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识女人:古代的春药与女人体香之间的秘密

  古代有的后妃之所以能宠冠后宫,独得皇帝专房临幸,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后妃身上能散发出来令人心荡神迷的体香。然而,每当提起通体喷香的女人,大家无不想到清代乾隆皇帝的香妃。其实,香妃并非是历史上独一无二拥有体香的女人,古代有许多皇帝的后妃都有各种不同但都可以令人心荡神迷的体香。

  关于体香史上多有记载,香气也是因人而异,最著名的当属我国历史上四大美人的西施和杨贵妃。西施因容貌秀丽,玉体溢香,被越王勾践选中送给吴王夫差。吴王特意为西施修了香水溪、采香径等,每天在芬芳馥郁的气氛中与西施寻欢作乐,以致他沉迷其中,乐不思危,结果国破家亡。关于杨贵妃,文献也有记载:唐代开元二十八年,唐玄宗李隆基行幸温泉宫,遇一美姬,香气袭人,唐玄宗为之倾倒,后几经曲折方占为己有,封为贵妃,此女就是杨玉环。杨贵妃有多汗症,出的汗可湿透香帕,唐玄宗感到她的汗香袭人,还为她修了一座沉香亭。李白曾被召写清平乐诗,诗中“一枝红艳露凝香”,“沉香亭北倚栏杆”,都突出了一个香字。

  晚清的第一女人慈禧也是一个香气袭人的女人。她生活的寝宫里终日飘逸着水果味的清香。她喜欢自己细腻的肌肤,相信自己的体内散发着一股令人迷醉清香。慈禧喜欢喝杏仁露,每天喝清香的茶叶,特别喜爱饮用一种特制的香品,称为“驻香露”,使她“面肤去黑素,媚好溢香气。”她还细心制作各种各样自己喜爱的化妆品和美容品,特别喜爱武则天喜用的益母草,喜欢喝人乳,喜欢画用花草原汁涂色的画。直到七十多岁,慈禧依旧体香清幽,皮肤白嫩,光鲜润滑,富于弹性。

  当然,清代乾隆皇帝的香妃是史料记载最多,也是最有名气的一名异域香女。传说她体有幽香,不施香料而自发香气。香妃是新疆喀什人,因体有奇香迷住了清朝的乾隆皇帝,被封为香妃,恩宠经久不衰,整整在北京的皇宫中度过了二十八个春秋。一个异域美女的体香,竟迷住了一个盛世明君,可见香气魅力有多大。

闻香识女人:古代的春药与女人体香之间的秘密

  关于体香的来源,历来说法不一。有性香说,有丁酸酯香说,也有饮食习惯说。一种学说认为,香女的体香来源于她们体内蕴藏和释放出的“性香”。这种性香是女性体内雌二醇等与某些饮食中化学成分作用的结果,通常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到了青春发育阶段则更为浓郁诱人,异性感受最为明显。历代宫廷之中的女子,视散发幽幽体香的女人为贵体。而另一种学说认为,人体分泌的汗液中有一种成分叫丁酸酯,丁酸酯存在于人体分泌的汗液中。汗液中存在这种物质多了会发出臭味,惟有其浓度适中,才是女性别具魅力的体香。

  另外还有一种春药说。西汉成帝刘骜的后妃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不仅是美艳诱人、体态撩人的美女,也是浑身通体香气袭人的香女。只不过她们用的是一种春药,才使自己变成通体喷香的香女。她们长期服用一种叫做“息肌丸”的春药,此种药类会让两姐妹散发出致命女人香,使得汉成帝心醉神迷,不能自拔。但是服用这种“息肌丸”最大的副作用就是会破坏女人的生殖系统,美貌如花、香气袭人的赵氏姐妹因此而失去了宝贵的生育能力。

  为了能使玉体溢香,早在唐宋时期,无论是皇帝的后妃还是入宫备选的秀女都非常盛行食杏仁、饮杏露、宫室薰香、品饮香茶。历代皇妃贵妇视幽幽的体香为贵体,杨贵妃不仅常沐香汤浴,不定期酷爱吃香榧子和荔枝;武则天爱饮用狄仁杰进献的“龙香汤”,她的女儿太平公主每日用桃花香露调乌鸡血煎饮,“令面脱白如雪、身光洁蕴香”;《红楼梦》里曾经入宫备选秀女的薛宝钗多服用“冷香丸、玫瑰香露、木樨露”等,成为了人羡人爱的香美人。可见,不论是皇宫的后妃,还是准备入宫待选的秀女无不把身有体香作为自己后宫争宠的秘诀。

  古代女人想方设法让自己成为香美人,以博得与皇帝的一席之欢,有的甚至为取悦皇帝不惜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不能不说是男权社会中女人的悲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6351/28201009889.html

更多阅读

电影《闻香识女人》 闻香识女人 1992 电影

电影《闻香识女人》,听起来很美妙,但是女人并不是主角,却只是一种载体而已,一种寄托的情怀。影片的主角只是一个青年男学生和一个老中校,但是却让我们看见一种寓意香味的精神——正直之香和不放弃的坚韧之香。一个影片,两个故事。一个退伍

《闻香识女人》:“即使跳错了步子,那也是探戈!”

双目失明的退役军官施莱德中校是个“老江湖”,有“闻香识女人”的本领。他要高中生查理陪同飞到纽约,准备吃喝玩乐一通后自杀。他身上有不少可爱的地方,可是他脾气暴躁,一路上骂骂咧咧,四处抖威风,炫耀见识,享用美味佳肴、嫖妓、飙车……

声明:《闻香识女人:古代的春药与女人体香之间的秘密》为网友降落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