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围城在线阅读 中国文化的象征——钱钟书 ——读《论 快 乐》

          中国文化的象征——钱钟书
                                   ——读《论 快 乐》
   有位外国记者曾说,他来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万里长城,二是看钱钟书。显然,这位外国朋友把钱钟书看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从这件事也可看出钱钟书在我国文化不可替代的地位。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天天充满阳光,天天充满快乐,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人人都希望自己能追求获得到快乐,但是如何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快乐,生活更有格调呢?我们一起从钱钟书《论快乐》中找找答案吧!
   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因他周岁“抓周”时抓得一本书,故取名为“钟书”。江苏无锡人。生于无锡城书香门第“钱绳武堂”,古文家钱基博的长子,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19岁考清华,因中英文特优,被破格录取。1935年和作家、翻译家杨绛结婚。后同赴英留学。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旋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41年曾羁居于沦陷的上海,创作颇丰。49年,清华任教。53年调中国文学研究所。69年与杨绛同下到河南“五七干校”。72年回京。1998年12月19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钱钟书学贯中西,渊博而睿智,在诸多领域成就卓著。有《宋诗选注》、《旧文四篇》;学术论著《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这些著述已被人们当作“钱学”来学习和研究。《写在人生边上》是钱钟书的第一本散文集,1941年出版。他于抗战期间所写的散文虽未直接反映重大题材,但凡写人论世,总有其鲜明的褒贬,于自然天成的诙谐中表现出他对庸俗、堕落、虚伪的鄙视与尖刻嘲讽。《写在人生边上》总共只有10篇散文,不到3万字来谈人生的大问题,但却字字珠玑。大放智慧的异彩,自然地把读者引入一个广阔无垠的人生天地,给予我们的是丰富多彩的深刻启迪。他或旁征博引,或侃侃而谈,文风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俯拾皆是。而这一切他都以一种幽默的情趣,为之披上一件微笑的外衣,轻者令人绽然,重者令人喷饭,笑过之后又让人们沉思良久,咀嚼回味再三,每有会意,无不拍手击节。还有短篇小说《人·鬼·兽》、长篇小说《围城》等。钱钟书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著作等身,培养和影响了几代学人,深为世人所景仰。
   《论快乐》是《写在人生边上》中的一篇。
  钱钟书的文章,须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阅读,仔仔细细地把玩,方能领悟到其中的妙处。本文是一篇哲理意味浓厚、政论性亦很强的随笔。思路奔放开阔,文意层层见深。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复阐说了对快乐的种种理解。作为一篇“学者散文”,它揭示了:快乐是短暂的,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对快乐的追求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
  《论快乐》的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从多种民族语言、心理和文化的角度分析快与乐的关系,指出快乐是短暂的。重点谈中西方对于快乐的理解,阐述了快乐是人类努力追求的一个人生目标和生活目的。在对“快乐”一词的诠释上,中西方有相似的地方,即快乐都意味着人生幸福的短暂和瞬息即逝,尽管人生苦短,永远快乐是渺茫的,“荒谬得不能成立的”,人生苦多于乐,但人类从未放弃对快乐的追求,甚至为了快乐愿意承受生活的痛苦。因而快乐成为人们孜孜追求的人生目标。“我们说永远快乐,正好像说四方的圆形,静止的动作同样地自相矛盾。”因为“快乐”是短暂的,所以“永远”与“快乐”是矛盾的,就好像“四方”和“圆形”、“静止”和“动作”是矛盾的一样。
  第二部分(3-4自然段):谈快乐在人生中的地位;它是人生永远的诱惑和希望。但“永远快乐”是不存在的。大量比喻句的运用,借此表明更深奥的道理。如“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比喻“快乐是忍受痛苦的希望”,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又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 用来比喻“心情不快乐时难以体会美好的东西”,作者借此表明的观点是快乐属于精神。通过对快乐这一本质的论述,揭示了古今中外那些身处逆境或饱受疾病之苦的人仍能以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现实的奥秘所在。“我们希望它来,希望它留,希望它再来——这三句话概括了整个人类努力的历史。“它”是指什么?”“它”指“快乐”,人类努力奋斗的历史就是人类渴望和不断追求快乐的历史。“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我们现在受苦,是为了换取将来的快乐。“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精神状态不好,再好的物质刺激也不能使人快乐。“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效果是相等的。”是指正邪两种人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得到的快乐是相同的。
   第三部分(5-6自然段):指出由于快乐由精神所决定,所以人生仍能乐观。快乐时快乐是短暂的,但快乐有精神来决定,对快乐的追求正是人生的精神力量之所在。精神的炼金术能使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在结尾部分,作者指出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本身意味着“灵魂可以自主——同时也许是自欺”。有关快乐的观点本身又包含着二律背反的矛盾,“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
  “肉体减少了专制。这句话中的“专制”有什么含义?”“专制”肉体上的物质刺激决定人的快乐,全句意思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不能决定人是否快乐。“能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当然是大哲学家,但是谁知道他不也是个大傻子?”“一贯抱这种态度的人”是指把忍受变为享受的人,能苦中作乐的人。“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这句话让我们能看出“矛盾”的人是富有智慧的人,庸常之人看不出,所以无代价可言。既然持乐观人生态度的人有能耐把忍受转化成享受,那么人生也就只有经常提供痛苦,让你去“转化”吧。这是一句调侃的话。
   本文从三个角度、不同层面反复阐发了“快乐”所关联的人生哲理,得出“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创见,指出这是人类文化又进一步的表现,并于诙谐中表现出他对庸俗、愚昧、自欺的嘲讽,耐人深思。也是全文的主旨。
    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这种古今中外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证明了精神可以战胜物质。这样,由词语的解释到论断的生发再到观点的延伸,文意不断地向更深层推进。正如元代陈绎曾《文微》所说:“辨宜曲折明白。”即要反复论证,起伏波澜,其中之道理方能明白清晰。文章虽没有对“快乐”做出一个最终的结论,但作者认为“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就足够了。因为对于快乐,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有着不同文化修养和不同人生经历的人,各自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又何必强求一致呢?!钱钟书先生在《写在人生边上序》中说:“人生据说是一部大书”,“我们一大半作者只能算是书评家,具有书评家的本领,无须看得几页书,议论早已发了一大堆”。有一种作者却懒得去写正经的“批评”,“他们有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随手在书边的空白上注几个字”,“这种零星随感并非他们对于整部书的结论”,“就是写过的边上也还留下好多空白”。的确如此,谁也不能包揽一切,更何况对世界诸种复杂问题的看法呢?这是一种睿智,一种大气度。
  下面谈谈“学者散文”的特点:
   1、征引繁复,见解精湛。
   本文突出体现了学者散文的特点。“快乐”问题是涉及有关人生观、人生哲学方面的问题。作为一位雪中性的作家,他在提出“快乐由精神来决定”的论点时,为论证这一论点,他征引繁复,大量引用古今中外典籍中的例证来说明自己深湛的见解。如他先引用穆勒对快乐的见解,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作比较,来说明快乐的本质,他驳斥了穆勒把快乐分成肉体和精神这一观点的荒谬性,提出“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

钱钟书围城在线阅读 中国文化的象征——钱钟书  ——读《论 快 乐》

    后又以所罗门的《先知书》,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梅的诗作《海风》、德国诗人诺凡利斯的《碎金集》、中国诗人苏东坡的诗以及王凡麓《今世说》为例来论证“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这些引证不仅繁复,而且富有知识容量,显示了作者渊博的知识背景。
  2、纵横开阖,思维变幻,极具创造性。
  这从第一段文字中就完全可以看得出。文章开篇只说从旧铺里买回来一本维尼的《诗人日记》,由此说起与“喜乐”、“快活”、“快乐”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题旨所规定的范畴。给人的感觉是在“聊天”,在“闲谈”,并不像有些论说性文章那般正襟危坐,煞有介事,摆出一副了不得又怪吓人的面孔。如他在《写在人生边上·序》中所说:“反正是消遣,不像书评家负有指导读者、教训作者的重大使命。”然而,只要你读下去,就会发现每一句都在题内,似东扯西拉,却饶有兴味,一下子把你诱进门来,不忍不读。联想丰赡,文章由维尼的《诗人日记》先说法语里“喜乐”的拼写,再联想到汉语里的“快活或快乐的“快”字中所包含的“一切乐事的飘瞥难留”,“欢娱嫌夜短”;又再想到与之反义的德语里的“沉闷”的直译为“长时间”,并举出《西游记》、《酉阳杂俎》、《广异记》等与快乐相关的种种说词。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间鬼蜮,纵横捭阖,连类所及,令人目不暇接。真是字字语语皆学问。文章不仅广举事以类义,而且思维变幻,思辨力强,且极富于创造性。行文由“喜乐”联想到“沉闷”,由快活之“短”,联想到沉闷之“长”;由“天上比人间舒服欢乐”,类推到“地狱里比人间更痛苦”;由“嫌人生短促”、“最快活”,又反过来说到“短命夭折”,并推说“做神仙也并不值得”;卖老祝寿“在地上最为相宜”,“而刑罚呢,应该在天上去受”。看来,作者的视野是极为开阔的,我们同时也领会到世界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意蕴确有其相通之处。文章由此及彼,由正而反,由反而正,左右逢源,变幻不定。
  3、语言独特,比喻贴切,联想丰富,话语幽默,带有讽刺。
  阅读本文我们不能不为钱老充满智慧的语言拍案叫绝。如文中用“飘瞥难留”形象地诠释一个“快”字;用“日脚像跛了似的”比喻了一个“慢”字。前者不仅释了词义,而且把人生对快的感受也具象地表达了出来;后者所打的比方,说“日头有脚步且跛,怎么能快得起来”?喻得机智、恰帖,喻得有趣味。再如说“你要永久,你该向痛苦里去找”。为证明这一点作者用了几个极普通、极典型,又高度浓缩的事例:“一个失眠的晚上”,“有约不来的下午”,“一课沉闷的听讲”。这是多么简练!再如“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钓钩上的鱼饵”,“满足得像猪”,“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比喻,以联想为桥梁,透着灵性,寓意深刻,浅显易懂,趣味横生,俏皮而耐人寻味。
  读钱钟书的文章是一种享受,也确实感到:若钱老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是写不出这样好的文章的。
  4、学者散文有别于议论文。
  《论快乐》文中处处闪耀着思想的光辉,但这些思想的呈现方式又不是赤裸裸的,它们与一般的议论文是有区别的。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一种文体,完整的议论文要具有论点、论据、论据三个要素,在论证时,常采用例证、引证、喻证、比较、归谬、演绎等方法,这与议论性散文的区别是明显的。
  议论性散文有议论的因素,它要表达一种观点,或表达对某一事物、现象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它不需要严密的逻辑去论证它,整篇文章不是一个完整的严密的论证过程,它比较“散”,它虽然有议论,但更多的可能是记叙、抒情、描写,它视野开阔,旁逸斜出,随意挥洒,它不但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感人,以事悦人,给人以美的享受。有时,作者的议论的对象很明确,并且给出了自己的结论;有时,作者的议论也许只有一个范围,实际上是在议论人生;有时,作者的议论也许只有一个方向、过程与轨迹,让你看到的是沿途思想的风景,让你自己去体味、感悟。
  5、钱钟书幽默的语言风格
   什么是幽默?幽默是快乐的笑的艺术。让人发笑是幽默语言的外在特征。让人们在笑声中获得美的感受;在笑过后懂得一定的生活哲理,留下隽永的回味是幽默目的。欢笑之中包藏着深沉,妙语之中蕴涵着睿智,这就是幽默。
   如:《论快乐》:“穆勒曾把‘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比较。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末猪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看见的。”
  《说笑》:“一个真有幽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释文盲》:“看文学书而不懂鉴赏,恰等于帝皇时代,看守后宫,成日价在女人堆里厮混的偏偏是个太监,虽有机会,却无能力!无错不成话,非冤家不聚头,不如此怎会有人生的笑剧?”
   有人说,鲁迅的幽默——尖锐、泼辣,是匕首,是投枪;而钱钟书的幽默——诙谐、戏谑,是带刺的玫瑰,是越咀嚼越有味道的橄榄,有道理。
   钱钟书幽默智慧的散文语言,生动幽默、练达警策、言简意丰,表现出他追求高雅格调的人生观。
   作为一代鸿儒,钱钟书向来淡薄名利。1991年,全国十八家省级以上电视台联合拍摄《中国当代名人录》,钱钟书名列其中,友人告诉他将以钱酬谢,他淡淡一笑:“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东西吗?”像这样幽默语言,在《围城》中更是比比皆是。《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出国留洋并没有“深造”,买得一张“克莱登大学”假文凭炫耀于乡里人前。钱钟书写道:“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惟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因为一切其他科目像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正好像中国官吏、商人在本国剥削来的钱要换外汇,才能保持国币的原来价值。”——须知,这是钱钟书于1947年写的文字,五十八年后的今天读来,其幽默仍不失新鲜,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讽刺意义。又如方鸿渐从国外回到老家,应邀到县学堂演讲,不知所云,洋相百出,“只有大胆老脸胡扯一阵”:“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另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洋文明。”钱钟书借方鸿渐之口,慨叹中国人没有学到西洋的高科技而却学会了吸鸦片,学会了嫖娼而患梅毒,岂不哀哉!听众的表情如何?钱钟书继续写下去:“听众大多数笑,少数张了嘴惊骇;有几个教师皱着眉头,那记录的女生涨红脸停下笔不写,仿佛听了最后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表演失贞操。”
  通过品位钱老的语言不仅提高了我们的人生的格调,还培养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情趣,增强既有品位又幽默可爱的自我锤炼。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8751/417014016714.html

更多阅读

评钱钟书《围城》之方鸿渐形象 围城方鸿渐主要经历

评钱钟书《围城》之方鸿渐形象内容摘要:方鸿渐是《围城》中的主人公,他无用以至无能,怯懦、迷惘,面对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缺乏理性和对抗精神,他的行动无力,甚至龟缩在虚无的精神内壳里不行动,致使他的人生“围城”成为“围城”人生。他的

钱钟书《围城》经典语录 围城 及其经典语录

钱钟书1.眼睛两条斜缝,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远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2.他(方鸿渐)早订过婚,却没有恋爱训练3.(方鸿渐)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4.这一张文凭,仿佛有

钱钟书《猫 》 钱钟书猫在线阅读

猫“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颐谷这样譬释着,想把心上一团蓬勃的愤怒象梳理乱发似的平顺下去。诚然,主妇的面,到现在还没瞧见,反正那混帐猫儿也不知躲到哪里去了,也无从打他。只算自己晦气,整整两个半天的工夫全白费了。李先

钱钟书的经典幽默 英式幽默的经典例子

被学界称为“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文化昆仑”的钱钟书,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拉丁文、西班牙文,而且对中西方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至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能够像魔术师一般,把种种本不亲和甚至相

悲哀的世界——钱钟书《围城》读后感 电影围城钱钟书完整版

每个人都想获得自己人生的自主权,想掐住命运的咽喉,去击败自己的宿命,但是大文学家钱钟书笔下的方鸿渐在自己的人生里,却仿佛走入了一座又一座围城之中,在城中渐渐扭曲了自己,变成了一个悲哀的存在。从“克莱登大学”到苏文纨、唐晓芙,再到

声明:《钱钟书围城在线阅读 中国文化的象征——钱钟书 ——读《论 快 乐》》为网友清风暖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