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人都开始学着养生,艾灸是中国中医特色的保健方式之一,这几年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自古以来,中医对艾草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都给予充分肯定。下面就为各位介绍下关于艾灸的作用的相关内容。
小小一颗草竟能防治百病
艾灸作为中医特色的保健方式之一,近年来备受追捧。自古以来,中医对艾草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都给予充分肯定。艾灸到底有哪些神奇之处,该如何用好这个保健方法?《生命时报》特邀专家为您详细解答。
驱寒补阳调气血
是艾草,灸就是用火烤的意思。艾灸疗法是指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绒、艾炷、艾条等,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烧灼、温熨、熏烤人体的经络、穴位或疼痛处,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的目的。专家告诉记者,艾草是中医常用的一种中草药,性温,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安胎等功效。艾灸可治疗虚证(偏阳虚)、寒证和阴证在内的200多种疾病,尤其适合面色苍白、手脚冰凉、怕风畏寒、体弱无力、易疲劳的人群。
专家介绍,灸疗在我国历史悠久,它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方法之后。我们的祖先在狩猎、烧烤食物及用火取暖的过程中发现,熏烤或灼热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治愈某些病痛,逐渐意识到灼烧的功效,进而主动地以烧、灼、熏、烤之法来医治一些病痛。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是最早的对灸法的文献记载,其中提到的各种经脉病证及心痛、癫狂、咳血、耳聋等急难病证,均可采用灸疗。不难看出,灸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用于治疗疾病。随后,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还特别提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之说,《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都强调了“灸”的重要性。目前,艾灸已成为现代社会最具中医特色的治疗、保健手段之一。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韩彬表示,艾灸的具体功效主要有三个方面:1.驱寒邪。通过灸治穴位,可驱除体内风、寒、湿等外邪。2.补阳气。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艾灸可提升人体正气,助阳气升发。3.调气血、通经络。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若体内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就会出现相应病症,艾灸则可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艾灸几个好帮手
艾灸作为一种温热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部位、手法和方式,可使功效加倍。
正确选择艾灸部位。假如一个患者膝关节疼痛,那么艾灸膝关节就可以了吗?专家指出,如果是膝关节骨质增生导致的疼痛,可以艾灸,但如果是膝关节韧带撕裂伤等导致的疼痛,艾灸反而会加重病情。因此,艾灸前必须明确病因,绝非简单地“哪疼灸哪”,最好由专科医生操作。
艾灸手法藏玄机。中医认为,“灸之要,气至则有效”。意思是说,灸疗的关键在于通过灸某一个穴位,使其发生“传感”现象,进而令周围的经络畅通起来,才算得上是“气至”;相反,若“气”达不到,效果恐怕就会大打折扣。专家表示,要达到“气至”,专业的艾灸手法必不可少,比如临床最常用、最简单的悬灸,就分为回旋灸(在施灸部位上方一定距离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雀啄灸(像鸟雀啄食一样,在相应部位一上一下施灸)等不同手法。通常可先进行回旋灸以疏通经气,再施以雀啄灸激发经气,最后可局部定点温和灸,也可三种手法交替进行。
艾灸有几个“好搭档”。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韩彬表示,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或将艾条套在针柄之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温肾健脾、益气升阳等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治疗效果。
此外,艾灸配合盐、姜、蒜及药物等进行的隔物灸,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疗效。比如,隔盐灸适用于治疗多种腹泻疾病;隔姜灸多适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风寒湿痹、痛经等病症;隔蒜灸用以治疗肺结核、皮肤病症等;隔药物灸则要根据患者不同病症、不同体质,辩证配伍而定,需由专科医师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