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經典睿智嘉言
1、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
2、淸靜之治者,和順以寂寞,質眞而素樸,閑靜而不躁,在內而合乎道,出外而同乎義;其言略而循理,其行悅而順情,其心和而不僞,其事素而不飾。
3、人有順逆之氣生於心,心治則氣順,心亂則氣逆,心之治亂在於道德,得道則心治,失道則心亂。
4、君子之道,靜以修身,儉以養生。靜即下不擾,下不擾即民不怨;下擾即政亂,民怨即德薄。”
5、貴必以賤爲本,高必以下爲基。
6、鼓不藏聲,故能有聲,鏡不沒形,故能有形,金石有聲,不動不鳴,管簫有音,不吹無聲。
7、天行不已,終而復始,故能長久,輪復其所轉,故能致遠,天行一不差,故無過矣。
8、愼終如始,無敗事也。
9、衡之於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爲平;繩之於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爲正;人主之於法,無私好憎,故可以爲令,德無所立,怨無所藏,是任道而合人心者也。
10、非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並覆,非正平無以制斷。以天下之目視,以天下之耳聽,以天下之心慮,以天下之力爭,故號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聞。
11、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12、夫太剛則折,太柔則卷,道正在於剛柔之間。
13、天地之氣,莫大於和。
14、中之得也,五藏寧,思慮平,筋骨勁強,耳目聰明。大道坦坦,去身不遠,求之遠者,往而復返。
15、夫道者,陶冶萬物,終始無形,寂然不動,大通混冥,深閎廣大不可爲外,折毫剖芒不可爲內,無環堵之宇,而生有無之間也。
16、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害也;物至而應,智之動也;智與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智怵於外,不能反己,而天理滅矣。
19、是以聖人執道,虛靜微妙以成其德,故有道即有德,有德即有功,有功即有名,有名即復於道,功名長久,終身無咎,王公有功名,孤寡無功名,故曰聖人自謂孤寡,歸其根本。
20、夫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生之累也。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薄氣發喑,驚怖爲狂,憂悲焦心,疾乃成積,人能除此五者,即合於神明。
21、夫得道者,志弱而事強,心虛而應當。
22、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
23、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鏡也。
24、靜而聖,動而王,無爲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25、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仁義已明而分守次之,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
26、天有明不憂民之晦也,地有財不憂民之貧也,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動,行者以爲期,直己而足物,不爲人賜,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安而能久。
27、故譽見即毁隨之,善見即惡從之,利爲害始,福爲禍先,不求利即無害,不求福即無禍,身以全爲常,富貴其寄也。
28、善怒者必多怨,善與者必善奪,唯隨天地之自然而能勝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