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底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2013-10-26 10:13:32江苏省泰州中学  董旭午  

——赴德国友好学校交流学习有感

教育的底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今年一月底二月初,有幸参加了学校举行的中德友好学校的校际交流活动,远赴位于德国中部黑森州的赫尔曼利茨中学参观学习。一周的时间,虽很短暂,但德国的教育却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如果非要用两个字来形容我的感受的话,那我只能选择震撼!我所震撼的并不是他们的学校建筑如何富丽堂皇,也不是他们的校长和名师的前卫理念如何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更不是他们人造的“教学秀”如何花枝招展,令人刺激。我所深深震撼的仍只是两个字——习惯。有人说,好的教育就是培养好的习惯,这话虽不够全面,但绝对有其道理。这里,我要再比较严谨地强调一句:教育的底子,就该是培养良好习惯。先请分享一下我的几点见闻。

一、微笑成了一种习惯

置身于德国赫尔曼利茨中学,最令人感到温馨是来自师生的微笑和问候。一天从早到晚,无论你置身于校内什么地方,只要有德国师生与你相遇,都会向你微笑示意,并问候一声“你好!”。起初,我还以为他们是在对我们客气呢。不久就发现,我们的想法是错误的。德国师生间、师师间、生生间也是一样温馨的微笑和问候,而且还更自然、活泼一些。

有人说,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情感姿态。我要说,微笑也是人世间最高雅的肢体语言,是一朵尚未绽放的温馨的玫瑰,当我们微笑时,其实生活也在微笑。有人说,微笑展示了一种素养。我要说,微笑的实质是亲切,是尊重,是友好,是关爱,是鼓励,是温暖生命的阳光。保持微笑的心态,人生会更加美好。有人说,微笑是种子,谁播种微笑,谁就能收获美丽。我要说,我们微笑地面对世界,世界就会向我们微笑。请不要吝啬赠予别人微笑,因为它不但不会使赠送者变得拮据,反而会赠送者自己变得大度而富有,更会使收受者感到尊重和关爱的温暖。一句话,微笑能把人的生活点缀得更精彩和丰富,把人的心态修养成更高尚、达观与阳光。想到这些,我终于明白了,赫尔曼利茨中学的校园为什么会处处鲜活着花苞初绽的微笑。也终于想通了,我们游历德国海德堡、法兰克福、特里尔等地时,为什么同样也处处是温馨的微笑与问候。看来,德国的教育真的使人懂得了微笑的本质和价值,真的教学生学会了微笑与问候。

想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了国内的中学校园。在我们这个具有世界礼仪之邦美誉的国度的校园里,真诚而温馨的微笑与问候怎么就少得可怜呢?是学生天生就不会微笑,不懂得问候吗?显然不是。是我们的学校不够重视吗?也肯定不是。我们不是总在要求学生要学会文明礼貌吗?我们不都在努力打造“微笑课堂”和“微笑校园”吗?为什么“微笑与问候”却总是不肯破土而出、扎根发芽,亮丽成灿烂喜人的校园风景呢?这样看来,我们就不能不深刻反思了:要命的分数是否把学生搞得太麻木了?我们教给学生的“营养素”是否太单一了?我们的育人活动是否过于重视形式好看、表层起效和人工打造了?我们的教育教学评价是否把师生的微笑都掐死了?我们的社会积弊是否也把它的公民都烦厌得严重缺乏微笑的神经了?我不敢再想下去,只希望我们的校园都能早日开满真诚、幸福、温馨的微笑与问候,我们的社会能快些让公民康复微笑的神经!校园内外都盛开微笑与问候了,校园里的问候与微笑之花也就自然会繁盛喜人了。

二、助人成了一种习惯

参观学习的日子里,我们还发现一个很抢眼的细节:若赶上前面有门,走在前面的德国老师或学生肯定会上前扶住门,等后面的我们走过去之后才放手,且每过一个人,还微笑示意。起初,我们同样以为人家是在对我们客气,后来发现我们的这个判断又错了——人家师生间、师师间、生生间也都是这样。不止在校园内,街上也同样不乏这样的情景。

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崇高,是一种真善,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文明。总之中国不缺乏美好词汇,国人历来都不吝把这些美好的词汇赠予助人为乐的人与事,史上也确实出现过令人自豪的高尚人物和美好时期。国内的校园,倡导助人为乐,更是想来都不陌生。我们的社会和学校都在号召青少年学生把助人为乐牢记心间,甚至融入骨髓,年年月月助人为乐,天天时时助人为乐,让助人为乐成为一种习惯。可是,非常遗憾的是,事实总给人一种“雷锋三月来了四月走”的感觉。近一个时期以来,这种助人的形势更是越来越不容人乐观,见死不救几乎成了常态,尽职助人者反到成了模范。大中学生中,助人为乐者也越来越少了,公交车上学生不给老人让座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了。非但如此,助人为乐在一些学生的心目中还成了“傻帽”的代名词。为什么会这样呢?看来,我们还需作深刻反思:考试第一,分数才是硬道理的观念和行为是不该叫停了?分数高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的评价方法是不该修正了?学校的助人教育是否该彻底褪掉形式主义、机会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色彩了?教师和家长是否该真诚地以身示范了?整个社会,是否已经到了非高度关注并彻底扭转“视尽职为立功”、“视奉献者为傻瓜”、“为官者只唱高调”、“为善者却遭恶报”等恶劣风气不可的时候了?……

想到这些,我们也就不会再苛求学生了——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和家长恐怕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说到这,我又想起了一个细节。当时我们都在一个德国老师家做客。这位老师家里养了只猫,挺招人喜欢的。我好奇地去抚摸猫的头,猫也会意地配合我,玩得正高兴呢。这时,只见一个德国学生对身边的一个留德的中国学生小声说了几句德语。那位中国学生赶紧翻译给我,意思是请老师注意,别让花猫挠着——花猫曾挠伤过他。自己受过伤害,就心想着决不让他人再受同样的伤害。哎,这种助人之花,何时才能在我们的学生心里如此自然、温馨地绽放呢?我们期待着,我们更应该共同去努力地去做好。

三、节俭成了一种习惯

与“助人”一样,“节俭”是中华民族历来所崇尚的美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名言警句,向来被人津津乐道。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粮、每一张纸之类的提法,在国内大中小学、机关单位乃至大街小巷可谓比比皆是。然而,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呢?不用说,情况令人十分惊心和痛心。据报载,仅剩饭剩菜一项,全国一年要倒掉600亿。就拿在沈阳开幕的国际美食节来说吧,一天竟浪费掉5000吨饭菜!现在,酒桌上不喝几百至上千甚至上万元一瓶的名酒就感到没面子的名士、官员、老板大有人在。就是我们大中学校园,学生的餐桌上也是浪费惊人!

可是,在德国赫尔曼利茨中学参观学习的一周里,在该校师生的餐桌上,我们所见到的则完全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景象。吃什么打什么,吃多少打多少,掉在餐桌上面包渣都要捡起来吃掉,在这里再自然不过了。老师更是自觉示范,连粘在盘子上的奶酪等都用汤匙刮光。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也深受感染,不敢随意浪费。一次,我错把一碗黄色的奶酪看成鸡蛋羹了,舀了一块放碗里,结果浪费掉了,至今心里都不舒服。校园里这样,校外街上的餐馆里也是一样,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在德国,相当于我国一些城市里的排挡似的餐馆很多,生意也都很火,有时竟排队等待用餐。据导游讲,这些人只讲究能坐下吃就是了,从不讲究什么面子和排场,还要彻底吃干净,吃出浪费可耻的境界。

我相信,这来自社会、家庭、父母、亲人和师友的榜样作用,肯定已深深融入了德国学生的灵魂了,甚至都已然生成了以节俭为荣的基因。所以,我认为,节俭教育决不能标签化、口头化、形式化甚至强制化,这肯定都是没有出路的,也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育。出路在哪里呢?我想,社会倡导节俭,全民践履节俭,依法惩治奢侈浪费,不断改善学校育人环境,父母、亲人和师友都来做学生的榜样,学校把节俭教育做到学生生活细节和心灵中去,也许该是最佳出路。

四、清洁成了一种习惯

德国学校窗户的玻璃总是那么洁净、透明,几乎看不见一点污痕,大街两旁的单位、商店、人家等也都一样;德国的马路,无论城乡,总是那么清洁,见不到一点儿纸片和烟头之类。我好奇地问导游,导游说人家都爱干净、勤打扫,又保持得好,没有人随便乱丢乱扔。国内的卫生清洁情况究竟如何,大家都看着呢,我这里就不再说了。学校是育人的地方,更是学生身心成长发育之地,照实说,环境清洁应该是最起码的。然而实际情况呢,却似乎学生年龄越大状况越差。很多大学校园,垃圾乱丢、痰乱吐等现象更是普遍,卫生死角更是多,甚至很多女大学生的宿舍都脏乱得不堪入目。对比之下,我们是否该作这样的深刻反思:我们的爱清洁习惯培养是恐怕不该仅停留在嘴巴和文字上?我们的社会公民恐怕仍严重缺乏清洁家园意识和以身作则的践行意识?

在德国的日子里,我们所见闻的显示德国人良好习惯的生活细节还不止这些,再如做事严谨务实,待人诚恳、讲信誉等。我坚信,如果再多呆上一些日子,还会受到更多感染和教益的。这使又想起了那句话——教育的底子就该是良好习惯的培养。反思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多少年来,总是给人一种压制、管教、灌输、形式化、假大空的痕迹过重的感觉,至今仍不见有多么大的改观。现在,种种与世界接轨、以学生为本的前卫口号之类更是天天狂喊,日新月异,但骨子里还不过是考考考和分分分,还不过是以分取人,以分评价学校、校长和老师!为了博得个理念和升学都先进的美誉,很多学校甚至教育管理部门不惜一面高高竖起素质教育的牌坊,一面却在挖空心思、死心塌地制造“只会做题的机器”,致使升学教育和素质教育越来越对立化,走上了一条扼杀学生个性、葬送绝大多数学生未来发展的死路!

其实,教育的底子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指向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就是各学科教与学、练与测的活动也都该自然成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脚手架”,尤其要落实到学生课上听课和课下做作业等日常环节上。为此,我认为,设法让良好习惯的培养尽可能少些压制、管教、灌输、形式化的东西,回归到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回归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性本真,彻底拒绝假大空,摒弃短视的应试功利主义,也许我们真的会收获到更自然、更真实、更喜人的教育果实。当然,社会环境逐渐好转,真正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的教育顶层设计也是我们所热切期待的。这又是一个新的话题,容以后再作讨论。

                                    (见《教书育人》2013年5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6251/460744692341.html

更多阅读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月山镇红星学校叶桥华执笔一、研究背景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模式。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在学校做一个有

养成良好习惯的名言

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孔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

15.学习文章:《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与良好习惯的养成摘要: 幼儿礼仪习惯的养成是知行统一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习惯是归宿。只有将幼儿道德行为的认识变成自觉的行为,才能真正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时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情感

东新明珠幼儿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东新明珠幼儿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由此带来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也越显突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小学是人生的初始阶段,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小学生而言比各个阶段都重要。培根曾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

声明:《教育的底子:良好习惯的培养》为网友伪汉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