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军史作家、旅日著名军史作家萨苏,又推出新作《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作为广受好评的《国破山河在》一书的续作,本书秉承了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和立场,以发掘出的日方资料和国内记载相互考证,力求使更多历史细节得以重现。
在描写敌后抗战的文艺作品中,时常出现八路军讲日语的情节。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八路军,是怎样熟练掌握日语,以至冒充日本兵都不会被发现呢?从敌后武工队出身的老战士那里,作者找到了答案。
1.“学不好的,都牺牲了”
大家可能会对文艺作品中的一种描述产生怀疑,那就是八路军居然能冒充日本兵。这是因为,其实日语是一门不容易吃透的语言,它的发音、变格等微妙之处极多,不是真正的日本人很难说得天衣无缝。
即便是在日本呆了十几年的中国人,开口说话,不用3句,对面的日本人就会恭维起来—“您的日语说得好极了!”
言外之意是,你讲得再流利也能听出是外国人。
在上世纪30年代,精通日语的人更少,连鲁迅这样号称日语流利的,今天看他的日文信件,都有“惨不忍睹”之感。既然如此,在连高小学生都当知识分子看待的八路军里,谁能有那么好的日语水平,冒充日本兵都不被发现呢?
然而,和当年在冀中做过敌工工作的老八路朱占海谈起来,老人却告诉我,冒充鬼子这种事一点儿也不稀奇。
他当时在任丘等地活动,敌工部的人经常把鬼子的电话一掐,连上话机就跟敌人讲话套情报,也确实有武工队员化装成日军活动过。
怎么学的?反战同盟的“日本八路”教的呗。“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难学的。”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当时我刚到日本不久,若是从他那儿学到什么日语速成法,可是不得了的收获。
“你们现在学不到我们那个水平。”老爷子摇头。
“为什么?难道我们还学不过您一个高小毕业的?”这后半句话,我没敢讲出来。
“你们学不好,就是少挣俩钱儿。我们学不好的,都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