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一直是我生活的盲区,关注点完全不在这方面,直到遇到我老公。他是个非常有安全意识的人,总在生活中不厌其烦地反复提醒我各种场景的潜在危险及防范措施。
一开始说实话我并不重视,常常觉得这人是不是有“迫害妄想症”,这样活着累不累呀;慢慢地体会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如同上了保险,是为了保障我们的生活尽量不受意外的侵害;再后来,我自己也有了主动观察的意识,毕竟安全隐患很难被穷举,光记住一些典型场景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举一反三地发现身边的潜在危险。
当时有一本书对我个人的影响很大,是王大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的一本《给小偷一个不偷你的理由》,刚出版就被我老公发现并买给我看。这本书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小偷的心理,怎么选择对谁下手。我意识到,像我这样缺乏安全意识的人,正是犯罪份子的重点目标,发生意外的概率可能远大于一般人群,这给了我改变的动力。
有了孩子以后,看着刚出生那么弱小的宝宝,被盖住口鼻都可能引起窒息,我很庆幸自己提前有了安全意识。懂得保护自己,才懂得如何更好地保护孩子,何况如今有了养育孩子的责任,更不能忽视自己的安全。
2)儿童的安全教育,首先在于成人学习并给儿童提供安全的环境。
在我们家,我们主要参考的是《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第25章“给宝宝安全的居家环境”,这方面类似的资料还有很多,其他答案也有不少可能更好的推荐。
我想强调的是,光看资料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照着清单一项项进行排查工作,确保环境的安全。而且,排查工作不只是一次,需要不定期进行,尤其当我们观察到孩子能力增长了,需要重新安排相应的环境。同样,清单不可能穷举所有隐患,举一反三的实践还需要家长站在孩子角度的换位思考。
我们布置这个家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宝宝的需求,这为我们的环境排查降低了不少工作量。比如我们干脆就没有买茶几,也没有买低矮的电视柜,这样在宝宝刚会爬会走的阶段就没有太多需要收起来的杂物。比如我们选择比较低的床,选择没有尖锐边角的桌椅,以减少防护的压力,孩子需要的时候才防护,不需要的时候就不防护,也给孩子学习自我防护的机会。
我产假的时候是自己一个人带娃,上班后也是我妈白天一个人带娃,不可能一直盯着宝宝,非常需要设置一个宝宝能安全独处的环境。2个月的时候,我们设置了一个游戏床,这样我可以做自己的事不用担心宝宝掉下来,他也可以很自由地练习快速踢腿,看着游戏床上的抓抓乐摆动,每天自己玩3、4个小时。8个多月,宝宝会爬能扶站了,我们又设置了一个围栏,他每天扶着围栏走来走去,我妈就可以安心做饭。 1岁娃会走路了,围栏关不住他,因为我们家客厅和餐厅有两级台阶比较危险,我们就用一个他害怕的瑜伽球把他限制在客厅里。
很快路易学会了爬楼梯,还学会了开屋内的门,开始在家里到处探索,新的危险不断出现。举个例子,他对爬沙发兴致勃勃,可他只会上不会下,爬上沙发后歪歪斜斜地在上面走路,或者靠摩擦力攀爬上沙发靠背,站在靠背最顶端,都是超危险动作啊!我们要是在旁边,就保护他满足他爬沙发的需求,可我们没看着他的时候怎么办呢?娃爸想了个超牛的办法彻底解决了隐患,我们家沙发的坐垫是可以掀起来的,娃爸把里侧挨着靠背的那一边坐垫抬起来,下面放上儿童凳,这样沙发坐垫就成了一个斜坡,路易就爬不上来了。过了不到一个月,路易爬沙发的技能练得炉火纯青,欲望得到了很大满足,也就不那么热衷于此项活动,忙着练别的去了,我们也算松了口气。
为了防止路易睡觉掉下床,我们也做了专门的设置,有段时间我们家的床是这样放置的:大床放在屋子的一角,两面靠墙(其中一面临着点窗户),第三面是床头(和窗户垂直),最后一面放着婴儿床和尿布台。来我们家玩的朋友都会问:“你们是怎么爬上去的?” 没错,我们就是翻过床头上去的。过了几个月,新的危险又来了,这段时间路易学会了扶着窗户把手爬上窗台,还偷偷观察学会了打开窗户,爸爸又得挤破脑袋想办法,把大床小床整个平移,和窗户隔出点距离,并赶紧找人装上了防护栏。
有了安全的环境,可以大大减少对孩子说不的机会,这样那些真正需要你干预的危险场景孩子会更容易顺从,好刀要用在刀刃上。
3)儿童的安全教育,还在于对其他监护人(比如老人)的安全教育。
我妈和我以前一样,没有什么安全意识,可白天需要她带娃,她这个安全漏洞必须及时补上。我们的办法和当年我老公对我的一样,不厌其烦地案例教学,每当从新闻、网络或朋友处得知什么安全事件或各种骗局,我们都作为案例讲给我妈听,或把相关资料拿给她看,并一起讨论可行的防范措施,还包括一些急救的常识。更主动地,我通过询问和观察(周末)了解我妈和宝宝在一起的情况,设身处地地预估可能的危险,然后去网上找相应的案例给我妈打预防针,并常常提醒,比如提醒她在外面眼睛不能离开宝宝,人多的地方要一直拉着宝宝的手。
举个防陌生人闯入的例子,考虑到白天只有一老一小在家,我们都等到快周末才下单网购,并指定周末才送快递。每天上班出门,我们都提醒我妈有来自哪个电商的快递,不同电商我们用的不同名字,偶尔平时有快递来,我妈一听名字就知道是不是预期的快递,以辨别真伪。就今天,我们遇到一件奇葩的事,有个冒充净水器厂商的人打电话说给我们家换滤芯,然后约好了今天派师傅来,还推荐我们换一种更便宜的滤芯。幸好我们当初买了一个滤芯套餐还没用完,此人却只字不提,我们觉得奇怪打厂家400电话问,才发现厂商根本没有预约记录,查询这个师傅的手机号也是假的,骗局真是无处不在。我们还设置了一个摄像头对着大门,万一有陌生人恶意闯入起个威慑作用。
这里再推荐一本适合老人看的书,也是王大伟的《幼儿身边的81个危险》,分为家庭篇和户外篇两册,用漫画、童谣、案例的形式介绍生活中的各种危险情况,易读性很强。我们拿着这本书一个个场景跟我妈讨论,加深她的印象。
4)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的几个办法。
讲了这么多,终于到了教育儿童。其实孩子的所有问题,无论是发脾气,还是不良行为,无论是害怕,还是设限,都可以先从环境和家长自身的改变入手,而不是单纯地批评或要求孩子,很多问题改变环境以及家长的认识就解决了一大半。
前几天育儿群里讨论防触电问题,有的家长认为光靠所谓“有效沟通”没有用,除了打一顿还有什么办法?
其实还是有很多办法的,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好奇心程度相应处理:
a. 有的孩子比较胆小,你说说就真的不会尝试了,比如我就是这样的小孩;
b. 有的孩子胆大一点,光告诉他们危险是阻止不了的,在他们尝试的时候家长自然表现出的惊吓反应,就能让很多孩子明白危险,我娃小时候很多情况是这样,他也因此很知道“危险”这个词的含义;
c. 有的孩子仍然不放弃,或者孩子有一天又兴趣重燃,如果你判断此刻他们正被强烈地好奇心驱使,可以在你的保护下进行适度探索,并强调大人不在的时候不能尝试,也许人家只是想玩玩插座盖子,摸摸插座边缘,或按按插座的开关按钮;
d. 最后实在不行,孩子非要尝试危险,讲又讲不听,还有安全插座嘛,可以把危险环境暂时隔离掉;
e. 同时,家长再不断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通过讲道理、看绘本、重复场景的演练不断强化。
那么,如何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我们家用得比较多的几个办法如下:
1)设限
上面的b、c方案就是设限。给孩子设限,即限制孩子的某些行为,是养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在我们家,设限的主要使用场景包括:危及安全、妨碍他人、兼顾家庭其他成员的需求等,不能滥用,滥用就无效了。同样,宝宝成长的不同阶段,需要的限制也不一样,要根据宝宝的能力和需求量身定制。
正是设限,保证了孩子自由探索的安全空间,也让孩子有能力约束自己,孩子才有了所谓的自由。从孩子的角度,他们也需要设限带来的安全感,不必担心从事被允许的工作会带来危险。
那么怎么设限呢?
(1)家长本能的反应:这招是从西尔斯学来的,尤其适合用于危险场景。
(2)温和而坚定的设限,家长不能带着情绪。
(3)设限规则的制定必须提前,既往不咎。
(4)保持规则的一致性:设限规则的建立、重建都伴随着孩子一次次的试探挑战,这时候规则设立者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规则建立好了,也需要常维护,孩子会偶尔挑战,以确认规则是坚固的,确认自己被持续地保护着。
2)场景重复
上面的e方案就是场景重复。孩子行为模式的习惯养成靠的是不断地重复,安全教育也是一样。路易现在快三岁了,最近热衷于自发一字不落背下各种绘本、儿歌、童谣。利用这一点,我们开发了“知识问答”游戏,题目包括家庭住址、父母姓名、父母手机号等。我们也给孩子讲一些安全绘本、安全常识歌谣,目前引入的不多,一来他安全意识很强,二来我们主要从生活中自己找危险,自编歌谣,比看绘本可能更直接。更大一点,打算针对一些常见的安全场景,给孩子进行演练(类似大人的防火防震演习)。
3)环境防护
上面的d方案就是环境防护。现在市面上有各种安全防护产品,我觉得该用也得用,比打一顿强,只要不是不想别的办法全靠它。
4)孩子的自我保护
我们也不需要太过度保护孩子,孩子本身就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有一个我印象很深刻的细节,那时候路易一岁多刚会走路,有一次他钻到饭桌底下,突然猛地一下站起来,他不知道自己的身高已经高于桌子了,结果头被狠狠撞了一下。从那以后我们观察到,只要他再爬到桌子底下去,出来都改成爬行,爬到桌子边缘准备站起来时,他不确定自己是否出了桌子的边界,竟然小心翼翼地用手举在头上防护,一点点慢慢站起来,这样就不会撞到头了。这是孩子自己想出来并尝试的办法,我们没有教他,整个过程我们只是在一旁观察,没有表现出担心、惊讶的情绪,也没有出手干预。
关于设限,我再补充几个例子:
例子1(家长本能的反应):
路易第一次知道界限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那时候他8个多月,刚刚会爬,他在客厅的地垫上活动,总想方设法靠近地垫外面的世界。两个枕头已经限制不了他的活动能力,这天就在我们眼皮底下,路易开始了人生第一次挑战行为。
只见他身手敏捷地翻过了两个枕头,对久违的瓷砖伸出了小手,知道我们在盯着他,他一边看着我们,一边试探性用手碰了碰瓷砖。妈妈心想摸就摸吧,感受下瓷砖的触觉也挺好,就没有做出反应,继续观察路易还能干点什么。路易见我们默许了他的行为,高兴得开始用手啪啪拍瓷砖,触感又凉又硬,拍着果然带劲。
很快,路易开始得寸进尺,几个月大的小宝宝认识事物的方式无非是用手摸摸、用嘴啃啃,只见路易趴在瓷砖上,伸出舌头企图要舔瓷砖。这在我们家可是不被允许的,妈妈本能地大叫一声,路易迅速往后退了两三下,退回到枕头后面,这是他第一次知道了界限。后来路易又多次挑战过舔地行为,都被坚决地制止。
例子2(温和而坚定的设限):
路易有回(1岁3个月)爬到他的浴盆里玩,坐在浴盆里像划了个小船,可他的小手却不老实,伸得老远抓东西,失去平衡差点翻船。这回路易又想划船玩,他先指着浴盆“嗯”,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在一米开外的地方回答说:“这是浴盆。” 然后,小路易就抬脚企图跨进浴盆,妈妈本能地叫了一声“哎哎哎”,接着用平静地语气说:“不去,危险。” 妈妈身体保持不动还在原地。
路易停下了动作,思考了下,又重复指着浴盆“嗯”,换成指认麻痹妈妈哈,妈妈回答“浴盆”,然后路易顺势又抬脚,妈妈淡定地重复:“哎,不去,危险”。
这样十几次之后,路易不再尝试爬浴盆,玩起了一旁的小收纳箱。妈妈除了最开始本能地叫一声表明立场,之后的语气是越来越平静,越有信心,就越能兼顾温和与坚定,设限效果也越好,良性循环。
例子3:再讲一个负面的例子
话说我一般不会批判别人的做法,因为你不是别人很难了解别人的处境和考虑,但这个例子我觉得很典型,又涉及安全这么重要的方面,才做些分析以提醒大家。
有次在公园,看到一个3、4岁的小女孩追着一个结伴同行的小男孩玩,追得太快以至于小女孩的妈妈有一阵子没能跟上,她妈妈就担心安全问题,想教育她不要离妈妈太远。然而她妈妈的方式很糟糕,既没有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担心情绪,也没有强调“不能离妈妈太远会危险”,只是拼命地问小女孩:“你为什么非要跟着他跑?” 重复问了很多遍,很凶很不讲理的感觉,最后终于提到一句“危险”,也没说清楚怎样是危险的,听上去倒像是给自己的生气行为找理由。
道理其实没讲清楚,小女孩肯定不明白为什么惹妈妈生气了,很委屈地哭了起来。这时她妈妈像被启动了按钮一样,很不耐烦地说:“又来了。” 然后就打了小女孩,用暴力制止了她的哭声。又过了一会,我们看见那个小男孩和他妈妈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休息,顺便等着小女孩母女俩,小女孩一来就爬上石头坐在小男孩旁边,她妈妈就当着小男孩妈妈的面说:“你干嘛非挨着他坐?” 语气充满厌恶,丝毫不顾及小男孩和他妈妈的感受,事实上小女孩坐在哪里并不影响她妈妈,可见她妈妈在生气小女孩跟小男孩太近,似乎不是真的担心她的安全。
讲这个例子我是想强调,很多时候打不打根本不是问题的重点,关键是家长有没有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什么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危险。
教育成果:
我们家孩子非常有安全意识,也许是遗传了娃爸的基因,也许是我们的安全教育多少起了点作用。比如,他在小区里看见汽车开过来,老远就拉着我们跑到一边。比如,阿婆常带路易到小区里杂货店买东西,老板偶尔逗路易:“我给你糖吃,你跟我走吧。我带你去玩,你跟我走吧。” 他都坚决地表示:“不行。” 老板只好退而求其次地问:“那我把你的菜拿走行么?” 路易想了想“不拿点东西打发你不行呀”(我脑补的),于是很大方地说:“拿走吧。” 再比如,他一上车就大声强调:“先别开,宝宝还没先系好安全带。” 他默认的规则是只要车开就必须系安全带,不开的时候可以不系,这时候妈妈才能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