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首先要研究高考的命题趋势,然后就要付诸行动,制定针对性的备考计划。现列出高考备考的“七种武器”。
一、抓根——重视对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的研究
考试说明与考试大纲是对考什么、考多难、怎么考这些问题的具体解说。所以我们要明确《考试说明》中对知识的要求,要明确考试说明中对能力的要求,要明确考试说明中对数学思想的要求。细心研究考试说明,哪些内容是需要我们了解的,哪些内容是需要我们理解和掌握的,哪些内容是需要我们综合运用的,必须了如指掌,这样既明了知识系统的全貌,又知晓了知识体系的主干及重点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高考数学学科的要求准确把握,只有这样才能针对教材和考试说明逐条落实考试内容。
(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编辑部 供稿)
二、固本——注重课本,狠抓例题和习题
纵观今年甚至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我们不难发现,这些题目不是天外来客,相当数量的考题是以教材中一些重要例题、习题为基础直接引用或稍作变形而得到的,即使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组合、加工和发展,充分体现了教材的基础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1)在复习每一课题时,联系课本中相应的部分,不仅弄懂课本中提供的知识和方法,还要弄清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和例题的求解过程;
(2)在解高考训练题时,要揭示此类题目所涉及的课本知识,回归课本例题和习题;
(3)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从课本中探求解题经验和规律;
(4)关于解答题的表达方式,应以课本为标准,避免出现关键步骤的省略、符号的滥用、语言的随意性和图解法的泛化等情况。
(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编辑部 供稿)
三、筑基——夯实基础知识,落实基本技能
高考命题重在考查“双基”,着重依据新教材的知识分布设置命题,在课本中能找到许多试题的影子,相当数量的考题就是教材中基础知识的组合、加工和深化。教材是基础,是高考命题的源泉。只有回到对教材的深层理解上,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上,才能提高数学能力,掌握数学思想。回归课本要全面、细致。
具体到复习中,先预习阅读课本中有关内容,边看边记,理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的方法的形成过程,着重强化难点、疑点的再学习和新认识,认清课本从前到后的知识结构,将整个知识体系框架化、网络化,能提炼出重要的例题、习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和基本方法,要能说出其出处,解题后要注意该题所覆盖的知识点及其与课本知识的交叉变化,要经常将使用最多的知识和规律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学习体验,有意识地思考、研究这些知识点在课本中所处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熟练重点知识所在章节,并了解各章节在课本中的地位和作用。
千万不要以为“高考以能力立意”,就是要去钻难题、偏题、怪题。要明确:能力是指思维能力,即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分析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探究性实验动手能力,理解运用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创新能力,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应变理解能力。其重点仍然是概念观点和规律的形成过程,而这些往往蕴藏在最简单、最基础的题目之中。一味地钻研综合题、难题,知识的熟练程度达不到,最后会制约思维的发展和解题能力的提高。
(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编辑部 供稿)
四、通法——掌握通性通法,提高数学素养
在复习中要从头激活已学过的各个知识点,以清晰的线索重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对含糊不清的地方多一些思考和研究性练习,对产生的错误要究根问底,要反思感悟,回到正确的认知方向上来。从近几年的高考题可以看出,高考把基础知识放在了第一位,高考不是比谁做得快,而是比谁做得好。在复习解题时,应从基本方法上去探索,而不是死用公式,死记结论,或者用独门特技解完了事。
具体到复习中,就要详细研读课本上的公式、定理、基本方法,熟练其步骤。对于每一种方法,要深入思考它的适用范围,思考它的推广发展,尽可能多地找出它在不同模块问题的应用题型,即举一反三。如分式函数的最值,在函数、数列、圆锥曲线、不等式等模块中就以不同的面目出现,或是恒成立,或是范围、最值等,但实质上没有大的改变,解法过程基本相似,但许多考生往往因为一叶障目而顾此失彼,这就是没有掌握通性通法。
要充分认识课本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了解各部分内容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地位和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复习、梳理重点内容,突破自己的薄弱环节,力求从宏观上把握高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建立自己的解题方法体系和思维体系。
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数学思想方法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用于具体问题模型中的方法,如配方法、换元法、消元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错位相减法、迭代法、割补法、特值法等;第二类则是用于指导解题的逻辑思维方法,如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类比法、探索法、归纳法、解析法等;第三类则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于数学解题甚至于对于其他问题的解决都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规律性方法,称为数学思想,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转化思想等。复习中要关注它们的应用,细心体会,能把抽象的方法和思想通过具体问题模型储存在自己的认知结构里。
(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编辑部 供稿)
五、纠错——重视错误,在纠错中成长
在复习阶段的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很多同学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错误,这正是学习的难关、提高的关键处,而许多同学不能及时纠正错误、弥补漏洞,有的同学漠视自己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小错误,将它们简单地归结为粗心大意,这是对自己很不负责任的错误做法,时间长了,就会陷入困境,使原本还不错的成绩下滑,造成各种不良影响。认真纠错是复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比多做几个题的价值更大。多数错误都有其必然性,小错误隐藏着大漏洞,认真纠错,就能达到稳步提高。
具体到复习中,纠错最好的方法是:建立活页型错题集,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一本好的错题集就是自己知识漏洞的“题典”,平时要注意及时整理与总结,在数学复习时错题集就是你最重要的复习资料,最初复习时一定要多回头看,以后也要不时翻,当然间隔时间可以稍微加长一点,这样能够起到很好的复习效果。当然每位同学的错题集不尽相同,若同学们平时注意相互之间的交流,那么就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常见的整理活页错题的方法包括这几个方面。
(1)分类整理。将做错的题分类整理,分清错误的原因:概念模糊类、粗心大意类、顾此失彼类、图形类、技巧类、新概念类、数学思想类等,并将各题注明属于某一章某一节。这样分类的优点在于既能按错因查找,又能按各章节易错知识点查找,给今后的复习带来方便,也简化了“错题集”,整理时同一类型的问题可只记录典型的问题,不一定每道做错的题都记。
(2)记录方法。 老师评讲试卷时,要注意老师对题目的分析讲解,掌握解题的切入口、思路突破方法、解题的技巧、规范步骤及小结等,并在题的一边注释,写出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分析自己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及根源。开始时可能觉得较困难或写不出,不必强行要求自己,初始阶段可先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小结即可,总结得多了,自然会有心得体会,渐渐认清思维的种种障碍(即错误原因)。
(3)必要的补充。前面的工作仅是一个开始,最重要的工作还在后面。对“错题集”中的题目,不一定说订正得非常完美了,就证明你已经弥补了在这一知识上的漏洞。对于每一个题目,还必须要查找资料或课本,找出与之相同或相关的题型,并作出解答。如果没有困难,说明这一知识点,你可能已经掌握了;如果还是不能解决,则对于这一问题的处理还要再深入一点。因为在下一次测试中,在这一问题上,你可能还要犯同样的错误。
(4)题目改编。这一工作的难度较大,解题经验丰富的同学可能做起来比较顺利。这是弥补知识漏洞的最佳的方法。初始阶段,同学们只需对题目条件做一点改动。
(5)活页装订。按自己的风格,将“错题集”编好页码,由于每页不固定,故每次查阅时还可及时更换或补充。
这些方面不必求全,因人而异,具体到每一个同学,只要掌握一两个即可。在整理“错题集”时,一定要有恒心和毅力,不能为完成差事而搞花架子,不要在乎时间的多少,完成为止。这样做的重要性在于:通过整理“错题集”,你将学会如何学数学,如何研究数学,争取相同的错误不犯第二次,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编辑部 供稿)
六、规范——注重细节,狠抓规范
不少考生甚至是水平较高的考生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所想写的数学意义,或者是对一些严格要求的格式随心所欲,这都是平时疏于严格训练的结果。考生必须知道,复习时不要仅仅满足于懂得,而且要善于准确、规范地表达。俗话说:“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所以考生务必将解题过程写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编辑部 供稿)
七、反思——多加思考,多做总结
要做好解题后的反思,理清解题思路,寻求最佳解答方法,以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注意练习后的反思,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和总结。解完题之后回过头来对解题结果与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总结、评价,是对自己解题活动过程的再认识。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使自己在解题活动中获得具有较大迁移价值的新的知识与经验,这必将有助于解题策略的形成与掌握,也有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在求得答案之后,可从以下几点思考:
(1)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所运用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是什么?
(2)对实现解题的方法进行分析,有没有其他解法?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会行之有效?
(3)本题出现错误的原因何在?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4) 总结出解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