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硬木家具之所以被世界重视,其结构合理是首要的。 中国榫卯工艺是世界家具之最,匠师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制造出既互避互让,又相辅相成的各种各样精巧绝伦的榫子。
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是到明代而达到了高峰,并延续到清前期。成果的取得来自精湛的宋代小木工艺,而入明以后,对于硬木操作又积累了经验。性坚质细的硬木,使匠师们能把复杂而巧妙的榫卯按照他们的意图创造出来。构件之间,金属钉子完全不用,鳔胶粘合也只是一种辅佐手段,全凭榫卯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连接合理,面面俱到。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间不容发,使人有天衣无缝之感。古代匠师在这方面的创造,不仅值得我们研习继承,而对其他国家的家具制造也必然产生影响。
精密巧妙的榫卯结构
龙凤榫加穿带
当一块薄板不够宽,需要两块或更多块薄板拼起来才够宽时,就要用“龙凤榫加穿带”。具体步骤先把薄板的一个长边刨出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长榫,再把与它相邻的那块薄板的长边开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办法把两块板拼拢,所用的榫卯叫“龙凤榫”。这样可以加大榫卯的胶合面,防止拼缝上下翘错,并不使拼板从横的方向拉开。
龙凤榫、穿带是依靠燕尾凹凸结构对家具木材进行对接和平面稳定的一种榫卯结构,它在明清家具的制作中得到普通使用。它常用于案面芯板、柜门、床面、板子头部等需要拼接或加固的部位,龙凤榫拼接需用胶粘接,而穿带不能用胶,因为穿带还起到滑动导向的作用。穿带的使用一般距离两端在15公分左右,穿带的间距在35-40厘米之间。这种榫卯结构衍生的变种也非常多,用途广泛,但完美的功能不是衍生变种结构能代替的。
攒边打槽装板
攒边打槽装板是中国木器家具最重要的一个榫卯组合,这个组合的使用和推广使木材的科学化应用进一步提升,它不仅解决了木材涨缩所带来的影响,对木材的节约和合理使用也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创新技术。如图所示,将板心装在四根边框组合后预留的空槽内,这种组合称为攒边打槽装板。这个组合实现了薄板当厚板使用。同时使木板受气候和干湿影响后的涨缩控制在边框开槽的空间内,不同季节施工,工匠会按照不同的比例预留涨缩缝隙。
格角连接处开槽展示
常用格角榫攒边结构图
圆边开槽结构
攒边打槽装板是桌面、椅面、床面、柜门等大边框架结构器件的常用榫卯组合,也是最重要最常见的榫卯结构组合。它的变法和普及范围很广,比如板的变化、槽的变化、格角榫的变化等等,不同的应用衍生出好多微妙的变化。笔者曾经见过精美的攒边打槽装板结构是一头开通槽一头开挂槽,固定板的一头连胶都不用,算作中国传统家具精妙之处了。
楔钉榫
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弯材的一种十分巧妙的榫卯,圈椅的扶手,部分圆形桌等用此法做成。
楔钉榫基本上是两片榫头合掌式的交搭,但两片榫头之端又各出小舍入槽后便使两片榫头紧贴在一起,管住它们不能向上或向下移动。此后更在搭口中部剔嵌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的、头粗而尾细的楔钉贯穿过去,使两片榫头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也不能拉开,于是两根弧形弯材便严密地接成一体了。
抱肩榫
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
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出45度斜肩,并挖出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拍合。斜肩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条多于束腰一木连做,有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结结实实、服服帖帖地和腿足接合在一起。
插肩榫
插肩榫也是案形结构使用的榫卯,外观和夹头榫不同,但在结构上差别不大。它的腿足也顶端出榫,和案面接合,上端也开口,嵌夹牙条。但腿足上端外皮削出斜肩,牙条与腿足相交处剔出槽口,当牙条与腿足拍合时,又将腿足的斜肩嵌夹起来,形成平齐的表面。插肩榫的牙条在受重下压时,可与腿足的斜肩咬合得更紧。
霸王枨
霸王枨是明清家具中桌案类器具常用的一种榫卯结构。其上端托着桌面的穿带,一般用插接榫或木销钉固定在穿带开口上;其下端做钩挂垫榫在腿足上部位置与开口结合,用木楔固定。穿带的开口深度处和钩挂垫榫结合的开口顶部是霸王枨的有效长度,霸王枨分别承担着支持力和拉力,因此霸王枨是其他榫卯结构所不能代替的。
霸王枨因其力顶千斤似霸王举鼎而成名,但其安装位置确很隐蔽,一般都藏在牙板或花边后边,因此它又是极有内涵的构件。桌面的力度通过霸王枨传到腿足,在桌面移动式它有承担了桌的外张约束力。一般装配霸王枨的桌案寿命都比较强,该类器具整体骨架稳定性好。
霸王枨实物位置图
霸王枨结构图
清早期霸王枨方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