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向量的所有公式 平面向量

高三二轮专题复习:平面向量

 

【高考要求】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热点分析】

对本章内容的考查主要分以下三类:

1、以选择、填空题型考查本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此类题一般难度不大,用以解决有关长度、夹角、垂直、判断多边形形状等问题.

2、以解答题考查圆锥曲线中的典型问题.此类题综合性比较强,难度大,以解析几何中的常规题为主.

3、向量在空间中的应用(在B类教材中)。在空间坐标系下,通过向量的坐标的表示,运用计算的方法研究三维空间几何图形的性质.

在复习过程中,抓住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指导方针.本章考题大多数是课本的变式题,即源于课本.因此,掌握双基、精通课本是本章关键。分析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有关平面向量部分突出考查了向量的基本运算。对于和解析几何相关的线段的定比分点和平移等交叉内容,作为学习解析几何的基本工具,在相关内容中会进行考查。本章的另一部分是解斜三角形,它是考查的重点。总而言之,平面向量这一章的学习应立足基础,强化运算,重视应用。考查的重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2,1), =(-1,3),若存在向量使得:·=4, ·=-9,试求向量的坐标、

【解析】设=(x,y),则由·=4可得:

2x+y=4;又由·=-9可得:-x+3y=-9

于是有:  

由(1)+2(2)得7y=-14,∴y=-2,将它代入(1)可得:x=3

∴=(3,-2)、

 

例2. 已知△ABC的顶点分别为A(2,1),B(3,2),C(-3,-1),BC边上的高为AD,求及点D的坐标。

【解析】设点D的坐标为(x,y)

∵AD是边BC上的高,

∴AD⊥BC,∴⊥

又∵C、B、D三点共线,

∴∥

又=(x-2,y-1), =(-6,-3)

=(x-3,y-2)

解方程组,得x=,y=

∴点D的坐标为(,),的坐标为(-,)

 

例3. 设向量、满足:||=||=1,且+=(1,0),求,、

【解析】∵||=||=1,

∴可设=(cosα,sinα),  =(cosβ,sinβ)、

∵+=(cosα+cosβ,sinα+sinβ)=(1,0),

由(1)得:cosα=1-cosβ……(3)

由(2)得:sinα=-sinβ……(4)

∴cosα=1-cosβ=

∴sinα=±,sinβ=

 

例4. 对于向量的集合A={=(x,y)|x2+y2≤1}中的任意两个向量、与两个非负实数α、β;求证:向量α+β的大小不超过α+β。

【证明】设=(x1,y1),=(x2,y2)

根据已知条件有:x21+y21≤1,x22+y22≤1

又因为|α+β|=

=

其中x1x2+y1y2≤≤1

所以|α+β|≤=|α+β|=α+β

 

例5. 已知A(0,a),B(0,b),(0<a<b=,在x轴的正半轴上求点C,使∠ACB最大,并求出其最大值。

【解析】设C(x,0)(x>0)

则=(-x,a), =(-x,b)

则·=x2+ab、

cos∠ACB==

令t=x2+ab

故cos∠ACB=

当=即t=2ab时,cos∠ACB的最大值为;

当C的坐标为(,0)时,∠ACB的最大值为arccos。

 

例6. 已知

①求; 

②当k为何实数时,k与平行, 平行时它们是同向还是反向?

【解析】①= (1,0) + 3(2,1) = ( 7,3) , ∴= =.

②k= k(1,0)-(2,1)=(k-2,-1).

设k=λ(),即(k-2,-1)= λ(7,3),

∴ .

故k= 时, 它们反向平行.

 

例7. 是否存在4个平面向量,两两不共线,其中任何两个向量之和均与其余两个向量之和垂直?

【解析】如图所示,在正△ABC中,O为其内心,P为圆周上一点,

满足,,,两两不共线,有

(+)·(+)

=(+++)·(++)

平面向量的所有公式 平面向量

=(2++)·(2+)

=(2-)·(2+)

= 42-2=0

有(+)与(+)垂直,

同理可证其他情况,从而,,,满足题意,故存在这样的4个平面向量。

 

例8. 已知向量满足条件,,求证:是正三角形

【解析】令O为坐标原点,可设

由,即

 

 

两式平方和为,,

由此可知的最小正角为120°,即与的夹角为120°,

同理可得与的夹角为120°,与的夹角为120°,

这说明三点均匀分布在一个单位圆上,

所以为正(等腰)三角形.

 

例9. 求的最值

【解析】原函数可变为,

所以只须求的最值即可,

构造,

那么.

故.

 

例10. 三角形ABC中,A(5,-1)、B(-1,7)、C(1,2),求:(1)BC边上的中线

AM的长;(2)∠CAB的平分线AD的长;(3)cosABC的值.

【解析】 (1)点M的坐标为xM=

D点分的比为2.

∴xD=

(3)∠ABC是与的夹角,而=(6,8),=(2,-5).

 

例11. 设函数f (x)=,其中向量=(2cosx , 1), =(cosx,sin2x), x∈R.(1)若f(x)=1-且x∈[-,],求x;(2)若函数y=2sin2x的图象按向量=(m , n) (﹤)平移后得到函数y=f(x)的图象,求实数m、n的值.

【解析】 (1)依题设,f(x)=(2cosx,1)·(cosx,sin2x)=2cos2x+sin2x=1+2sin(2x+)

由1+2sin(2x+)=1-,得sin(2x+)=-.

∵-≤x≤, ∴-≤2x+≤,   ∴2x+=-, 即x=-.

(2)函数y=2sin2x的图象按向量=(m , n)平移后得到函数y=2sin2(x-m)+n的图象,即函数y=f(x)的图象.

由(1)得f (x)=  ∵<,   ∴m=-,n=1.

 

例12. 设G、H分别为非等边三角形ABC的重心与外心,A(0,2),B(0,-2)且(λ∈R).(Ⅰ)求点C(x,y)的轨迹E的方程;(Ⅱ)过点(2,0)作直线L与曲线E交于点M、N两点,设,是否存在这样的直线L,使四边形OMPN是矩形?若存在,求出直线的方程;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解析】(I)由已知得, 又,∴

∵CH=HA   ∴即

(II)设直线L的方程为y=k(x-2),代入曲线E得(3k2+1)x2-12k2x+12(k2-1)=0

设N (x1,y1),M (x2,y2),则x1 +x2=,x1 x2=

∵,∴ 四边形OMPN是平行四边形.

若四边形OMPN是矩形,则

∴x1 x2+y1 y2=0  ∴得

∴直线L为:

 

例13. 已知椭圆方程,过B(-1,0)的直线l交椭圆于C、D两点,交直线x=-4于E点,B、E分的比为λ1、λ2. 求证:λ1+λ2=0

【解析】设l的方程为y=k(x+1),代入椭圆方程整理得

(4k2+1)x2+8k2x+4(k2-1)=0.

设C(x1,y2),D(x2,y2),则x1+x2=-.

由得 

所以.同理,设E

其中 

.

 

例14. 已知点G是△ABC的重心,A(0, -1),B(0, 1),在x轴上有一点M,满足||=||,(∈R). ⑴求点C的轨迹方程;

⑵若斜率为k的直线l与点C的轨迹交于不同的两点P,Q,且满足||=||,试求k的取值范围.

【解析】 ⑴设C(x, y),则G(,). ∵(∈R),∴GM//AB,

又M是x轴上一点,则M(, 0). 又||=||,

∴,整理得,即为曲线C的方程.

⑵①当k=0时,l和椭圆C有两不同交点P,Q,根据椭圆对称性有||=||.

②当k≠0时,可设l的方程为y=kx+m,

联立方程组   消去y,整理得(1+3k2)x2+6kmx+3(m2-1)=0(*)

∵直线l和椭圆C交于不同两点,

∴△=(6km)2-4(1+3k2)×( m2-1)>0,即1+3k2-m2>0.          (1)   

设P(x1, y1),Q(x2, y2),则x1, x2是方程(*)的两相异实根,∴x1+x2=-

则PQ的中点N(x0, y0)的坐标是x0==-,y0= k x0+m=,

即N(-, ),

又||=||,∴⊥,∴k·kAN=k·=-1,∴m=.

将m=代入(1)式,得 1+3k2-()2>0(k≠0),

即k2<1,∴k∈(-1, 0)∪(0, 1).

综合①②得,k的取值范围是(-1, 1).

 

【模拟试题】

1. 已知向量(    )

A. 30°                      B. 60°                        C. 120°                     D. 150°

2. 已知点M1(6,2)和M2(1,7),直线y=mx-7与线段M1M2的交点分有向线段M1M2的比为3:2,则m的值为                        (   )

A.                    B.                        C.                      D. 4

3. 已知向量=(2,0),向量=(2,2),向量=(),则向量与向量的夹角的范围为  (   )

A. [0,]              B. [,]          C. [,]         D. [,]

4. 设坐标原点为O,抛物线y2=2x与过焦点的直线交于A,B两点,则·=(   )

A.                           B.                 C. 3                D. -3

5. 已知向量≠,||=1,对任意t∈R,恒有|-t|≥|-|,则(  )

A. ⊥                                                       B. ⊥(-)      

C. ⊥(-)                                                 D. (+)⊥(-)

6. P是△ABC所在平面上一点,若,则P是△ABC的(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

7. △ABC中,若a4+b4+c4=2c2(a2+b2),则∠C的度数是:

A. 60°                        B. 45°或135°          C. 120°               D. 30°

8. 已知向量a=(),向量b=(),则|2a-b|的最大值是         

9. 把函数y=2x2-4x+5的图像按向量a平移,得到y=2x2的图像,且a⊥b,c=(1,-1),b·c=4,则b=            

10. 在中,O为中线AM上一个动点,若AM=2,则的最小值是_____.

11. 已知向量a=(sinθ,1),b=(1,cosθ),-<θ<.

(Ⅰ)若a⊥b,求θ;(Ⅱ)求|a+b|的最大值.

12. 如图,已知△ABC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M、N分别是边AB、AC上的点,线段MN经过△ABC的中心G,设DMGA=a()

 

(1)试将△AGM、△AGN的面积(分别记为S1与S2)表示为a的函数

(2)求y=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13. 已知定点F(1,0),动点P在y轴上运动,过点P作PM交x轴于点M,并延长MP至点N,且.(1)求动点N的轨迹方程;

(2)直线l与动点N的轨迹交于A、B两点,若且4≤≤,求直线l的斜率的取值范围.

14. 已知两点M(-1,0),  N(1 , 0),且点P使·,·,·成公差小于零的等差数列.(Ⅰ)点P 的轨迹是什么曲线?

(Ⅱ)若点P坐标为(x0、y0),记θ为与的夹角,求tanθ.

 

 


【试题答案】

1. C 提示:设,则,又

,所以,得,,

2. D  提示:设交点M(x,y),,代入直线方程可得.

3. D  提示:点C的轨迹是以(2,2)为圆心,为半径的圆.

4. B  提示:设A(x1,y1),B(x2,y2),·=x1x2+y1y2=,将直线方程y=k(x-0.5)代入抛物线方程消去x可得y1y2.

5. C 提示:由|-t|≥|-|得|-t|2≥|-|2,展开并整理得,得,即.

6. D 提示:由.

    即, 则

所以P为的垂心.

7. B 提示:由a4+b4+c4=2c2(a2+b2)得:a4+b4+c4-2a2c2-2b2c2+2a2b2=2a2b2,即(a2+b2-c2)2=2a2b2

a2+b2-c2=ab,

8.  4 

9.  (3, -1) 

10. -2 提示:

,当时取等号.

    即的最小值为:-2.

11. 解:(Ⅰ)若a⊥b,则sinθ+cosθ=0,由此得   tanθ=-1(-<θ<=,所以  θ=-;

(Ⅱ)由a=(sinθ,1),b=(1,cosθ)得|a+b|=

==,

当sin(θ+)=1时,|a+b|取得最大值,即当θ=时,|a+b|最大值为+1. 

12. 解:(1)因为G是边长为1的正三角形ABC的中心,

所以   AG=,DMAG=,

由正弦定理,得

则S1=GM·GA·sina=    同理可求得S2=

(2)y==

=72(3+cot2a)因为,所以当a=或a=时,y取得最大值ymax=240

当a=时,y取得最小值ymin=216

13. 略解 (1)y2=4x   (x>0)     (2)先证明l与x轴不垂直,再设l的方程为

y=kx+b(k≠0),A(x1,y1),B(x2,y2).联立直线与抛物线方程,得

ky2- 4y+4b=0,由,得.

又  故   而  

解得直线l的斜率的取值范围是

14. 略解(Ⅰ)设点P(x , y),分别计算出·,·,·,

由题意,可得点P的轨迹方程是                   

故点P 的轨迹是以原点为圆心、为半径的右半圆.              

(Ⅱ) 由(Ⅰ)知,,可得cosθ=,

又x0,∴即,

于是sinθ====,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6551/96204408655.html

更多阅读

《相遇问题》的说课 相遇问题的所有公式

此课件适用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行程问题,用PPT制作而成。能形象地演示比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抽象地空间观念,并且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不同的方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总复习《十字

平面设计的所有理论知识大百科 平面设计理论课程

把小图片转换为海报图片的技巧这是《数码照片专业处理技法》一书中介绍的一个技巧,作者是Scott Kelly,他描述了数码摄影大师Jim Dividable使用的一种技巧。这种技巧据说能够把数码相机图像增大到整个海报大小,而用肉眼几乎看不出图像质

李亚平:天体椭圆轨道运动瞬时速度的物理公式算法

百届论坛报告会(14)天体椭圆轨道运动瞬时速度的物理公式算法李亚平(辽宁.丹东118000)摘要: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导出了椭圆轨道运动瞬时速度的关系式,从而,在初等数学范围内解决了对椭圆轨道瞬时速度的求值,摆脱了长期以来对瞬时速度求值

方阵问题公式 方阵问题的所有公式

(正方形):(1)每层总人数=(该层每边人数-1)×4(2)方阵外一层每边人数比相邻内一层每边人数多2外一层总人数比相邻内一层的总人数多8(3)去掉一行一列的总人数=原来的每边人数×2-1增加一行一列的总人数=原来的每边人数×2+1(4)实心方阵总人数=最外层

向量计算公式 向量的模 向量的模-含义,向量的模-计算公式

向量的模的计算公式:空间向量(x,y,z),其中x,y,z分别是三轴上的坐标,模长是:根号下(x^2+y^2+z^2)。其中x^2表示x的平方。平面向量(x,y),模长是:根号下(x^2+y^2)。向量 AB(AB上面有→)的大小(或长度)叫做向量的模,记作|AB|(AB上有→)或|a|(a上有→)。向量的模

声明:《平面向量的所有公式 平面向量》为网友妞已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