者一个“惊奇”,即利润表数字表现出这家公司当年盈利主要靠投资,那么更可能是金融行业的企业,而不会想到是一家服装企业。按照这一目的,问题可以考虑改成“你猜一猜,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汽车制造、服装生产、银行、证券投资?”这样一改,后面的暗示性信息可以引导学习者思考。学习者很可能猜是银行或债券公司,但其实是服装生产。
(2)问题数量与学习内容不够协调,时间安排前紧后松。学习核心内容是企业活动和财务报表关系,财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问题设置上,围绕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企业活动关系的问题设置数量较多,而就现金流量表与企业活动关系则没有设置任何问题。从而时间上,问题都集中在前9分钟,后面则一个没有。事实上,在引入现金流量表时,可以考虑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财务报表除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外,还有哪些?它又与企业活动存在什么关系?”这样一来,不仅促进了学习者对财务报表类型的回忆,而且自然过渡到有关现金流量表与企业活动关系的讨论。
(3)个别问题过于笼统、指向性不强。问题8“企业这些活动与什么相关”,提问的本意是激发学习者思考“从货币角度,上述活动有什么特点,可以分成哪些类型?”我们知道,谈到企业活动通常有“人、财、物”三种不同角度,财务报表分析显然是指向“财”,即提问者的“钱(Money)”。
而面对这种提问,学习者很可能从人、物或者其它方面思考。如果问题改成“从钱来看,这些活动可以归为哪些(或哪三种)类型?”这样可以提供一个思考方向,具有明确的指向。也许一些人认为,因为课程属于“财务报表分析”,学习者潜意识里会想到课程,自然按照“财”的角度思考,因此以上暗示是多余的。
对于这一点,我们认为:至少“我们”和一些同事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没有这种意识。这可能与我们身份有关,毕竟我们不是课程的学习者。(作者:张运峰等,南京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