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签导弹条约了吗 中程导弹条约
Zhongcheng Daodan Tiaoyue
中程导弹条约
Treaty between the U.S.S. R.and the U.S.A. on the Elimination of Their Intermediate-range and Shorter-range Missles
1987年美、苏两国首脑签定的《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
1977年前,美国在西欧中导力量占优势。1977年起苏联在本国和东欧部署 SS-20导弹,以对付美国的潜射弹道导弹。根据联邦德国总理H.施密特的倡议,1979年12月理事会通过“双重决议”,敦促美国尽快同苏联举行中程核武器谈判;如不能达成协议,北约将从1983年起在西欧部署 572枚新式美制导弹。起初,苏联拒绝同美国谈判,后作出让步。1980年10~11月,美、苏在日内瓦举行中导问题的预备性会谈,未获得实质性成果。1981年 9月24日,美、苏达成举行中导问题正式谈判的协议。关于欧洲中导问题的谈判从同年11月30日起在日内瓦开始,先后进行过6轮谈判,共110次会议。苏联先后提出“冻结现状”、“分阶段裁减华约和北约中导”等方案。其基本立场是要阻止美国按“双重协议”在西欧部署新式导弹,保持苏联 SS-20导弹的优势;即使减少苏联在欧洲的中导力量,也只能减到同英、法两国核弹头总数相等的水平。美国先后提出“零点方案”、“临时协议”等方案。其基本立场为:只有苏联拆除在欧洲的全部 SS-20导弹,美国才放弃部署新式导弹的计划;即使答应略微缩减美国原定部署计划,或允许苏联在欧洲的中导略多于美国,而在全球范围两国的中导弹头数量也必须相等。双方立场相距甚远,谈判陷入僵局。1983年11月,美国开始在英国、意大利和联邦德国部署新式导弹,苏联藉此中断了关于中导、中欧裁军、美苏战略核武器等一系列谈判,一度紧张。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美、苏两国分别调整各自在裁军问题上的策略,根据1985年 1月 8日美、苏外长在日内瓦达成的协议,同年 3月美、苏举行了包括战略武器、中导和太空武器在内的一揽子裁军谈判。1986年10月,美国总统R.W.里根和苏联领导人M.C.戈尔巴乔夫在冰岛会晤,双方在中导问题上的立场有些接近。苏联表示愿意接受美国“零点方案”,不再坚持把英、法核武器计算在内。美、苏双方还同意消除欧洲全部中导。1987年2月戈尔巴乔夫同意中导与太空武器分开解决,7月他又表示接受“全球双零点”方案,使中导问题谈判出现了转机。11月中旬,美、苏两国外长在日内瓦拟定中导条约草案。12月8日,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华盛顿签订了中导条约。(见彩图[1989年10月,美、苏代表签署“最后一批中程导弹销毁完毕”文件]、[1987年 12月8 日美、苏两国首脑在签署《中程导弹条约》后相互祝贺][])
该条约共17条,规定双方在条约生效后的3年内,须全部销毁所拥有的中程导弹及其发射装置和辅助设施,在条约生效18个月内全部销毁中短程导弹及其发射装置和辅助设施。条约生效后任何一方不得再生产和试验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还规定,为监督条约的实施,缔约每一方都拥有就地核查的权利。根据条约,美、苏双方将销毁2611枚已部署和未部署的中程导弹,其中美国为 859枚,苏联为1752枚。
该条约是战后美、苏裁军谈判历史上达成的第一个真正减少核武器数量,并彻底取消一个核武器等级的条约。它是美、苏在内政和外交上各有所需和相互妥协的产物。条约的签订对于80年代末东西方关系的具有重大影响。但是,条约所规定销毁的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的数量,只占美、苏所拥有的全部核武器实力的3~4%,并未触动其根本。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只有全面裁军,彻底销毁核武器,世界和平与安全才有切实的保证。
[美、苏首脑互换中导条约批准书(1989年1月)]
王德仁
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中程导弹条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
更多阅读
中国泡沫要破灭了吗?破灭以后老百姓怎么办? 房地产泡沫破灭谁受益
潘玉明 编辑整理中国泡沫要破灭了吗?破灭怎么办?
春天来了吗 中国的春天来了吗?
自从达尔文提出丛林法则以来,这一理论为无数野心勃勃的政治家提供了把自身需求构建在其他国家痛苦上的藉口。在地球上的每一个区域,都有一个处于“食物网”顶端的“猎食者”。比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其崩溃后建立的国际石油要用美
我被绑架了 中国经济被绑架了吗?
文 曹悦平 中国经济被绑架了吗?这个话题从前只在专业圈子里聊聊,普通人没啥兴趣;但随着世界金融风暴、中国股市大跌,直到扩大内需出台、医保改革、养老改革,所有关心自己钱袋子的人,都慢慢对这个看似专业的题目感兴趣起来。 经
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 中国家具失去竞争力了吗?
10日是亚洲最大家具展———第14届中国国际家具展开幕首日,虽然前来参观洽谈的中外买家不算少,但一些供应商(即参展商)仍抱怨境外买家人数少于往届,而且大多只是打探行情,真正有采购意愿的并不多。主办方之一的中国家具协会一位工作人
苏州制造业危机 中国制造”真的危机了吗?
——专访理特管理顾问公司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Thomas Schiller 文/本刊记者 李 源 “危机的产生,更多时候带来的不是威胁,而是进步。因为危机能导致改变,改变又能带来更强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最近成为新闻界,尤其是西方媒体诟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