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具的装饰花纹与其他各类工艺品一样,都是按着中国传统祥瑞观念延续下来的。它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模式。在家具的装饰题材和使用习俗中,融合着各种思想观念。家具上的装饰花纹,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特点。中国古典家具的装饰纹样,有图案化的,也有趋于写实的,它们的图案来源于生活,某些纹饰主题还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明清家具对美有这截然不同的追求。明式家具不重雕饰,主要突出家具自身的造型美和线条美,它特有的美学个性和艺术范式也鲜明的体现在纹饰图案上。与清式家具相比,明式家具的纹饰里植物、风景、动物题材较为常见,寓意比较雅逸。更增强了明式家具的高雅气质。而清式家具以雕绘满眼绚烂华丽见长,其纹饰图案的题材在明代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至清雍正以后,仿西洋纹样的风气大盛。所以,利用家具上的纹饰确定家具的时代,也是鉴定家具的一个手段。
龙纹
龙纹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从原始社会至今始终沿用不衰,但各个时期的特点。最早的龙并没有腿和角。明代龙纹的特点是无论龙为何种姿态,其龙发大多从龙角一侧向上高耸,呈怒发冲冠状。明中期前多为一绺,到明晚期多为三绺,入清后的康熙时期则呈披头散发的样子。至乾隆时期,龙的头顶显出七个圆包,正中稍大,周围略小。龙的眉毛在明万历以前大多眉尖朝上,万历以后大多朝下。龙的爪子在清康熙以前多为风车状,到了乾隆时期龙的爪子开始并合。乾隆以前的龙纹大多姿态优美、苍劲有力,至清后期,龙身臃肿呆板,毫无生机。如果龙爪看上去形似鸡爪的话,其时代则是民国时期,现存民间的绝大多数龙纹家具,基本都是民国以后的。
龙纹从最初产生,不断变化,到汉代基本定型:巨首、大口、大眼、利齿、蛇身、有爪。清代龙纹的主要特征是:龙头饱满宽阔,且多处有隆起,形象拙重苍老。头上双角,毛发浓密,向脑后纷披,巨颚,颚下鬚作髭状,鼻部多为如意头形,或如狮鼻,蛇身,鳞纹,四只巨爪(乾隆朝宫中龙为五爪),爪尖利张扬。这是最常见的一种龙的形象。
这种龙的形象作为家具上的纹饰主要有以下几种变化:
1.正龙:龙头为正面,龙身盘绕成一团。
2.升龙和降龙:龙头侧脸向上,龙身及尾在下称升龙,反之称降龙。
3.行龙:龙头前装火珠,身尾随后,四爪作行走状,亦称赶珠龙。
4.戏水龙:龙身盘曲不规则,并伴有海水。
5.穿云龙:龙身伴有云纹。
6.“苍龙教子”图:龙身盘曲缠绕,有一老龙在上,一或二小龙在下,寓意“教子*”。
7.戏珠龙:中间一火龙,二龙相对嬉戏,有云纹为饰,亦称“二龙戏珠”。
此外还有一些由原始的龙演绎的神兽形象的纹饰,亦属于龙纹一类:
1.夔龙(kuílóng)
传说黄帝时诸侯于东海流山得奇兽,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是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声如雷,名曰“夔”。黄帝杀之,取皮为鼓,声闻五百里。古代青铜器上多用这一纹饰,后世主要仿自铜器、玉器花纹。但根据家具构件形态,略有创新,其特点是硬角折弯,苍劲有力,俗称“拐子龙”。
2.螭
是传说中没有角的龙,说《说文通训定声》认为:“螭是龙子。”螭纹起源于春秋,盛行于战国、西汉,贯穿于以后其他各时代。螭纹头部有两个似肉瘤状的呈元宝形,是战国螭纹的主要特点;汉代的螭眼呈圆角度的方形,且下沉,呈下坠之势。西汉中晚期出现了双螭或字母螭。汉代螭纹头部、鼻下有一条横线,战国是没有的,至魏、晋、南北朝均有,六朝就没有了。一直到宋代又出现此横线。但鼻下这一横线自汉至宋越来越粗,且深,已走样;额上有一些道,也是如此,汉至南北朝均有。宋代螭纹头部结构发生变化,嘴部较方、细长,眼较大,细身,肥臀,宋以后,螭纹装饰被大量使用,但螭的形象已无汉代螭纹特点,更似爬虫。
3.虬龙qiú lóng
亦作虯,或为无角的龙,或为有角的小龙。
1.古代传说中的有角的小龙。屈原《天问》:“虬龙负熊”。宋《瑞应图》:“龙马神马,河水之精也,高八尺五寸,长颈骼,上有翼,修垂毛,鸣声九音。有明王则见。”虬龙则是传说中的瑞兽,“神马”,“马八尺以上为龙”,“两角者虬”。
2.比喻盘曲的篆字。 傅尃 《周鼎》诗:“腹中奇字隐约见,刻画屈曲蟠虬龙。”
3.比喻盘屈的树枝。宋·苏轼《后赤壁赋》:“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清·姚鼐《紫藤花下醉歌》:“虬龙两干拏空立,璎珞万条垂地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