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的军事能力差吗 关于陈毅的军事指挥能力


  一
  陈毅确实不是专业军事干部,1927年他以革命的激情担任南昌起义队伍的团政治指导员。
  陈毅出生于1901年,26岁的非军事干部,除非极特殊的天分,不可能会打仗。
  据说,林彪对于陈毅的到来有些嘲讽:不会打仗。
陈毅的军事能力差吗 关于陈毅的军事指挥能力
  和陈毅相类似的李先念也曾经被余天云嘲讽。
  陈毅是中共党内比较多才多艺的人,比如下棋、比如写诗,那一样都不外行,但那一样都不是顶尖。
  陈毅是聪明人,是一个涉猎领域比较广的聪明人。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过于分散,必然受影响。
  参加南昌起义,说明陈毅认识到军事斗争的重要性。在南昌起义部队大溃散的时期,陈毅坚决不肯离开队伍。
  陈毅认识到革命成功必须依靠枪杆子而不是上街喊口号。
  陈毅的这种思想决定了他一定要认真学习军事。
  陈毅不可能有接受正规军事教育的机会,只能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陈毅在革命军中,长期是政工干部,到了1932年前后,才开始担任军区领导人。
  无论红军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专职的军区领导人大多是军事二把刀,野战军领导才是顶尖军事干部。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的高岗、华东的张云逸和晋冀鲁豫的滕代远都是资历很深、地位很高、能力很强的人,但论到打仗,确实弱一些。
  陈毅在江西军区,兼任政委。
  公平讲,红军时期的陈毅,军事指挥能力进步非常的快,已经是正儿八经的军事干部,但和彭德怀、林彪等人相比,确实有太大的差距。
  业余运动员和职业选手是有差距的。
  陈毅和彭德怀、林彪的差距,不是高屋建瓴的全面统筹,而是具体的军事斗争。
  比如,让毛泽东和陈毅指挥一个营进攻阵地都有些困难,对于这些政工出身的干部来讲,具体军事素质确实弱一些:怎样充分使用火力?在什么时候发起冲锋?
  主力红军长征后,陈毅在南方游击,“像野兽一样的生活”。游击队时期,每一个人的都必须是战士,都必须能够独立生存,否则只能是死亡。
  不适合游击的瞿秋白就死亡了。
  坦白说,不管一个人是否会打仗,只要能够挺过三年游击战争而不死,他一定是合格的战士。
  坊间有人评价黄埔军校:他的课堂是战场。
  黄埔初建,学生还没有毕业就上了战场,蒋介石都险些阵亡,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血雨腥风,只要活下来都是人精。
  三年游击战争之后,无论项英还是陈毅,其实都已经是军事干部,都能够指挥打仗,至于他们是能够胜任一个连长还是团长,这个是另外一回事情。
  抗战爆发,新四军初建,干部非常的短缺,很多长征干部回流担任领导,陈毅担任了一支队的司令员,并且不兼政委。
  从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开始,到整个抗战结束,陈毅始终是军事干部正职而且不兼政委。这说明,陈毅已经是中共党内公认的非常能打的干部。
  但是,相比较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等人,陈毅确实有太多的偏好,这说明他的思维太活跃,这种太活跃的思维影响他的军事指挥能力的进步。
  据林彪说:他一直非常重视政治。
  我认为,这话很实在。
  就林彪的内心而言,他非常关心政治,但战争时期的林彪更加关心军事指挥,所以,他约束自己的一切爱好,只管打仗。
  如果林彪和陈毅智力相当,如果其他条件相当,陈毅当然不是林彪的对手,因为他精力过于分散。
  举一个例子。
  陈毅的成名在黄桥,陈毅在黄桥的成名是成功统一战线。
  黄桥的一线指挥是粟裕。
  黄桥打仗,既需要统战,也需要一线指挥。陈毅不能既搞统战,也搞一线指挥——人的精力不允许。
  这样一来,黄桥大战锻炼了陈毅的外交能力,也锻炼了粟裕的指挥能力。
  假如,假如周恩来、叶剑英也领导黄桥大战,因为这两位是专职统战干部,陈毅肯定窝在一线指挥的岗位上。
  工作的分工,固然与天分有关,但也与偶然因素相关。
  黄桥之战,是陈毅在抗战时期指挥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反而锻炼了粟裕。
  在这之后,陈毅虽然地位进步很大,但能够接受大兵团作战锻炼的机会反而不多。
  相较而言,陈毅去延安后,粟裕反而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还有一个巨大的事例。平津战役开打后,聂荣臻认为可以和平解决北平问题。林彪拒绝了。
  于是,聂荣臻获得这一巨勋。
  聂荣臻不如林彪会打仗,这个几乎是事实。但是,就指挥平津战役而言,聂荣臻的贡献实际更大。和平解决北平,实际牵扯到和平解决绥远的董其武兵团。
  我的意思是说,如果让聂荣臻指挥平津战役,应该不弱于林彪。
  如果让陈毅指挥平津战役,就他那个统战能力,弄好了兵不血刃也能解决天津。
  但是,如果让陈毅或者聂荣臻去指挥华野开打杜聿明,那就麻烦,因为他们不长于直接指挥几十万人阵地战和运动战。
  我们知道,对于彭德怀在朝鲜战场的粗线条指挥,一直有非议。
  但是,朝鲜战场不同于红军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过于狭小的战场和过于密集的军队,过于机械化的美军和艰难的后勤保障,战争必须服从政治的苦恼,这一大坨限制,要求朝鲜战争必须是残酷的牺牲和硬杠。
  让陈毅、聂荣臻去朝鲜,发挥不出他们统战能力,至于刘伯承,就过于心慈手软,彭德怀这种敢于牺牲的狠人反而比较适合。
  解放战争开局,因为战争对象变成比较不能打的国军,抗战时期的游击战退居次要位置,运动战和大兵团作战成为最重要的作战方式。
  这一巨大的变化,让极多的抗战时期临时顶岗的政工干部遇到了大麻烦:罗荣桓、黄克诚很快就只能政工,至于聂荣臻,让傅作义打的鸡飞狗跳。
  能够游击的项英当然能打仗,但在皖南被围,其弱于大兵团指挥的能力就暴露无遗。
  如果让叶挺指挥十几个人打游击,他很可能不是项英的对手,让叶挺拉队伍建立根据地,那就太难为人了——不带这样开玩笑的。
  如果叶挺不死于黑茶山,让他指挥兵团正规战,是否中共第一,这个不好说,但估计一定是最高层次。

  二
  毛泽东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毛泽东说的非常有道理,但这个道理有一个前提:必须能够接触战争实际。
  比如,让中共十帅和十将一起学习指挥海军打仗或者指挥空军打仗,这样才能看出他们指挥战争的天分——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
  但是,中共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因为战争对象的不同,需要不同的作战指挥技能。
  抗战时期,共军能够一次性消灭日军一千人就是巨大的战绩。彭德怀百团大战的结果证明,以当时共军落后的武器和落后的训练,和日军硬杠,结果只能是死光光。
  在黄桥,新四军可以一次性消灭一万多国军。
  请问:抗战时期,国共双方谁能以少胜多消灭日军一万人?
  所以,抗战时期,共军断乎不可硬杠,游击是最佳选择。
  游击,对于指战员自身的单兵素质要求很高——必须能跑——但对于战略区领导的军事统筹能力的要求很低。
  中共在抗战时期,贡献最大的当然是聂荣臻和罗荣桓,都以弱小力量发展了庞大的战略区,都担任了军区司令员。
  但在解放战争时期,罗荣桓仅仅担任政委,聂荣臻虽然军区司令员,但非常不长于大兵团。
  1949年,四野南下,因为罗荣桓的病,林彪邀请聂荣臻担任政委。聂荣臻拒绝后,邓子恢担任了第二政委。
  从邓子恢担任政委来看,各大野战军政委的军事指挥能力都远远不及司令员。
  习仲勋、邓小平、罗荣桓当然不如彭德怀、刘伯承和林彪能打。
  最难评价的是华野和三野,他的三个最高的领导人陈毅、粟裕、谭震林表现非常特别。
  淮海时期的谭震林指挥了多个纵队打仗。到了渡江战役,谭震林和粟裕、刘伯承三人各自独立指挥一个集团作战。
  独立指挥两个兵团几十万人打仗,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谭震林可以胜任,虽然弱于粟裕。
  陈毅当然更加可以。
  陈毅是解放战争后期,四大野战军中唯一一个军政一肩挑的干部。
  在解放战争时期,凡是不能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资深领导人,贺龙、张云逸、张鼎丞、李先念、聂荣臻都没有担任野战军军事正职。
  陈毅是唯一的例外,他确实被赶出了野战军,然后又回到了野战军。
  这种孤例说明,陈毅在解放战争初期,确实没有完成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工作,独立指挥大层面的战役,他确实弱于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和徐向前。
  陈毅最大的失败是1946年的泗县。这一仗败得的非常的苦,参谋长宋时轮也被赶去当纵队司令员,而且是十纵。
  泗县战役后,陈毅被迫道歉,然后丢失了战役指挥权。
  在这之前,陈毅和粟裕就战役方向发生了激烈争论。我坚决认为,陈毅的观点是正确的。
  但是,解放战争初期的陈毅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他弱于直接的一线指挥,或者说,他还没有获得指挥几万人进攻一个城市的战役实践。
  陈毅认为,宋时轮可以替代粟裕在黄桥的那个角色。
  麻烦来了,宋时轮也没有独立指挥几万人打仗的实践。从后来的发展看,宋时轮更长于打阻击而不是进攻。
  陈毅和粟裕合兵后,打了很多胜仗,比如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也打了很多败仗,比如南麻。胜仗的功劳怎样界定?败仗的责任谁来承担?
  1948年,毛泽东将陈毅赶去中原,其实就是对粟裕的欣赏。
  我很少读到陈毅在中原时期的诗篇。波澜壮阔的淮海时期,我们也极少看到陈毅的诗篇。
  不写诗篇,说明什么呢?说明陈毅认识到集中精力工作的重要性。
  1948年11月,刘伯承单独出击平汉路,陈毅、邓小平率领中原野战军主力成功攻克开封、郑州,然后挑了宿县。
  对于陈毅在淮海战役前期的表现,我认为应该用完美来评价。
  在没有刘伯承的岁月里,陈毅完全可以独立指挥一个野战军。
  反过来,粟裕独立指挥华野时期,经常对抗毛泽东的命令,尤其不能按时汇报工作,惹起毛泽东对于单纯军事干部的忌惮。
  1949年,陈毅回流三野继续一肩挑,实际已经沦落为粟裕下级(山东兵团政委)的谭震林也获得第一副政委的职衔,大体和粟裕相当。
  我曾经也是比较粉丝粟裕的,不过,多年后发现,粟裕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战将,甚至于是一个顶尖的战将,或者是中共第一战将。
  但是,粟裕把控全局的能力相对要弱,弱到只能是大将之首。
  在陈毅去了上海后,粟裕金门惨败。金门的海岛特点,也许可以为粟裕辩护,但,三野在金门战役中暴露了太多指挥的失误,这个只能是粟裕承担。
  文革时期,毛泽东委托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和叶剑英宏观思考中苏屯兵百万的大政方针。
  陈毅牵头提出联合美国对抗苏联。
  四帅这一思路,深刻影响中国将近二十年,为邓小平改革开放提供了国际环境的战略支持。
  文革时期,粟裕较得毛泽东器重,但毛泽东没有将战略思考这种宏观问题交给粟裕,也没有交给肖劲光。
  陈毅和粟裕的区别,是典型的将帅差别。
  很多人将粟裕不能成为元帅归之为偶然性,这是不对的。
  能打和不能打,不能绝对标准,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标准。
  从整体看,陈毅更长于宏观把握方向而略弱于具体指挥。
  在中共十帅中,陈毅和叶剑英是文治最突出的两位,也是经历多次党内残酷斗争而不死的两位,也是在生命的后期继续贡献的两位,也是去世时备享哀荣的两个。
  这个不容易。
  扯了半天,到底陈毅和粟裕谁更能打?看战役的层次和要求。
  粟裕适合比较单纯的战役指挥,陈毅更能把控全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6751/31636124832.html

更多阅读

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差怎么办 一年级知识与能力训练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实施,对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记得以前的数学知识,只需要把计算弄懂就行啦,做的题也就是一些简单的算式计算,对题目的理解要求不高,可是现在拿起一年级的题目来看看——难呀,现在的孩子真不容易,就说一个简单的

陈毅的大雪压青松图片 大雪压青松的意思

  大雪压青松是陈毅的诗作《青松》的头一句。《青松》为陈毅诗作,是《冬夜杂咏》中的首篇。赞颂了人的坚韧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和那个特定时代的不畏艰难、雄气勃发、愈挫弥坚、坚强的精神。  《青松》原文如下  《

光波炉的危害是真的吗 关于光波炉的原理与危害

  以下是爱华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光波炉的原理与危害,欢迎大家阅读!  一、光波炉的原理 健康饮食  要了解光波炉的危害,首先我们就需要看下光波炉原理,目前市场上的光波炉大概就分为三种:  一种就是在普通微波炉里面加

第一次做饭作文600字吗 关于第一次做饭的作文600字

  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一个人的家务劳动能力强,生活技能也高,独立生活能力就强,从而对生活充满自信心,能独立面对各种困难,许多青年人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和能力,所处环境稍有变化,就很难适应,究其原因,其中

声明:《陈毅的军事能力差吗 关于陈毅的军事指挥能力》为网友你不再回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