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本是高校开学的日子,但成都的一户人家,却在为女儿是否上大学争执不下。女儿考上大学本科,其父有钱供女儿读书,却认为“捡垃圾都比读书强”,不愿“扔几万钱打水漂”,以“读书无用”为由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孩子的梦想正面“交锋”父亲的账本,现今读书是否有用的话题引起网上一番热议。
古人提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今人遵循“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但是当某网站对此开设专题调查投票时,七成网友支持父亲的决定,认为“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学习”,难道读大学在2013年已经成为“非主流”的选择了吗?
事件中,明显看到“读书无用”是其父从就业角度衡量读大学的作用——若就业不好,读大学没必要;若四年后就业形势好转,可能这位父亲会觉得读大学不错。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在他这里,只是一门高风险低回报的“买卖”而已。诚然,三十年前,改革开放时就有类似的“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如拿剃头刀的”的观点。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数以万计的考生藉此实现了命运的转折。1999年以后大学生不再包分配,貌似读大学提升社会地位的作用随着分配机制的结束而成为历史.如此看来,其父的考虑似乎也有道理。
彼时,改革开放初期,依靠着市场经济,许多人获得巨大的社会财富,他们会认为不读大学,也可以发财;不读书,也可以呼风唤雨。加上这些年社会上财富逆袭神话的一件件案例,“知识改变命运”从经济意义上“落入俗套”、“跌落神坛”。其实笃信“读书无用论”就是对读书价值的怀疑。
接踵而至的问题就是上大学、读书为了什么?上学就只能与就业挂钩而无他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上学读书不只是为了毕业后的那份工作,而是锤炼品行、完善自我的过程。读书的价值更不应该打上“有用”或“无用”的标签,这是功利主义的短视行为。教育更不能成为一件功利的投资行为,人生的目的也不仅仅是赚钱而已。反对读大学的人在笔者看来,就是盲目的功利主义思维——这种人眼里,做一切事情,都要取得某种“实惠”。大学反馈于人的好处,在他们看来,必须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才踏实。但是实际情况来看,读大学更多的提升人内在的修为、开阔的是眼界、磨砺的是精神,但这些东西不会在短时间内“变现”而是日久弥香,受益一生的“硬实力”(专业知识、技术)与“软实力”(修为、能力)。读大学的价值在于收获一种健全、多元和独立的价值观,正所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避免出现“灵魂跟不上肉体”,卷入市场社会洪流的情况。
现在是个多元选择的社会,是否读大学,是自主命题。乐意读就去读;不想读,自然可以不读。这位父亲用功利主义的思想绑架女儿上大学的选择,已经超出了读大学是否有用的学理范畴,并且侵害了女儿接受高等教育的权益。笔者批评这种短视,却也无法回避背后无奈的现实。(寒澈文)
正是
读书无用风又起,
七成网友点赞忙。
学技何需入学堂?
进得社会大染坊。
心黑脸厚功自成,
校园书虫多凄凉。
各人各有各人志,
立场不同勿勉强。
读书价值何时现?
二十年后见真章。
相关阅读论:读大学挣不到钱等同于读书无用!?又是一年开学季的到来,大学生们怀抱着对大学的美好希望纷纷踏入校园忙着开始迎接新生活了。然而四川一名女生玲玲,虽然拿到了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她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他认为,读大学“肯定会是失败的投资”。
大学生起薪VS农民工收入 读书无用惹的祸?知识是永恒的竞争力,但是,请理性的看待这种知识,请以学无止尽的态度去积累这种知识。大学生起薪低于农民工收入,不是知识无用惹的祸,是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才能取胜的结果。
中国式教育 如何逃离功利主义的单一价值观?没当大官就丢脸了?卖猪肉就抹黑了?是谁铸造了他们的失意?是谁给他们贴上了失败的标签?是谁说这样道路就不该是通往成功的道理?是中国式教育下功利主义的单一价值观。中国式教育,如何才能逃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