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译文]
所以,设法让敌军处于暴露而我军达成隐蔽,那么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就不得不分散。我集中兵力于一处,而敌人分散为很多处,我就可以达成以十对一的优势。这样在交战的空间与时间内就会出现出现我以众击敌寡的态势,这也是我军与敌军交战的原因。
[注析]
形人:使敌人现形,显露之意。此处“形”为动词。
我专为一:我集中为一处。
以十攻其一:此处十应为虚指,表示兵力上的绝对优势。
约:少、寡之意。“约”的这种用法在韩愈的《原毁》有“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的名句。其意同孔子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即要求自己全面而严格,对待别人宽厚而简单。
这句话道出了兵力上整体优势与局部的关系以及创造这种局面的办法。也就是说,如果己方绝对兵力少于对方,可以通过调动敌人分兵,同时保持己方的兵力相对集中,才能达成在战场的局部上创造兵力优势的态势。
至于敌人通否被调动,则取决于敌我双方指挥员的用兵艺术。除了孙武前面所说的“攻其必救”外,还有很多其它的办法,这一点在《军争篇》中谈论“将有五危”时有所体现。
[原文]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译文]
我方取得了选择交战之地的主动权就会造成敌军不知道预定战场的情况,也就必然会处处分兵设防,而设防的地方越多,在交战地直接投入作战的敌军就会越少。所以防备前方,则后方兵力不足,防备后方,则前方兵力不足;防备左翼,则右翼兵力不足,防备右翼,则左翼兵力不足,所有的地方都要防备的话,那么所有的地方都会存在兵力不足的弱点。兵力不足的原因就是因为分兵防御敌人;兵力优势的原因也是因为迫使敌人分兵防我所创造出的局面。
[注析]
所与战之地不可知:其中的“所与战之地”是指我方所准备与敌方交战的地点。由于这个地点是我方设计的,它对敌人来说相当于是未知的,所以敌方才要不得不多处、多方面加以防备,而这正好能造成敌方的兵力分散,并为我方在局部创造出以多击寡的态势。
[原文]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译文]
所以,既能预知到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能预知到交战的时间,即便是在千里之外也可以奔赴战场与敌交战。要是即无法预知与敌人交战的地点,又不能预知交战的时间,就会造成左、右军不能相互救援,前、兵军不能相互协同,何况远的相距几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依我的分析,越国虽然兵多,但对他的胜利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创造的,敌人虽然兵多,却可以使敌人无法有效地参加战斗。
[注析]
以吾度之:度为推测、推断之意。用法如俗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越人之兵虽多:越国军队数量虽然众多。这里似可证明当年孙武确实是以此书去面见吴王的,或者说这部书最初就是为见吴王所著述的。
亦奚益于胜哉:奚,何、什么。益,帮助、补益。本句意思是如果不知道众寡分合的道理,越国虽兵力众多也不足惧。
敌虽众,可使无斗:斗,较量,拚杀。敌人虽多,却可以使其无法与我同时拚杀。
这里揭示了“以少胜多”“以寡击众”的原理。我们平时所说的以少胜多,大多指的是兵力的静止状态,但如果分析战例的话(除去那些军队质量相差很大的)就会发现,这种取胜往往是在交战的空间、时间上并不是胜方真的“以少胜多”,而是整体上少,但在局部上多。其原因就是“知地”“知时”,即事先掌握战场上空间、时间的相关情况,从而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应的准备,而不知道这两样,则必然会分散兵力去“以应不测”。
[原文]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译文]
所以说通过详细分析可以判断敌人作战的优劣得失,通过挑逗试探可以了解敌方的活动规律;通过我方主动“示形”去弄清敌方的优劣所在;通过试探性攻击可以探明敌方战斗力的强弱。所以,隐真示假做到最好时就是看不出一点儿形迹。到了这种境界,隐藏再深的间谍也无法探明我的真实情况,智慧再高超的敌手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根据敌情而取胜,其采取的战略战术即使摆在众人面前,众人也理解不了。人们都知道我制胜所采用的方法,却不能知道这些方法背后所隐含的原理。所以战胜敌人的战略战术每次都是不一样的,并且它能应对的敌情也是无穷的。
[注析]
策之…作之…形之…角之……:即通过分析谋划、挑动试探、故意示形、小兵力出击等方式去取得、分析战场上的敌情并得出准确的判断。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这里说的“形兵”,相当于现代所说的隐蔽、伪装及佯动等隐真示假行动、方法、措施的总和。因为敌方也需要得到我方具体情况,所以孙武才会反过来论述这一点。通俗地说,让敌人摸不清我方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形”。这种思维类似于武侠小说中“无招胜有招”的理论,即对方不知道我的招术,也就判断不出我的强弱点,也就无法破解。
这段话中似乎孙武有点想表达某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也就是说,他告诉人们他的理论,同时又说我把这些理论摆在这里,但你们却不一定能用明白。事实上很多道理都是如此,道理摆在那里,而且通俗易懂,都能看明白,但用起来却各有不同,而真正能用好的也会是凤毛麟角的。如职场上的一些原则、为人处世的一些道理(诸如包容、积极、认真、担当…….等等),说出来,列出来就那么几条,但能坚持并不断做好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
至于“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这句话,主要是体现于基本原理与具体运用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深刻理解了基本原理,运用起来就会更加灵活自如,而这种灵活自如最高的境界就是在不自觉中就加以准确地运用,它类似于拳击手的应激反应,其击打格挡等都近乎一种不经大脑考虑的习惯与条件反射。堂主觉得,我们对理论掌握得好与坏的衡量标准之一就应该是在运用的时候是否是自己刻意为之。如果是,则仍有提升空间,如果不是,则说明近乎达到了灵活自如的程度。
[原文]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
兵的性态就象水一样,水流动时是避开高处流向低处,用兵的关键是避开敌人实力强大之处而攻击其薄弱环节;水是根据地势来决定流向的,军队也要依据敌情来采取制胜的战术。所以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形态、方式与方法,正如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流向。能够根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相生相克,没有哪一个常胜;四季相继替代,没有哪一个固定不变,白天的时间有长有短,月亮有圆也有缺。
[注析]
本段是孙武以水的性质、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交替、日月变化来比喻用兵中的变化无常、没有定势。其中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广为流传,但有的版本本句却是“兵无常势,无恒形”,但基本意思相同。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