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朝遭遇国际法
为了扭转逆差,还在乾隆朝时,英国就派马戛尔尼到中国来了。
没想到,双方发生了一场争执,乾隆说,天朝应有尽有,无需贸易。
为什么会起争执?是英国人不懂礼,他们没有向大清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
马戛尔尼的副使斯当东,回英国后,写了《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谈到“礼仪之争”时,说:中国人称这个礼为“叩头”,它包括双膝下跪,前额碰地九次,还有什么礼节比它更下贱呢?
是不是世界已经进入了“外交”时代,而中国还停滞在天朝体系中呢?
有人说,当时的英国也没有进入“外交”时代,因为,过了三年以后,英国思想家伯克谈起“管理或处理国际关系”,才开始用“外交”一词,使“主权平等”的“外交”原则在英国确立起来。也就是说,马戛尔尼来中国时,并没有带着主权立场和外交原则来,所以,“礼仪之争”,还不能算作主权国家与天朝体系的冲突,亦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误解,而是“两个扩张性帝国”的霸权之争。
此为一说。然而,果真如此吗?我们知道,早在1648年,欧洲为了结束三十年战争,交战各国聚集在今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明斯特市和奥斯纳布吕克市召开国际会议,签订并确认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了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