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店吃饭或者坐飞机,最经常被问到的便是“茶还是咖啡”。而且更为巧合的是,在许多国家,这两个看似代表东西方不同文化特质的东西,其消费量一直是同时增长的。英国、日本等一些传统的饮茶大国,也是咖啡文化非常流行的国家。
从传说中埃塞俄比亚的牧羊人第一次发现咖啡到现在,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充满艰辛传奇和丰富多彩的1500多年。公元525年,第一株咖啡树在阿拉伯半岛种植。直到11世纪左右,人们才开始用水煮咖啡做为饮料。13世纪时,埃塞俄比亚军队入侵也门,将咖啡带到了阿拉伯世界。因为伊斯兰教义禁止教徒饮酒,有的宗教界人士认为这种饮料刺激神经,违反教义,曾一度禁止。但埃及苏丹认为咖啡不违反教义,因而解禁,咖啡饮料迅速在阿拉伯地区流行开来。
咖啡长期被阿拉伯世界垄断的局面在16世纪被打破,这不得不提到奥斯曼帝国的苏莱曼大帝,他指示其御医对咖啡做鉴定。1550年御医宣布:咖啡以及饮用咖啡之场所,并无半点不妥之处。1554年,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出现了第一家咖啡店,仅十年,它的数量爆涨到了六百余家。咖啡从此走上它的贵族阶段,并在17世纪作为新文化的代表征服世界。
当时的奥斯曼帝国在同时代欧洲人心目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只要是奥斯曼帝国的喜好都会立刻流行——1652年在伦敦,1666年在阿姆斯特丹,1671年在巴黎,1683在维也纳……咖啡馆接连开业。
于是向欧洲运输咖啡成为暴利。马赛商人从东地中海奥斯曼领内买来的咖啡,运到马赛最少可赚三倍。不用说再销往更远的欧洲腹地,更不用说卖到凡尔赛宫或是进入伊斯坦布尔奢华的宫殿。1723年,法国军官得克鲁把咖啡苗带到了美洲,咖啡开始了自己的殖民时代。真正使咖啡的规模具备世界史话题的是巴西。有一句俗话讲,“咖啡说的是葡萄牙语”。1727年巴西开始了它的咖啡种植。20世纪初,巴西咖啡的产量达到了世界的四分之三。90%的巴西人与咖啡有关。巴西外汇收入的90%是咖啡。1893年,咖啡种植在了肯尼亚和坦桑尼亚。1902年,传教士将咖啡种带到中国的云南和海南。
也就是说,在上世纪初,一条沿着赤道的环咖啡带已经形成。中国向世界输出了茶叶,但代表西方生活方式的咖啡在中国的种植却很缓慢。据史料记载,1690年,咖啡传入亚洲,但直到1884年咖啡在台湾才首次种植成功。
在东南亚,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潮州粉条福建面,海南咖啡人人传”,意思是说,东南亚国家大部分的咖啡店都由海南人来经营。万宁的兴隆是海南咖啡的代表。咖啡落户于兴隆,是在1953年。当时大量的华侨回归,带回了咖啡的种植与烘焙技术。让兴隆咖啡扬名的是周恩来总理。1960年2月7日,周恩来总理到兴隆农场视察,喝过兴隆咖啡后大为赞赏,“兴隆咖啡是世界一流的,我喝过许多外国咖啡,还是我们自己种的咖啡好喝。”
如今咖啡已超越茶叶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首,它的传奇之旅显示的正是全人类的综合贡献——古代非洲埃塞俄比亚人发现了咖啡,中世纪阿拉伯人栽培了咖啡,土耳其人发明了咖啡科学的饮用法并传入欧洲。在接下来风起云涌的大航海时代,咖啡开始了自己的殖民时代,全世界都被纳入了咖啡的版图中。在今天的版图中依然可以看到这种分布——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等拉美与加勒比海地区占了世界总产量的60%;以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为代表的亚洲咖啡产量占世界的30%左右,埃塞俄比亚、科特迪瓦和乌干达等非洲的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0%左右。
当然咖啡的主要消费国依然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美国、日本和英国,平均每人每天就要喝一杯咖啡,而在中国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费量仅有4杯。你可以说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巨大,也可以说,中国人对咖啡文化的接受依然需要时间。
(杨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