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加羊等于“鲜”字,据传是战国时期的易牙创造的。在齐国视鲤鱼为珍,以羊肉为贵,易牙将这两种食材巧妙搭配而炙,使之香气扑鼻,外酥里嫩,鲜美异常。这就是易牙创造的“鱼腹藏羊肉”,这道菜在山东流传至今。受它的影响,元代有酿烧鱼,现代本帮菜有河鲫鱼塞肉,渊源可谓久远。
易牙的厨艺经孔子的一句话,盖过了所有评价。孔子曰:“淄渑之合,易牙尝知之。”意思是说易牙这个人很了不起,淄水与渑水他尝上一口,就能把它们分辨出来。据说火腿也是易牙创造的,当时易牙叫“火肉”,配方与现在的火腿相差无几;还有食疗汤菜等,都对后世的中国食文化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有诗云:“巫雍善味祖彭铿,三访求师古彭城。九会靖侯任司庖,八盘五簋宴王公。”意思是早年易牙对彭祖的烹调技艺崇拜得五体投地,曾三次跑到彭城(今徐州市)学习烹饪技艺,为齐桓公九会诸侯制作“八盘五簋(guǐ)”全席。易牙又名狄牙,当时的身份是名巫、厨师,应该生活无忧。当时齐国与狄人在边境交流频繁,身怀一技之长的易牙来到富庶而有又开放的齐国,无非怀抱青年人皆有之的远大政治抱负,或许他崇拜先师伊尹,借此走上政治舞台,为理想而拼搏。齐国那时正在由管仲实行改革,以“明”、“贤”从乡里选拔人才,易牙由于精于煎、熬、燔、炙,又是调味专家,果然被选中,成功走进齐桓公的身边当御厨。齐桓公宠爱的卫姬生病了,易牙以食疗菜进献卫姬,卫姬食后病愈,易牙以此深受齐桓公的赏识。之后,由于易牙厨艺超群和发奋努力,最后成为齐桓公的近臣。管仲在去世前,认为易牙不宜辅佐齐桓公的理由,是“易牙杀子以飨君”的这件事。出自《管子·小称》记载:夫易牙以调和事公。公曰:“惟蒸婴儿之未尝。”于是蒸其首子而献之公。管仲认为:易牙为了满足国君的要求不惜烹了自己的儿子以讨好国君,没有人性,不宜为相。其实管仲有所不知,当时狄人等少数民族有一个风俗,即“易长子而食”。狄人当时尚属野蛮时代,婚姻上实行试婚制,还未形成严格的对偶婚,男女双方订婚后,女方怀孕,男方才迎娶,这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从而人们对长子是否亲生有所怀疑。易牙不是没有人性,他也并非此类事的始作俑者,而是北方狄人的风俗。狄人的这一风俗,把齐桓公和管仲都忽悠了。若是管仲早日排除异见,积极培养易牙为自己的接班人,可能这段历史要改写。至于易牙在齐桓公病后砌墙饿死国君等罪名,推敲之下,纯属古人嫁祸于人的无稽之谈。历史总是成功的强者所书写。
全世界所有的种族,都有人吃人的习俗演化而来。我们不能用今天的道德观来衡量古人,就像《金瓶梅》兰陵先生笔下的王婆,诡异地把西门庆和潘金莲撮合在一处颠鸾倒凤,我们认为是道德败坏,可有谁想到作为契丹人后裔的王婆,视男女之间性事和婚姻为儿戏的正是契丹人的风俗。
中国向来有胜者为王败则寇的思维逻辑,易牙最终干政事败,成为毁誉参半的历史过客。据传,失败后的易牙避居彭城(今徐州),仍操持烹饪至终,其食疗菜的影响在彭城延绵不断,流传至今。
家庭简易煤气烧烤桶的制作方法
易牙五味鸡制作方法:
主料:母鸡一只(约 1300克)、五味子 40 克。
配料:火腿 50 克、菜心2棵、鲜猪膘50克。
调料:姜4片、陈皮20克、胡椒粉2克、盐5克、料酒10克、清汤12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