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独伊1921年生于上海,浙江人,曾用名沈晓光,瞿秋白之女。1928年至1941年在苏联生活,随母亲回国被新疆军阀盛世才囚禁,1946年经营救获释,并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1982年离休。
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报纸上登出这三个启事的同时,秋白和母亲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沈剑龙还亲临祝贺。沈剑龙的父母亲没有参加他们的婚礼,认为丢了沈家的面子。其实母亲跟我生父离婚的事情,爷爷还是同意的,因为生父当时对母亲有点不忠吧。但秋白和我生父也成了好友,经常书信来往,写诗唱和。
为了纪念他们的结合,秋白父亲在一枚金别针上曾亲自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七个字,送给母亲。这一爱情的信物,后来一直伴随着母亲度过了风风雨雨的几十年。
他还专门刻图章,父亲对母亲说:“我一定要把"秋白之华"、"秋之白华"和"白华之秋"刻成三枚图章,以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之意。”母亲说:“倒不如刻"秋之华"和"华之秋"两方更妥帖、简便些。”后来,瞿秋白终于刻了一方“秋之白华”印章。
父亲和母亲结婚后,我还不在母亲身边,沈家不让她去看女儿,母亲非常想念我。
第一次见秋白父亲大概就是1925年。他和母亲一起到萧山来接我。可是祖父家不肯放我走,所以他们没有接到我。秋白父亲当时难过得流下了眼泪,母亲当时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父亲哭。
过了不久,他俩商定再次去浙江乡下接我。他们住在外婆家里,我终于被外婆从沈家“偷”出来送到了父母身边。这段时间,母亲忙于工运,无暇照料我。秋白父亲对我十分慈爱,不管多忙,只要有一点空就到幼儿园接送我。在家时,他手把手地教我写字、画画。
在认识母亲之前,早在1921年秋白父亲就第一次去了苏俄,他是最早直接向中国介绍苏俄的人之一。
那是在1920年下半年,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为直接采访和报道世界各国大势,决定派出一批驻外记者,分赴英、美、法、德、俄诸国。父亲作为北京《晨报》的特派记者前往莫斯科。
1921年1月25日晚11时,父亲一行抵达赤色的都城莫斯科雅洛斯拉夫车站。1920年10月16日从北京火车站出发到抵达莫斯科,耗时近4个月。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会东方司司长杨松会见了他们,安排了他们的食宿和工作。随后,他们会见了《真理报》的主笔美史赤略夸夫。在这期间,父亲见到了他一生的朋友郭质生,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会东方司特地派郭质生来给父亲做翻译。父亲与郭质生一见如故,成为了终生的知己。郭质生和父亲讲了许多苏俄革命中的奇闻逸事,实际生活中的革命过程。父亲说,“考察从见郭质生起。”
父亲还见了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诗人还送给他一本诗集《人》。他还前往克里姆林宫采访了教育人民委员会委员长卢那察尔斯基。
父亲到莫斯科不久,就认识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苏菲亚·托尔斯泰,还受邀瞻仰了托尔斯泰的故居陈列馆。
在父亲的苏俄报道中,也能看到这个国家真实的情形。虽然苏俄革命热情高涨,但是这个时候还是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民众沿街小便,戏院里吸烟室里烟灰火柴满地,约人常常失信,这些都是弊端。
1921年3月8日到16日,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列宁作了关于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父亲作为记者采访了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北京《晨报》从6月22日到9月23日连载了27次,新闻标题是《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第十次全俄共产党大会》,写了长达三万字的文章介绍了苏俄的方方面面的情况。
1921年6月22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父亲采访报道了这次大会的盛况。在7月6日,父亲在安德莱厅看到了列宁。他在当日就兴奋地写下新闻报道,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场面,并且最早向中国人描述了列宁的形象。
他说,列宁出席发言三四次,德、法语非常流利,谈吐沉着果断,演说时绝没有大学教授的态度,而是一种诚挚果毅的政治家姿态流露于自然之中。
他说,每逢列宁演说,台前拥挤不堪,椅上,桌上都站堆着人山。电气照相灯开时,列宁头影投射在共产国际“各地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的标语题词上。列宁的演说往往被霹雳般的鼓掌声所吞没。
让父亲记忆深刻的是,他在会间的走廊里追上列宁要求采访。列宁对父亲并没有挥手拒绝,而是停下来与他进行了简短的交谈。由于列宁这个时候会务实在太繁忙,他指给父亲几篇有关东方问题的材料让他参考,然后说了几句话,便道歉忙碌去了。虽然采访很短暂,但是父亲心里非常激动,这时他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父亲在会上还采访了托洛茨基。
父亲除担任新闻记者外,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从1921年9月开始到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担任翻译兼助教。瞿秋白在班中讲授俄文,担任政治理论课的翻译,讲授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等课。
以上是用户分享关于谁是唯一采访列宁并最早向国人展示的中国记者的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了,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