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宁波4日,2013年唯一的一次出省游。
这4天,因为来之不易,所以倍感珍贵。以至于一向不大喜欢做攻略的某人,也破例在行前对寻访路线、公交换乘等等做了较为周详的规划,希望能够借此多走几个地方。事实证明,这些攻略确实大大提高了出行效率,为此,在之后的宁波游系列博文中,某人将对这些寻访攻略作或详或略的介绍,一是充分利用既有资源,二是希望对近期准备以自助游的形式到宁波访古的朋友有所帮助。
—————————————————————————————————————————————————
2013年正好是“江南古建瑰宝”保国寺的千年华诞,将其定为宁波游的首站,那是顺理成章之事。而对于某人而言,还有另外一层特殊意义——走完此处,所谓的南方四大宋构古建也就全部拿下了(其他三座都在福建,分别是福州的华林寺、莆田的元妙观三清殿、福州罗源县的陈太尉宫)。
话说当天中午12点一下动车,就在站前乘坐公交直奔保国寺而去。这是山门和国保碑。虽然山门是近年新增的,但门额的“东来第一山”与两侧的“山门寂寂惟留风月,觉路迢迢不致尘嚣”楹联,还是蛮有一些禅意的。
天王殿,宣统三年(1911年)建,没时间细看。殿前的两座唐代经幢均为别处移来,保存尚好。
东侧经幢建于开成四年,原藏宁波慈城普济寺。须弥座式幢座,束腰部分每面做一壶门,内雕一佛像,座顶刻仰莲及卧龙。幢身为八边形,刻尊胜陀罗尼经,字迹依然清晰,这是相当难得的。幢顶于飞檐上覆一带云纹的顶盖,其上应有宝顶,现已缺失。
西侧经幢建于大中八年(854年),原属鄞县永寿庵。此幢形制简单,与东侧经幢相差甚远,幢顶缺失,幢身刻字也已漫漶不清。
天王殿后即为保国寺大殿,虽然早已多次看过照片和相关的文字介绍,但真正来到它的面前,还是小小地激动了一把。
原为单檐歇山顶三开间的宋构大殿,在清乾隆时被改建为重檐五开间,这与某人之前所见的福建莆田元妙观三清殿情况极为相似。虽然比例严重失调,但也非但不损及最为核心的宋代原构,而且起到了极好的保护作用。相较于现代的众多所谓的“修旧如旧”手法,这种办法其实更为靠谱。
而到真正跨入大殿时,某人有些眼花缭乱了。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这里,某人只能乖乖地当个看热闹的外行人。心情稍稍平复之后,便将以往所记在脑子里过上一遍,然后慢慢比照实物,逐一观赏。最为悲摧的是,殿内光线极暗,而殿外的阳光又太过强烈,这样的光比度显然已经超过了手中尼康D80老古董单反的极限,所以只得将感光度调至最高,然后凝神屏息,牢握相机,轻按快门。这样费心费力地折腾了老半天,拍出来的照片却还是糊了一大堆,没糊的噪点也多得让人无法忍受。看来,应该尽快想办法攒钱换部新机了。
转角铺作(左次间)。
蝉肚绰幕、柱头铺作、平闇(当心间)。
藻井。
拼合柱。
七朱八白、月梁造、丁头栱。
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补间铺作用方形栌斗;柱头铺作用圆形栌斗或海棠形栌斗,与其下的立柱形状相呼应。有文献称,所有的拼合柱均非原物,而是后世所改。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其上的海棠形栌斗也是后世所撤换?且不说是否有这必要,单说这技术难度和工程量,也未免太大了些吧?
右梢间。原构部分与清代扩建部分的区别不是一般的明显。
石佛座背部的铭文。“崇宁元年(公元1013年)”的纪年清晰可见。
这座早于《营造法式》成书90年前建成、被称为保存最多关于《营造法式》佐证孤例的大殿,果然名不虚传,极有看头。但由于学识所限,除上以上几处耳熟能详的数处外,所谓的“虾须拱”,某人只是听说,未曾见过实物照片,也不知具体处于哪个部位,所以即便是瞪大了一双小眼四处张望,却怎么也找不到,多少感觉有点遗憾。哪位大侠如果知道,还请不吝赐教。
还有平綦和其上的彩绘忘拍了,郁闷。
大殿之后的观音殿,现已辟作古建知识展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保国寺大殿的复原模型和图纸展示,结合实物观看,可以加深不少印象。
【出行参考】
1、从宁波市区前往保国寺,可乘坐公交332路直达终点站保国寺站。
2、乘坐动车抵达宁波火车东站的朋友,可直接在出站口乘坐公交18路至“宁大附属医院”站下车,步行约200米到公交332路起点站“公交白沙中心站”(江北区人民路,宁大附属医院附近)换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