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年(1840年)十月的一天,48岁的四川道监察御史、顺天府丞兼学政骆秉章接到皇帝下达的一项旨意,去户部银库查库一年。清廷的中央财政,除皇帝个人花销由内务府负责外,其余部分均归户部管辖。为了管理从全国各地征收上来的银钱、实物等税收,户部特设银库、缎匹库、颜料库三个大库,分别存储各省解往京师的税银、绸缎布匹以及铜、铁、铅、锡、颜料、药材等物品,合称“户部三库”。简而言之,户部就是清政府的财政部,户部银库则是国库,类似于现在的中央银行。为了稳妥起见,银库的库官库兵一般都由满人担任,但由于经常出现贪污等问题,朝廷除派王大臣进行临时巡视外,还定期派满、汉御史前往户部稽查。
骆秉章:晚清八大名臣之一。广东花县华岭村(现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华岭村)人。40岁中进士,先后任翰林院编修迁江南道、四川道监察御史、工科给事中、鸿胪寺少卿、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翰林院侍讲学士等职。56岁放外官,先后任湖北按察使、贵州布政使和云南布政使。1850年擢任湖南巡抚。1860年升调四川总督。1867年12月12日(农历11月17日)因病死于成都,终年74岁。
打铁还需自身硬,骆大人查库超前绝后
骆秉章走马上任的当天,管库的四位库官荣庆、公占、荣禄、苏隆额便凑在一起约骆御史到库内介绍银库的“惯例”:银库在收取各地捐项银两时,规定每100两要多收4两,其中2两归库丁,2两归库官和查库御史,俗称“四两平”。骆秉章不动声色地问:那一年有多少呢?答曰:一年下来大约有二万多两“辛苦钱”。骆秉章又问:这种搞法上面知道不?如知道则能收,如不知道我则分文不取。库官们一时语塞,就大着胆子说道:多年来都是这样做的,算是咱银库的行规,骆大人如果不收,我们也是要收的。骆秉章说:收这笔钱如果违规,你们要想好了;如果不违规,我也不管你们。我做事的准则向来是不授人以把柄。如果我收了此钱,以后还如何去查库呢?
骆御史一本正经,摆出一副“打铁还要自身硬”的样子,让库官们很着急。为了试探一下骆的真实想法,过了几天,他们又来和骆交涉,说四两平既不收,那就作为银号捐官的款项上交,银号稍作表示,一年下来,骆大人也有万余两的外快。骆再次谢绝:这笔钱摆明了不合法,明辞而暗受,我不会做的。
骆三番两次拒不接受银库的“潜规则”,让库官们觉得来了个不识时务的“另类”。没过多久,他们又托骆秉章的同乡李某来进言,说各银号给他准备了到任礼,共7000两。以后一年三节,每节也送7000两。也就是说只要骆同意,光此项他查库一年可有28000两银子进腰包。
各银号为什么如此慷慨?其实送此重礼的目的就是一个:“不过求都老爷勿挑斥”。原来,清朝可以用钱去捐官,说穿了就是花钱买官做。多年以来,各地捐官的钱,通常都是由银号汇齐了再送到银库。各银号都很狡猾,他们送来的银两经常“以少作多,银色低潮”,以四五百两充六七百两甚至更多。还有就是以成色不好的银子充成色好的。比如用含银百分之九十的,充含银百分之九十九的。这样就相当于少送了百分之九。银库官员收了重礼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国有资产被围猎,国库亏空严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