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章(1893—1938),字之钟,汉族,四川省新都泰兴场人,早年参加保路运动和讨伐袁世凯战争,曾以其禀性正直、骁勇善战而享誉军旅。王铭章在中国抗日战争徐州会战中,因誓死保卫滕县(今山东省滕州市)而牺牲殉国,为台儿庄大捷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是中国军方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
抗日战争初期的滕县保卫战,是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最光辉的序幕战,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悲壮的战役之一。王铭章将军奉命指挥了这场阻击战。在长达4昼夜的时间里,他以窳劣装备和少量兵力,英勇抗击拥有机械化装备和数倍于己的日本侵略军,阻滞了日军南下攻占徐州的军事计划,为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会战的胜利赢得了时间。王铭章将军在这场战役中身先士卒,与日寇浴血奋战,最后壮烈殉国,实践了他“城存则存、城亡则亡”的誓言。
保卫滕县
1937年底,日军占领浦口和济南后,开始由津浦路南北两个方向合攻徐州,企图打通津浦路,将南北两个战场连为一体,然后沿陇海路西进,利用中原平坦地势,发挥其机械化部队优势,直扑平汉路,消灭郑州、武汉间中国军队主力,一举攻占武汉。滕县、临沂是徐州的两个北大门。尤其是滕县,南距徐州仅一百多公里,扼守津沪铁路的咽喉,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更成为双方争夺的战略要点。
进犯滕县的日军是矶谷廉介的第10师团第33旅团(旅团长濑谷启),以及和第106师团、第108师团。敌方配有大炮70多门,战车四、五十辆,并有配合作战的飞机四、五十架,装甲火车两列,共约三四万人,统一由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指挥。而保卫滕县的中国参战部队为第22集团军,总司令初为邓锡侯,继为孙震,指挥两个军:第41军(辖第122师,师长王铭章;第124师,师长孙震兼)和第45军(辖第125师,师长陈鼎勋因病在郑州休养,由副师长王士俊代;第127师,师长陈离)。第22集团军所辖两个军均系“乙种军”编制,即每军两个师,每师两个步兵旅,每旅两个步兵团,缺少特种兵编制。整个集团军不过4万多人,武器窳劣,装备陈旧,主要武器为四川土造的七九步枪、大刀、手榴弹和为数很少的四川土造轻、重机枪和迫击炮,没有一种新式重兵器,更谈不上交通、通信、补给、卫生等各种装备器材了。此前,川军在晋东战场上已经同日军作战四十余天,损失惨重,伤亡过半,到滕县防守时全军团实际上只有八个团,总兵力不过两万人。
面对凶猛的来犯之敌,第22集团军总司令孙震任命王铭章为第41军代军长,统一指挥第122、124师。实际上在滕县县城内由王铭章统一指挥的只有这两个师的师部和第364旅旅部的兵力,加上滕县地方保安团队400多人,兵力也不足3000人。临危受命,王铭章将军将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他勉励守城将士说:“以川军薄弱的兵力和窳劣的武器,担当保卫徐州第一线的重任,力量之不足,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身为军人,卫国保民而牺牲,原为天职,只有决心牺牲一切,才能完成任务,虽不剩一兵一卒,亦无怨尤。不如此无以对国家,更不足以赎川军20年内战的罪行。”
1938年3月14日拂晓,滕县外围战斗打响。日军步兵骑兵1万多人、大炮20多门、坦克20多辆、飞机二三十架,向滕县守卫军第一线阵地展开全线攻击。在王铭章的指挥下,外围的将士奋勇杀敌,使日军不能前进一步。
15日,日军鉴于从滕县界河正面阵地进攻未能得手,改变了攻击方式。9时,日本第10步兵联队在界河南安楼、房岭地区集结。根据飞行部队的侦查要图分析,得知中国军队以滕县为中心,在其北设有数道坚固阵地。于是日军除以正面主力继续猛攻外,另外派3000余人从侧面迂回包抄滕县。到15日下午,日军越来越多。可是此时守卫滕县城关的部队只有第122、124、127师的3个师部和第364旅的旅部,每个师部和旅部只有1个特务(警卫)连、1个通信连和1个卫生队。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战斗部队了。此时的滕县城防危急悬于一线。面对迂回包抄的日寇,王铭章实在无法再抽出兵力,只好把在外围担任正面防御的部队撤回城内。下午5时30分,王铭章在电话上直接向第727团团长张宣武下达命令:“(一)师决心固守滕县城;(二)第727团除在洪町、高庙的一个营仍在原地执行原任务外,另以一个营留置北沙河第二线阵地暂归第127师指挥,该团长即率领其余部队立即由现地出发,跑步开回滕县布置城防。”接着,王铭章又命第727团将北沙河上的铁路大桥予以炸毁破坏,并将第122师师部驻扎在了滕县西关电灯厂内。截至15日深夜,滕县城关的战斗部队,共约2500人。此外,滕县县长周同所属的武装警察和保安团有五六百人,合计城中有武装力量3000人,但真正的战斗部队不足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