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让世界重新认识了青蒿素在恶性疟疾的显着疗效。
但目前,我国工业提取所用的大宗青蒿原料中青蒿素低,仅为0.8%左右,我国的青蒿素原料药竞争力不足,而由伯克利加州大学的Keasling领衔,美国和加拿大两国科学家合作研发的酵母发酵生产青蒿素的技术已在意大利投入量产,该酵母工程菌中青蒿素前体青蒿酸的发酵产量从1.6克/升提高到25克/升,进一步压低了青蒿素价格的预期。
我国是青蒿素的原研国和生产国,但却被酵母发酵生产青蒿素的技术赶超,由此可见,先进的技术及时产业化,能够极大地提升一个行业的竞争力。
7月17日,央视新闻:“上海:大胆改革 改出发展新动能”中介绍的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唐克轩团队的的高含量青蒿素培育技术,或许可为我们提供一个“科研成果及时转化”的新视角。
高含量青蒿素培育技术突破
十几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唐克轩课题组专注于青蒿素产业上下游关键环节的研发,在高含量青蒿育种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国家科技部“863”生物反应器重点项目和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唐克轩课题组获得了含量达1%-1.5%的杂交种(第1代青蒿产品)和含量达1.5%-2%的代谢工程青蒿(第2代青蒿产品),同时,建立了基于打破和阻断等技术为核心的植物代谢工程技术平台,获得了青蒿素含量大幅提高的青蒿。
这一成果也率先获得了高含量青蒿素青蒿的“中间试验”证书和“环境释放”证书,完成了“环境释放”等安全性评价和青蒿产品的生物学功能评价。
经过试种第1代青蒿产品实验发现,青蒿产量和含量不低于青蒿主产区,青蒿素含量也达到1%,开展的机械化收割尝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据文汇报报道,该研究团队近来又推出了第3代青蒿产品,不仅含量高还能抗除草剂,团队还开拓了青蒿素类药物降血脂的新用途,为拓宽青蒿素的应用领域打下了基础。
目前,研究团队已在该领域拥有了多项专利技术,其中包括青蒿素的新用途(抗肿瘤、治疗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的数项发明专利。
新一代专利技术的推出,将使青蒿素的生产成本降低到1000元/公斤以下,竞争优势明显。可稳定、低价的保证全球对青蒿素的需求。
可见,在提高青蒿素产量及利用效率方面,我国的科研实力并不亚于国际先进水平。
科研成果转化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