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望诊 中医诊断学之望色

中医诊断学之望色

品读中医智识,须细酌慢饮,方能渐入佳境

 

二,望色

望色,又称色诊。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全身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临床上多以望面部色泽变化为主。

1,面部色诊的原理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空窍:泛指九窍[九窍指人的双目,双耳,双鼻孔,口,二便通道]、汗窍、津窍、精窍等人体与外界相通达的孔窍)。可见通过面部色泽来判断疾病,是因为面部血脉分布丰富。另外,面部皮肤薄嫩,体内气血盛衰变化,较易通过面部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2,面部色诊的意义

可判断气血的盛衰:面色红润光泽,为气血充盛;面色淡白无华,为气血不足;面色晦暗青紫,为气血瘀滞。

可识别病邪的性质:机体感受的病邪不同,会引起体内不同的病理变化,反映在面部的色泽当然也不同。面部色赤多为热邪,色白多为寒邪,色青紫多为气滞血瘀,面目色黄鲜明为湿热熏蒸。

可确定疾病的部位:

①  按照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诊察:

青为肝色,

赤为心色,

白为肺色,

黄为脾色,

黑为肾色。

常态时,五色隐现于皮肤光泽之间,含而不露。一旦脏腑有病,则病色可明显暴露于外,称为真脏之色外露。

②  按照颜面的脏腑分部位诊察:

颜面的脏腑分部有两种:

其一:根据《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来划分,整个面部与人体内在脏腑一一对应。

 



人体面部的部位及命名

部位

命名

脏腑在面部的分属

前额

庭(颜)

庭额候首面

眉间

阙上(眉心上)候咽喉;

阙中(印堂,眉心)候肺;

中医诊断学 望诊 中医诊断学之望色

阙下(下极,山根,鼻根)候心

明堂

明堂以上(鼻翼旁)候小肠;

明堂以下(人中)候膀胱,胞宫;

下极之下(直下,年寿,鼻柱)候肝;

肝部左右(鼻柱旁)候胆;

肝下(面王,准头,鼻尖)候脾;

方上(鼻翼,脾两旁)候胃;

颊侧

中央(颧骨下)候大肠;

夹大肠(颊部下方)候肾

耳门

 

注释:首面:指人体庭额部分。

      阙上:指天庭之下至眉间这个部位,可反应咽喉的病变。

      阙中:即“阙”,指鼻根部上两眉毛之间的部位,可诊察肺部的疾病。

      山根:眼睛中间的部位,因是鼻子的起点,以鼻象征山,山之根,所以名为山根。

      年寿:指印堂与山根之间的部位,即两眉之间至鼻根。

       证:  指对疾病所处的一定阶段的病机概括,或非疾病机体一定阶段的机体状态的概括。

       候:  指这种病机或状态的可被观察到的外在表现。

 

其二,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剌热》来划分:

左颊候肝,右颊候肺,额候心,鼻候脾,颏(下巴)候肾。

 

当脏腑有病时,可在面部对应的区域出现色泽的改变,通过观察有助于判断病变的具体脏腑定位。不过,疾病的变化十分复杂,对面部脏腑分部的望诊不能过于机械,要结合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灵活运用,将面部色诊,分部色诊,四诊资料综合起来分析判断。

预测疾病的轻重与转归:

要预测疾病的轻重和转归,“泽”比“色”更重要。色属阴主血,常反映血液的盈亏与运行状况;泽属阳主气,常反映脏腑精气和津液的盛衰。不论何色,凡无光泽,均属病重,预后较差。

3,常色与病色

常色即健康人面部的色泽。常色表现为有胃气和有神气两大特点。有胃气表现是隐约微黄,含蓄不露。有神气表现是光明润泽,容光焕发。

常色有主色和客色之分:

主色:清代太医吴谦编修的《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中说:“五脏之色,随五形之人而见,百岁不变,故为主色也”,按照五行理论,一般木形人肤色青,火形人肤色红,土形人肤色黄,金形人肤色白,水形人肤色黑。这是禀赋不同所致。

客色:是指受各种非疾病因素(如气候,昼夜,情绪,饮食等)影响,面部发生的色泽变化。

气候:如春季面色稍青,夏季稍赤,长夏稍黄,秋季稍白,冬季稍黑。

昼夜:白昼卫气浮于表,面色略显红润,黑夜卫气沉于里,面色微淡。

情绪:喜则面赤,怒则面青,忧则色沉,思则面黄,悲则泽减,恐则面白。

饮酒:酒后脉络扩张,则面红目赤,饱则面容润泽光亮,过饥则面色泽减而微枯。

病色:人体在疾病状态下面部出现的异常色泽。病色以晦暗枯槁或鲜明暴露为特点。

凡五色明亮润泽者,称为善色,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的表现,多预后良好。

凡五色晦暗枯槁者,称为恶色,表明脏腑精气衰败,不能上荣于面,多预后较差。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记载

五色

常色

善色(病轻)

恶色(病重)

生于肝,如以缟裹绀

青如翠羽者生

青如草兹者死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

赤如鸡冠者生

赤如衃血者死

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

黄如蟹腹者生

黄如枳实者死

生于肺,如以缟裹红

白如豕膏者生

白如枯骨者死

生于肾,如以缟裹紫

黑如乌羽者生

黑如炲者死

 

4,五色主病

病态面色分为青,赤,黄,白,黑五种常见异常色,分别提示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

①青色:主淤血,肝病,寒证,痛证,惊风。多因经脉瘀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面色淡青,多为虚寒证。

面色青黑,多为实寒证,剧痛,也可是肝病迁延日久。

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心胸憋闷疼痛者,多属心阳虚衰兼心血瘀阻的胸痹。

心阳暴脱证:心悸,胸痛反复发作,突发剧烈胸痛,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冷汗不止。

肺气雍塞:咳喘气促,呼吸不利。

小儿高热,若见眉间,鼻柱,唇周色青,多属惊风或惊风先兆。

②赤色:主热证,亦见于戴阳证(指重病后期出现面红颧赤的征象,系阴寒过盛,虚阳上越之假热证)。多因热盛而络脉扩张,面部气血充盈所致,亦见于虚阳浮越。

满面通红者,多属外感发热或脏腑火热炽盛的实热证。

两颧潮红者,多属阴虚阳亢的虚热证。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颧颊部嫩红如妆,游移不定者。为戴阳证,是真寒假热的危重证。

③   黄色:主脾虚,湿证。多因脾虚不运,气血不足,面部失荣或湿邪内蕴所致。

萎黄:面色淡黄而晦暗不泽,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黄胖:面色淡黄而兼虚浮者,多属脾气虚弱,湿邪内盛。

黄疸:面,目,尿俱黄者。

阳黄:如黄色鲜明如橘皮者,乃湿热熏蒸为患,多为肝胆湿热或脾胃湿热。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者,乃寒湿郁滞所致。

面色苍黄,多属肝郁脾虚。

④   白色:主气血不足,寒证,脱血。多由气虚血少,或阳虚,不能上荣于面所致。

面色淡白无华,伴舌,唇色淡者,多属气血不足。

面色淡白少华,多为气虚。

面色光白,多为阳虚。

面色苍白,多属阳气暴脱之亡阳证,或阴寒凝滞,血行不畅之实寒证或见于大失血之人。

⑤   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多因肾阳虚衰,水饮不化,阴寒内盛,血失温养或肾精亏虚,面部失荣所致。

面黑淡黯者,多属肾阳虚,因阳虚火衰,水寒不化,血失温煦所致。

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精亏虚,阴虚火旺,虚火灼阴,面部失养所致。

眼眶周围色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为瘀血久停所致。

5,望色十法

望色十法是清代医家汪宏根据《灵枢.五色》的色诊论述,搜集《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中的望诊资料,归纳整理出的色诊要领。望色十法载入了他的中医诊断学专著《望诊遵经》中。

十法:是指望色的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分别判断疾病的表,里,阴,阳,虚,实,新,久,轻,重。望色十法既是临证察色的要领,也是观察面色动态变化的法则。

浮沉:浮是病色浮显于皮肤之表,主表证;

      沉是病色沉隐于皮肤之内,主里证。

面色由浮转沉,是病由表入里;由沉转浮,是病自里出表。

清浊:清是面色清晰鲜明,主阳证;

      浊是面色浑浊晦暗,主阴证。

面色由清转浊,是病从阳转阴;由浊转清,是病由阴转阳。

微甚:微是面色浅淡,主虚证;

      甚是面色深浓,主实证。

面色由微转甚,是病因虚致实;由甚转微,是病由实转虚。

散抟:散是病色分散而稀疏,主新病,或病邪将解;

抟是病色结聚而深滞,主久病,或病邪渐聚。

      面色由抟转散,是病虽久而邪将解;由散转抟,是病虽近而邪渐聚。

泽夭:泽是面色润泽明亮,主精气未衰,病轻易治;

      夭是面色枯槁晦暗,主精气已衰,病重难医。

面色由泽转夭,是病趋重危;由夭转泽,是病情好转。

6,望色的注意事项

通过比较辩别病色:

①   将病人面色与周围人的常色相比较。

②   将病人面部的局部色泽变化,与其自身对应部位的面色进行比较。

③   若病人素体肤色较深,不易辩别,应结合其它诊法进行综合判断。

面部望诊须与其他部位望诊相结合。

(2013年6月7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8151/99781084373.html

更多阅读

中医诊断学笔记_悟新先生 马维琪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第一章绪论概念: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运用一定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再加以分析判断从而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的一种方法【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含义、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2、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视频 像中医诊断一样做创新思考

     关于中医阴阳调和的理论,大家也许经常听到,这个理论认为,身体的疾病往往是某一个脏器过分虚弱,或者过分强势所致。治疗的方法在于平衡,讲究的是辅助整个身体各个脏器和气息平衡,身体被视为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系统,疾病则是整

声明:《中医诊断学 望诊 中医诊断学之望色》为网友我曾经掏空了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