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风格造成的人际差异
作者:BridgeMetoo 丨壹心理专栏 ·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很高兴上一次的文章有人评论到了恋爱关系中的争吵上,确实,不同类型的人和在恋爱中的表现也有很多的差别,先来一段网上找到的例子。
例:lshuangzhen网友在在网上发了一个这样的问题:
我想你快点回来,有什么可以和你说,在网上和你说的很不爽,而且我又打的很慢,说起来就更是麻烦。
上面话里的意思,这句话是我发出去的,我的意思他理解成别的意思,还说他理解的意思是对的,所有发给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到的这句话该怎样理解,看看是我表达的不够还是他理解的不够~~在此先说声谢谢
接下来的网友评论还不少,有的认为这句话无论如何理解都是希望双方能面谈,希望对方能回到自己身边;也有的人认为这句话表达了认为和另一半说话很烦。这就是自我投射在恋爱过程中的体现。显然提问者和他的另一半对这句话的解读不一致,所以造成了争吵。
这种差别在心理学中我们称作“依恋风格”。笔者虽然是个屌丝,但是也知道谈恋爱的时候很容易把自己的依恋风格投射到自己的另一半上面,觉得自己喜欢的对方也喜欢,自己不喜欢的对方也不应该喜欢,自己会犯的错误对方也会犯。然而男女间依恋风格的差异可能比性别差异还要大!如果你想解放双手,那么就认真读完本文,迎向美好的未来吧!
首先还是给点干货:笔者常用的成人依恋风格量表是ECR量表,我会在最后留下测量方法的链接给各位看官,现在先说说依恋类型的大致分类:
安全型:世界很美,我很优秀
倾注型:世界很美,但是我拖累了世界的后腿(自我评价较低)
轻视型:世界很危险,我很牛逼!
害怕型:世界很危险,我让世界看起来更危险了!
让我们依旧用一些轻松的故事体验一下不同的依恋风格吧~我才不会告诉你哪个图属于哪个类型,完全由各位看官自己去判断哼!
故事1
伯人:“亲爱的,你现在在哪里啊?”
达淑:“我现在在上班啊,怎么了?”
伯人:“没什么,我就是想你了,你什么时候下班啊?一起吃饭好不好?为什么刚刚没有接我电话?”
达淑:“我在上班,很忙,刚刚没听到你的电话。”
伯人:“没接到电话难道你不会打回来吗!!”(微怒)
达淑:“知道了,下次我会注意的。”
伯人心中:“不知道他是不是偷偷跑去外面野了,我要去看一下”
骑了一个小时到达淑的家楼下,左看看右看看,看到达淑的车位还是空的(还没下班)
盯着空的车位,一小时、两小时…
达淑下班回来了。
伯人默默地离开达淑楼下。
OS:如果时间到了车还没回来的话他还会继续等下去…
故事2
竹:“我好想他哦,怎么办?”
林:“那你就打电话给他啊,干嘛问我?”
竹:“可是我怕他嫌我烦啊,而且真的找他又觉得好累不知道要说一些什么才好,啊!”
林:“那就不要想他,好好地做你的工作啊?”
竹:“可是可是,我怕我不找他他会生气……”
林:“那你到底想怎么样?”
竹:“我也不知道,看不到他觉得好烦,可是如果和他在一起我又忍不住和他吵架,在一起总觉得哪里都不舒服……”
林:“我有事先走了……”
故事3
可胖:“我们认识多少年了?”
琳:“ 5年了。”
可胖:“那,结婚吧?”
琳: “哦,好啊。”
故事4
林:“亲爱的,我觉得我们之间需要多点沟通。”
徐:“哦,你想怎样沟通?”
林:“我觉得最起码……我们隔了一年多没见,唯一的联络都是通过QQ好像不太妙?”
徐:“我不觉得这样有问题啊?”
林:“可是,说真的,我觉得我们这样好像一点也不像是一对恋人吧?”
徐:“那你想怎样?”
林:“要不?至少每个月能让我见到你一次好不好?或者至少至少我们至少每周能打一通电话行吗?”
徐:“我每天上班很累了,不想说话。”
林:“可是我会很想你很难过。”
徐:“所以你是说我有必要照顾你的情绪吗?”
林:“不敢……”
各位看官看得爽吗?那让各位猜猜哪一个是哪一种类型?
Fine,其实他们是什么类型也许不是那么重要啦!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我们自己是哪种类型,还有自己的另一半是什么类型,因为在知道了这些的前提上,我们可以更容易避开对方的雷区,也更能理解为什么对方就是爱踩你的雷区。So有兴趣的朋友等下要记得去测测看哦~
好吧,也许你们发现了我到现在还没有认真地解释一下什么叫做依恋风格,所以我现在就装个逼,来说说什么是依恋风格。
百度版解释:金·巴塞洛缪认为每个人的依恋风格都是不相同的,他把成人的依恋模式分为安全型、多虑(倾注)型、超脱(轻视/回避)型与恐惧(害怕)型。安全型的人对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感觉很自在,他们乐观外向,并且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多虑型的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们很希望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是一旦自己的亲密对象与其他人有密切关系,他们就会心生嫉妒;超脱型的人喜欢依赖自己,对亲密关系没有多大的兴趣,往往表现得冷漠而独立;而恐惧型的人则总是担心遭人拒绝,不能相信别人,同时他们也不信任自己,多疑而害羞。
我的解释:你谈恋爱的时候怎么想怎么做就是你的依恋风格。
安全型:如果你觉得爱就是“我在这里,哪儿也不会走,你来,我招待;你走,我欢送。”那么你就是安全型(理想恋人有木有?)
倾注型:如果你觉得爱就是“我需要你,如果你不在,我要怎么活?可是哪怕我再烦,你在我身边我都觉得还可以接受。”那么你就是倾注型(粘糊糊的,但是特别投入!我一般称之为倾注汪(狗狗))
“如果我心情好,可以考虑接见你,但是如果我不想见到你,你就少来烦我!”如果你有这种想法的话,基本上就是轻视型了(高冷的霸道总裁之类的!我个人喜欢称呼其为轻视喵(猫))。或许你会喜欢这句话“Get out from my way!”
万一你是那种“如果我想你出现,你却不在,那么我就不愿意相信你了;我不想你在我身边的时候,你就最好不要在我的视线范围中。”那你大概就是害怕型(毁灭性的恋人)。
当然,这种标签只是方便你们初步去判断自己的类型,我还是想说!对比很重要对比很重要对比很重要!因为很重要所以我已经说了三遍。人们不是简单地只需要管自己是哪类就好的,要考虑到你的参照对象才能更准确地给自己定位!
那么,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依恋风格的差别呢?我在这里要先说一句,虽然凡事有果必有因,但是很多时候一个结果并非由单独的一个因素决定的,而我们也只能说更努力的把重要的,容易掌握的原因提出来告诉各位。
咳咳,刚刚又不小心多说了几句屁话,现在还是让我们回到正题。普遍认为,成人的依恋风格主要受到3大因素影响:
1、儿童依恋类型
Ainsworth 和她的学生创立了一种叫做的技术——这是一种实验范式,用以研究婴儿-双亲依恋。在这种陌生情境中,对12 个月大的婴儿和它们的父母进行实验,系统地安排分离和重聚。在陌生情境中,大多数儿童(约 60%)的行为符合鲍尔比的“常模”理论。当父母离开房间时婴儿变得心烦意乱,但当父亲或母亲返回时,婴儿主动寻找父母,并很容易在父母的安慰下平静下来。表现出这种行为模式的儿童通常被称为安全型。另一些儿童(约 20% 或更少)最初会不安,在分离后会变得极为痛苦。而更重要的是,当重新与父母团聚时,这些儿童难以平静下来,并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行为,显示出他们既想得到安慰,又想“惩罚”擅离职守的父母。这些儿童经常被称为焦虑-抵抗型。Ainsworth 和同事们记录到的第三种依恋模式被称为回避型。回避型儿童(约占 20%)显得不会因分离而过于痛苦,并在重聚时主动回避与父母的接触,有时会把自己的注意力转向玩实验室地板上的物体。
2、早期教养方式
显然,在第一大因素中,更多的展现为个体的差异,然而除了个体本身的偏向之外,还有一个由父母的教养方式所决定的过程叫做早期教养,我们先用更简单的例子来为各位展现这个方式的影响:兽父对女儿做一些特别糟糕的事情,就会对女儿产生深刻的刺激,从此以后往往会厌恶男性。
当然,刚刚的例子属于极端情况,而且我也不太敢配图,所以大家就精神领会吧!
除此之外,我们生活中可以看见的还有一些父母对儿女表现得漠不关心,或者最起码看重事业多于家庭的,这种家庭往往给孩子们带来更大的被从家长分离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也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慢慢的转移到亲密关系中,从而变得害怕自己的另一半不能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中。经典表现就像故事一那样,会让不少的人觉得很可怕吧?最可怕的是,由于人们都习惯自我投射,所以很多时候这些人(包括我)很难自知自己是行为有多么的丧心病狂,反而会觉得自己……
除此之外,过度管教与控制的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是轻视型的孩子;做一个小孩子都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去活动的话,理所当然的会觉得整天控制自己的人很厌恶,所以会尝试回避被人所控制的情况(例如建立亲密关系),相对应的,轻视型的人更有动机去达到自我的实现与升华。
而如果是所谓的名门之后由于家人的众多与规则的森严,很有可能会变成害怕型的人,即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又有大量的控制存在。于是逐渐变成一个生活在矛盾之中的人,即希望获得自由(不愿意建立亲密关系)又渴望有人能关心你(希望建立亲密关系),惶惶不可终日。
3、情感史
我认为互动论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观点,这个情感史就是人与社会互动的其中一种。这个情感史包含两方面:一是自身的情感史,也就是你以前有过的那个TA们是怎么样的人会一定程度的影响你接下来会怎么对待下一个TA。
感情连续剧看得多的人应该可以瞬间想到非常多这样的场景,我只好表示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二是TA的情感史,TA的经历次数会影响到TA的依恋风格,这个TA的依恋风格怎么会影响到你的依恋风格呢?这就是互动论的奇妙之处了。两个人单独都是倾注型的时候,其中的一个人会显得更为轻视,如图!图中的两个维度分别是焦虑和回避,对应的是焦虑行为和回避行为,两种行为刚好可以构建出四个象限对应四种依恋风格。红色点是代表你,蓝色点代表TA,显然你们都是高度的倾注和很低的回避,也就是说都是倾注型的汪,那么你就会显得比TA更为的在意对方,然后就会更多的由你去寻找对方的踪迹。这时候虽然双方都是倾注型的,但是在你们的互动中,就变成你是倾注的而他是回避的,不过幸运的是总体而言你们都喜欢粘着对方。所以,双方的点在哪里会影响你们在互动的时候会出现的行为模式。
呼!一口气打这么多字累爆了。所以我就私藏一点东西,是关于当对方是XX种类的时候,你要怎么去对付他的一系列内容,希望我有空可以把他们都写出来吧。
那是不是有人会很好奇这么有趣的依恋风格要去哪里测呢?没关系,我这里刚好有一个由中山大学心理系的程乐华老师所做的依恋风格的测验!个人觉得挺靠谱的,你们没事儿可以自己扫一下这个二维码…
壹心理专栏 ·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往期回顾:你眼中的世界,其实是你内心的投射
简介:一个神经病人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一本正经是因为内容都是真实而科学的,胡说八道是因为语言尽量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