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水净、土好、食品安全——这些老百姓朴素的期盼,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得以体现。绿色发展的内容占据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的重要篇幅,公报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指导“十三五”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食品工业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有专家指出,要从农业源头入手,切实解决水及土壤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得到破解。
发展瓶颈
土壤污染问题
成食品安全重大挑战
目前,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2014年我国发布的建国以来第一个全国性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土壤侵蚀总面积达294.91万平方千米,占普查范围总面积的31.12%,全国土壤总的污染超标率达到16.1%。
公报还显示,我国西南和中南地区的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耕地污染总体点位超标率高达19.4%,其中中度污染占1.8%,重度污染占1.1%。
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所长姚一萍指出,我国耕地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多,过量使用化肥、塑料农膜等问题造成土壤污染加剧,亟须加强耕地质量保护。
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曾表示:“土壤污染已严重威胁到老百姓的健康。对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已到了立即处理、必须解决的地步。”
江南大学副校长金征宇在对我国食品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报告中指出,未来,我国食品产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是: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全国有70%左右的城市不能达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水体污染较为突出;土壤污染日益凸显。同时,随着对食品安全要求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源头,如土壤、水、空气等的污染问题也将日渐凸显。
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副主任、国家食药监总局副局长滕佳材在今年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强调,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我国食品采配基础还比较薄弱,农药兽药残留超标,违禁添加剂滥用,假冒伪劣屡打不绝,环境因素导致的食品污染也日益加重。
中山大学食品与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长刘昕告诉记者,“我国重金属污染的农田约有1000万公顷,农产品农药残留检出率偏高,抗生素存在过量使用现象,农用地膜和塑料大棚的应用导致塑化剂残留问题严重。上述因素直接加剧了土地污染问题。
刘昕特别指出,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已引起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高度重视。研究人员在养殖场粪便中发现了数量和浓度水平高得惊人的独特抗生素抗性基因,从粮食和蔬菜基地土壤中检测到抗生素含量超过兽药国际协调委员会提出的生态毒害效应触发值,从城市污水处理工厂出水及底泥中分离到数量庞大的耐药菌株和抗生素抗性基因,从许多蔬菜、肉、鱼、蛋、奶中检出含有大量常用抗生素的耐药菌株和多种类的抗生素,从多条江河自然水体中检测出了微量抗生素。
这些抗生素抗性基因能通过基因的水平转移,在环境中传播和扩散,对养殖区域及其周边环境造成潜在的抗生素抗性基因污染,并对公共健康、食品和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
政策支撑
土壤污染防治法
正在制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