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黑白片电影,我会特别留意光的变化,它成了一种语言,或深浓或浅淡,不是要探讨它的形式与意义,是觉得那些变化是黑白世界里的色彩。像我这样的视觉动物还是喜欢热热闹闹的彩色画面。这个时候突然看见一抹“红”,那红却与张小姐笔下的“红玫瑰”唱了反调了,不是墙上的蚊子血,反而成了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斯皮尔伯格抓住过“红色”的灵魂,黑白片《辛德勒的名单》把“红”的神韵用极致的方式表现了出来。黑白灰的色调里,穿着枣红色呢子大衣出现的犹太女孩儿,无言地穿梭在逃亡的人群里,第一次看到那身红,并没认为那是穿帮镜头,突兀但毫无违和感,反而能被惊艳到。
随后在被屠杀的尸堆里,二次出现红色衣物时,那片“红”就成了镜头语言里的特殊符号,是生命的象征了。它鞭挞法西斯拷问战争,生命不在,何谈希望。换句话说,红色也是《辛德勒的名单》的灵魂,在黑白色里点缀上火红的生命,它还红红火火地把电影送到了奥斯卡的红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