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修炼一双内视的眼
管建刚
看了不少作文教学观摩课,绝大部分的课,学生的写作素材是当堂提供或生成的,我以为,此风如果盛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的教学要求将永远无法达成——每次作文课上都是老师找到素材,端到学生跟前,再想办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去看,这,严重背离了真正的作文状态。被誉为培养出中国最年轻的专栏作家蒋方舟的母亲、作家尚爱兰女士说:“发现题材,是最最重要的写作才能。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等于文字的高位截瘫者,他的文学生活不能自理,要考别人才可以存活,等于是一个高度迟钝者,到处都是食品,根本就看不到哪一种是可以的,要别人指定了才知道吃。”
“我的作文革命”系列活动中,有个不起眼的小招——要求学生每天用三五句话写一件事。招术虽小,作用却大。我们都有这类生活经验,五天前花掉的钱,五天后怎么也想不出具体用在哪儿,但只要记上几个字,一看到这几个字,那天消费的情形历历在目。那三五句话起的就是这个作用,它是一团模糊的记忆中的一个线头,有了这线头,人就有了一条走向记忆的通道。它的第二个作用是训练学生选择的功夫。每天有那么多的事,记录哪一件事有价值的,有意思的,写出来是别人感兴趣的,想读的,这就要选择。起初,班上总有学生说,一天下来,没什么事可记录的。我教给学生两个方法:A、情绪法。闭上眼睛,从早晨开始往后回忆,或者从此刻向前推移到早晨,想:今天我哭过了吗?今天我笑过了吗?今天我后悔了吗?今天我有失误吗?今天我争论过吗?今天我学到西东西了吗?今天我遇到老朋友了吗?今天有什么好吃的吗?今天你看到谁笑了吗?今天你看到谁哭了吗?今天你看到谁被批评了吗?今天你看到谁被表扬了吗?今天你看到谁被欺负了吗?今天你开小差了吗?今天你想到什么离奇的事了吗?今天你听到什么新闻了吗?今天爸爸有什么反常举动吗?今天妈妈身上有什么事吗?今天老师笑过吗?今天妈妈笑过吗?今天爸爸笑过吗?今天你看了什么书吗?……凡是能捕捉到的那一个问号,就是值得记录下来的事情。B、凸显法。闭上眼睛,安静地坐着,只注意呼吸,不管其它。人,一安静,思想就活跃起来,你越是想静下心来,一天的事就越是纷涌而至。这些“跳”出来的事,往往就是心灵深处牵挂着的事,值得记录的事。
我把以上方法称为“内视”训练,它依傍的不只是眼睛,更是心灵,它关注的不只是外部,更是丰富的内心。经常这种去发现素材,久而久之,就能发现一天里几件值得记录的事,于是需要学会选择。如果说发现是写作的第一步,那么选择是写作的第二步。好比做家具,选什么材料往往决定了家具的价值。用红木做的家具,自然比用夹板做的值钱,工匠再高明,夹板做的就是值不了钱。作文教学必须训练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并最终选择“红木”而不是夹板的眼。
必须提到与“内视”相对应的一个经常出现的概念:观察。观察训练历来是作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训练。“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没有东西可写,那是学生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话没错。错的是,一直以来,我们把“发现”片面理解为“观察”,把一双“发现的眼睛”窄化为“观察的眼睛”。于是,作文教学严重纠缠于观察要细致、有条理,观察一个桔子,远看,近看,闻一闻,摸一摸,剥一剥,数一数,尝一尝,这本身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把这些当作了“发现”本身,以为有了这类观察训练,学生就能拥有一双发现生活的火眼金睛。可以肯定地说,在现实的作文世界里,不可能有人在作文之前拿着桔子神经质般地进行“观察”;可以肯定地说,在现实的作文世界里,不可能有哪一件事等着你反复观察够以后再行消失。世事一纵即逝,当你觉察到这个事情有意思的时候,事情本身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因此,当作文教学试图通过一些能反复的场景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的时候,却忘了学生在生活的表达世界中,无法用这样可“重复”的方式来观察。在我看来,观察训练有它的价值,但是这种价值,绝不能提升到培育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高度来谈论。我认为,作文的发现,关键在于,学生要修炼出一双内视的眼。比如有一个桔子,就让桔子的图象显现在头脑里,在脑中反复地看它,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它,“观察”不到的地方,用想象弥补它。比如写一个事情,就把事情的图象显现于大脑,在心里把事情演绎,演绎不过来的地方,用带有自身生活经验的想象加以修复。写作,本质上讲,就是把那些活跃于大脑的内在图象转化为文字的过程。
曾有老师质疑“每日简评”,说,作文贵在情动辞发,学生“动情”时只写三五句话,激情没了,还怎么写?其实,让学生“情动辞发”时立马写下来,是做不到的。比如数学课上情动辞发,想写,行吗?体育课上玩得兴高采烈,想写,行吗?“情动辞发”并不是一定要马上写下来,而是指写作的时候要启动情感的弦。记得多年以后,我写父亲来医院探望大病中的我的往事,眼泪巴搭巴搭地往下落,一路写,一路流,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父亲当年的身影活跃于我的脑海。那就是一种“内视”。在“内视”中,一些情节模糊了,想象会加以修复,修复的情节往往比曾经的过去更完美,更打动人,这就是目前我所理解的写作“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经常有师生感叹作文无素材。而我坚信,每个人的灵魂里都有一个熟悉得可以下笔千言的世界,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帮助学生去发现自己这个独特的内在的世界。正像作家冯骥才所说,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外在的、社会性的、变形的;一个是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自己,就是心灵,它是生命的核,一旦面对它,就会感到这原是一片易感的、深厚的、深情的、灵性而幽阔的世界。写作的过程就是面对这个“内在的、本质的、真实自己”,它是“生命的核”,存在于灵魂之中,外在的眼无法窥视。
一个学生,只有养成内视的习惯,才会觉得写作天地的宽广,才会发现生活真的为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才会去关注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把心灵的世界捕捉下来,呈现出来,由此,才会觉得写作是与自己的精神相呼应的,才会觉得作文是可以抵达心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