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是人类生活重要的一部分,比起其他动物,人类的社会关系网络也要复杂得多。今天,爱华网网为您解答为什么朋友越多,越不怕疼?
最近,来自牛津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交际圈子广似乎还给人带来了一些额外的特质——实验显示,那些交友广泛的人似乎对疼痛更加耐受。他们的论文发表在4月28日的《科学报道》(Scientific Reports)上[1]。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研究呢?其实,科学家们是在探寻社交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社会行为在人和其他很多动物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对于这背后的神经生物学过程,现在人们的了解还很有限。
在这里,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是神经系统中的内源性阿片肽,尤其是β-内啡肽这种物质。β-内啡肽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一种“天然吗啡”,它作用在阿片受体上,产生镇痛、麻醉效果,并让人感到身心愉悦。
在镇痛之外,β-内啡肽与社交活动似乎也有密切联系。根据一个理论的推测,β-内啡肽和μ型阿片受体构成的系统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密切相关。具体来说,社交活动会促进内啡肽分泌,让人从中体验到乐趣;相反,独处则会引起内啡肽活动水平下降,从而促使人们与他人接触。
内啡肽“分子项链”。
在此之前,一些研究已经为这个理论提供了一些支持,比如说缺乏μ型阿片受体的小鼠会出现明显的社会行为缺失,阻断阿片受体的药物纳曲酮也会降低人们对“社会联系”的感觉。而这一次,研究者们想出了一种更加简单的方式来验证它。
测量中枢系统中内啡肽的浓度必须要穿刺脑脊液才能做到;而若想测量μ型阿片系统的活动,则要用昂贵的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也就是PET),这些测量方法都涉及侵入性操作,很难开展大规模测试。于是,研究者们就想出了一个“曲线救国”的点子。此前已有研究发现,μ型阿片系统的活动越活跃,人对疼痛的耐受力越好,考虑到β-内啡肽的麻醉效果,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如果能找到疼痛耐受力与社交活动之间的关系,或许就能说明,μ型阿片系统在当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为此,研究者一共招募了101位健康的年轻被试,并利用问卷收集了被试的社交情况、性格、生活方式以及人口统计学方面的信息。疼痛耐受力的测试很简单,就是让被试膝盖保持90°弯曲,背部靠墙半蹲,看看最多能坚持多少秒,坚持的时间越久,就说明被试的疼痛耐受力越强。
统计结果与研究者的推测吻合,疼痛忍受力的确与个人社交圈大小呈显著关系。不过,研究者也指出,这并不能说明其中的因果关系:到底是内啡肽水平升高导致人们更乐意与朋友互动,还是社交活动引起了内啡肽释放量或受体表达量的升高,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那要是经常锻炼、身体素质好的人,他们不也会在测试中坚持得更久吗?的确,在研究中,那些自认为身体素质良好的人们坚持得更久,不过与此同时,这些对健康状况评价高的人社交圈子反而更小,由此看来,疼痛耐受力和社交圈子大小的正相关并不是因为那些坚持更久的被试们更健康。
内啡肽与社交活动的关系还需要更多研究来证实,比如说,我们还需要实验测量人们在社交活动中内啡肽系统的活性会如何变化。不过无论如何,交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确实是件让人身心愉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