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入伏第一天,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中医师、国家级名中医、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副院长陈意教授和你说说三伏天的饮食起居该注意的方方面面。
今天开始进入初伏。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民间百姓说的“苦夏”也就在此时。“三伏天的‘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陈意教授说。
今年的三伏天长达40天,比去年多了10天(7月13日入伏,8月21日出伏)。三伏天,通常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这段时间,人的抵抗力会下降,如果平时体质就比较弱,容易出现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口淡乏味、精神萎靡、逐渐消瘦等现象,严重者还会低热、头晕、胸闷、恶心、汗出不畅,但这也恰恰是养生的最佳时间段。
三伏天怎么吃?多酸多甘,补气去火,新鲜干净
“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要吃金银蹄。”这是在老底子杭州人当中流传甚广的伏天民间谚语。三伏天,为什么要吃火腿、猪蹄这些高脂高蛋白的食物?陈意教授解释说,这是因为,三伏天天气炎热,出汗多,消耗大,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适当吃些高蛋白的食物,有助补充体力,挺过这段难熬的日子。当然,天天鸡肉、火腿、猪蹄也不可取,这样不仅易损伤脾胃,也会影响营养吸收。
具体怎么吃?陈教授说,主要掌握四个要点——
1.多酸多甘。中医认为,一年四季中最能把身体的寒气排除的机会就在三伏天,这也是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因此,三伏天应适当多酸多甘;阳虚的人,应多喝温热的水,也可通过肉桂、干姜、人参和小茴香炖汤来帮助身体散寒,疏通经络。
2.补气去火。炎热的天气会使人的心情变得烦躁起来,容易使人上火,所以,三伏还有一个养生的重点就是去火。苦瓜、西红柿、鸭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3.新鲜干净。新鲜的蔬菜之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糖分、纤维素,它们还能够有效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能量以及水分。
4.补水养生。夏季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季节,稍微运动一下就会冒汗,并产生强烈口渴的感觉,正因如此,补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千万不要等到感到口渴之后再喝水,而是每天至少喝掉1200毫升的水,且最好是喝接近体温或比体温略低的水,这样身体降温更快,更容易让人感觉到凉快。
夏练三伏不宜勉强
运动讲究“因时因地因人”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是很多养生达人耳熟能详的俗语。陈意教授说,这句话的意义在于人体本身有着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锻炼身体,可提高身体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的确,成天躲在有空调的家里不出门,躺着、坐着,一点运动量都没有,会使身体适应能力和抵抗力下降。但他也不赞成在三伏天,在酷热的室外做大量高强度运动,特别是老年人、孩子和长期不运动的人群,出汗太多,容易造成津液消耗,出现口干、发烧、消瘦等症状。
“运动讲究‘因时因地因人’,所谓因时,即避开暑气,选择早晨或傍晚锻炼;因地,即选择通风凉爽的地方,不要待在太阳底下暴晒;因人,则要根据个人体质选择合适的方式。”陈教授说,“三伏天怎么运动?一个字,慢,如在温度不是特别高时,到户外散步、打太极拳或游泳等,一来不会中暑,二来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
伏天养生要看体质
九种体质,九种养生法
陈意教授说,现代中医理论把人的体质分为九种: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血淤质、痰湿质、温热质、气郁质、特禀质。体质不同,应注重的养生之道也略有不同。
三伏天炎热潮湿,各类健康问题会接踵而至,陈教授根据每种体质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养生侧重点,具体如下:
平和质:胖瘦匀称、健壮有力、目光有神、精力充沛、面色红润。养生原则是协调阴阳,畅通气血,促进代谢。在饮食上避免过冷过热,过于饱胀;应注意食物粗细平衡搭配,少食辛辣食物。起居上应注意生活节奏,要有规律,可适当晚睡早起。
气虚质:四肢倦怠、肌肉松软、总觉疲乏,抗病能力较弱。饮食应以补益脾肺为主,宜食性质平和、偏温之物,如山药、龙眼肉、莲子、黄豆、白扁豆、鸡肉、大枣等。起居上,除了要保证生活规律外,还要适当午睡,避免劳累和慎避风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