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 浅论_红与黑_中于连的__俄狄甫斯情结_红与黑于连

浅论《红与黑》中于连的“俄狄甫斯情结”

[摘要]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讨论了于连的“俄狄甫斯情结”的成因及其在书中的表现,旨在用新的视角,揭示于连悲剧人生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俄狄甫斯情结”成因表现

作者简介:张焱(1971-),男,江苏沛县人,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陕西中医学院英语系副教授,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力比多”(libido)转移到新的性对象上

去。

从于连的身世不难看出,于连出生在一个从小缺乏母爱,也没有姐妹的环境之中。哥哥们常常欺负他,父亲常常训斥他。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包括: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个性最初包含本我,自我试图消除本我的压力,自我将心理的压力投入某一物体以满足本我的需要。自我的功能受到超我的影响,即父母和社会其他人的影一、于连“俄狄甫斯情结”的成因

(一)于连的出身。小说对于连出身的响。其中强健的自我是健康个性的保护,因基本情况描述是,他出生于小城维埃尔的一为自我是本能需求的释放者和控制着。如果个木匠家庭,父亲是一个自私的木材厂老个体童年能有一个正常的家庭,个体就能在板,两个哥哥都是粗俗之辈。于连年轻英本我与自我间取得和谐,从而形成健全的人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但从小受到挫格[3]。很明显,于连的出身环境很不和谐,折,性格内向。他俊美柔弱的外表与敏感的因此它不可能拥有健全的人格。他应该属于气质同父亲的五大三粗,哥哥的蛮横无理格弗洛伊德所说的神经过敏者(neurotics)。格不入。按照弗洛伊德“俄狄甫斯情结”理因而,于连的“俄狄甫斯情结”不同于普通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正常人的情况,应该成为是变态、畸形的外界寻求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俄狄甫斯情结”。

(二)作者的投射。作者司汤达个人的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

以父亲的选择对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选择,出身及经历,对于于连所具有的变态的“俄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性本能”,同时也是狄甫斯情结”,无形中产生了心灵的折射。由于双亲的刺激加强了这种倾向,也就是由据记载,司汤达七岁丧母,而父亲和姨妈的于母亲偏爱儿子和父亲偏爱女儿促成的。在严厉、专横,使他十分眷恋母亲,达到变态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发生了一程度。司汤达甚至将这段心路历程写进了他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的自传体小说《亨利?布鲁拉得的一生》。把父亲看成是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原文如下:

我的母亲茄格农夫人,是位迷人的女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

以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性,我深深地爱她我愿母亲不着衣物,我愿

吻遍她的全身。你能想象吗,在我小时候,她应占的地位[1]。

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心灵由潜意识(深还不到七岁,我爱过她①。

凑巧的是,这一心理特征被后来的弗洛层)、前意识(中层)和意识(表层)构

成,其中潜意识是一种意识之外的有能量,伊德读到,从而进一步总结进了他的“俄狄有强度,有效率的心理系统。潜意识起源于甫斯情结”理论。

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作者内心的表人的先天本能,其中最主要的是性本能,性

本能的后面有一种潜力,常驱使人去寻求快现。作者在作品中表达他自己的理想、感感,弗洛伊德把这种潜力叫做“力比多”受,甚至有时候作品中的人物就是作者的自(libido)[2]。这种“力比多”使男孩从婴儿我镜像。司汤达自己也常说,“在所有喧闹期到青春期,性对象的选择倾向母亲。正常的事物中最能引起他好奇的是人,而人之男孩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母亲的警告和父中,又只有不可思议的人的‘精华’,也就亲的权威,“俄狄甫斯情结”渐渐地消减,是‘心灵’,最能使他感到兴趣。为了揭示转而在现实中去寻求新的性选择对象。然这个‘精华’,即‘心灵’,就必须认识自而,对于神经过敏者(neurotics),则不能己,揭示自己”[4]。因此可以说于连具有的完全从母亲那里脱离,从而也就无法将他的“俄狄甫斯情结”是作者心灵的投射。引言

《红与黑》是法国十九世纪小说家斯丹达尔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发表一百多年来,不断引起世界各国评论界的争论。但国内大多数学者专家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层面进行评论。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角度,对主人公于连的“俄狄甫斯情结”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揭示其悲剧人生产生的原因。

二、于连的“俄狄甫斯情结”表现

(一)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红与黑》中于连离开家庭走向社会,所遇到的第一个女人就是德?雷纳尔夫人。这个女人的出现,对于连具有双重意义。首先他在这个女人身上,找到了他母亲的形象。接下来,他把这个女人当成了他的第一个性对象。尽管于连年幼时,她的亲生母亲曾经充当过他的第一个性对象,但于连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从幼年到青春期的母亲关心,爱护和呵护的历程,亲生母亲对他的影响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一般男人,因为经历了完整的从幼年到青春期的母亲的陪伴,所以能够渐渐脱离对母亲的偏好,去寻找人生中的第二个性对象。也就是说,换作一般男人,德?雷纳尔夫人应该是其人生中的第二个性对象。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期就已开始。他把人的性心理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分为五个阶段。(1)口欲阶段(0~1岁左右)(2)肛欲阶段(1~3岁左右)(3)性器欲阶段(3~6岁左右)(4)潜伏期阶段(6~12岁左右)(5)青春期阶段(12~18岁左右)[3]。在这五个阶段当中,男人的性对象选择一般是其母亲。于连由于从小失去了母亲,因此,他很有可能在母亲的陪伴下,只经历了(1)(2)阶段。(3)-(5)阶段的性对象缺失了。所以当她遇到了德?雷纳尔夫人,这三个阶段常人本应拥有的恋母情结得到了补偿和宣泄。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恋母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喜欢和年长女子交往、交谈,迷恋母亲或年龄大的女性身体,迷恋她们的衣物,喜爱母亲的那种牺牲精神和母子之间无邪纯洁的真诚关系等等。于连的“俄狄甫斯情结”可以说,在德?雷纳尔夫人身上得到了充分宣泄。于连既把她当成了“母亲”,又把她当成性对象的选择。而德?雷纳尔夫人因为毕竟不是于连的亲生母亲,因此也就没有拒绝于连的性取向。于连从迷恋德?雷纳尔夫人的手开始,到经常性吻手,到鼓足勇气握住手,直到占有了她的身体,

甚至进一步迷恋起德?雷纳尔夫人的衣物。小说原文如下:在他把野心抛诸脑后的那些

(下转第147页)

219

二时,可能意味着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对方认为你很吸引人,对你的谈话很感兴趣,这时对方的瞳孔会扩张;二是对方对你的谈话非常怀疑,而表现出的非语言性挑战,这种情形下对方的瞳孔会收缩。因此,若要与对方建立良好的默契,应有60-70%的时间注视对方,这会使得对方喜欢听你的谈话。于是,也就不难想象,紧张、羞怯的人由于讲话时目光注视对方不到三分之一的时间,就不容易被人信任了。这一点对教师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如果你讲话时不面对全班学生,没有较长时间的眼神交往,学生就不喜欢听你讲话,同时你也不能从学生的目光中去发现他们对课程的反应。

在谈话时不但注视的时间长短很重要,注视的位置也同样重要。你若一直注视着对方前额上的三角区(两眼和额中间所形成的三角区域),就会造成一种严肃的气氛,使对方感觉你在谈正事,这才会影响对方。你若注视对方两眼与下颌稍下部位所组成的三角区,则是一种亲密的注视。在对书、图表、幻灯、投影等进行说明时,能够控制对方的眼神是非常重要的。这时,你的讲话内容不但要与图表等有关,而且必须用笔、教鞭等进行指示,边指边念出所指示部位的名称。如果你要把对方的目光转移到你的身上,你把笔或教鞭等移到你和对方眼睛相互连接的直线上,能有效地使他们把目光集中到你的身上。这样对方不但在看你也在专心听你讲话,而且信息的吸收量也最大。

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 浅论_红与黑_中于连的__俄狄甫斯情结_红与黑于连

(四)适宜的停顿。停顿也是一种语言,是引起注意的一种有效方法。在讲述一个重要事实之前作一个短暂的停顿,能够有效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同样的句子中间突然插入停顿,也会起到同样的作用。三秒钟的停顿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二十秒钟的沉默对人是一种折磨,更长时间的沉默简直会使人难以忍受。一个新教师往往会害怕停顿和沉默,每当出现这种情形时,他们就赶紧用附加的问题或陈述填补进去。而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总是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思考,做好回答的准备。当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再次停顿,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时间,促使其他问题回答得更全面。另外,在对一个概念分析、综合之后,或对一个问题演绎、推理之后,也要有一个适当的停顿,以使学生回味、咀嚼、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一节课中恰当地进行停顿会使人感到有节奏感,不停顿地讲述45分钟,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是不可取的。

(五)声音的变化。一个平缓、单调无味的声音,会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声音的音质、声调和讲话速度的变化,以及富于表情的语言,会使教学变得很有生气。声音的变化可以是由低到高,也可以是由高到低,一个有技能的训练有素的教师能直觉地运用这一方法。比如,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在讲了一段有趣的故事之后,引起学生的笑声和议论声,当他开始把声音变弱,形成安静低沉的声调时,学生便会更加专心去听。而一个没有经验的缺乏训练的教师往往不会使用这一方法,当课堂变得喧闹嘈杂时,却一味简单地去增加刺激的显著变化,不停地大声喊叫:“别讲话了!”“闭上你们的嘴!”等。这种方法虽然有时暂时有效(也可能无效),但却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难免使学生产生轻视教师的想法。

讲话速度的变化也是引起注意的一个因

素。当你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讲话速度时,即使有人已经分散了注意,也会重新将注意转移到你所讲的话题上来。

三、教态变化实施的原则

1.自然:行为操作要自然大方。2.得体:变化形式符合学生的特点。3.和谐:内容、语调、动作和谐一致。4.恰当:每种变化的应用要有意义。5.有效:每种变化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温梁华《教育未来学》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3]尹俊华、戴正南《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施良方《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课程论》

[6]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上接第219页)

时刻里,于连连德?雷纳尔夫人的帽子、衣裙都狂热地赞赏不已。它们散发的香气使他快乐,总也闻不够。他打开她的带镜衣橱,几个小时地站在那里,欣赏着他在里面发现的那些东西的美和整洁。他的女友依偎着他,望着他;他呢,他望着这些仿佛新郎送的结婚礼物一样的首饰和衣物②。

(二)于连与玛蒂尔德小姐。于连离开德?雷纳尔夫人后,遇到的第二个女人就是玛蒂尔德小姐,巴黎一位侯爵的女儿。不少学者认为,玛蒂尔德小姐是于连“俄狄甫斯情结”以外的女人。换句话说,是于连离开“母亲”德?雷纳尔夫人,性对象选择的第二个女人。但笔者以为,于连不可能如此轻易地把性对象转到别的对象上去。因为前面提到,他的“俄狄甫斯情结”不是正常的“俄狄甫斯情结”。根据弗洛伊德关于“俄狄甫斯情结”的完整论述,当家庭中其他孩子出生后,“俄狄甫斯情结”会扩大,成为整个家庭的情结。原先依恋母亲的男孩,会因为母亲转去关心其他男孩而感到失落。这时男孩可能就会选取他的姐姐或妹妹作为他的性对象,从而代替不忠诚的母亲[5]。如果德?雷纳尔夫人扮演了于连“母亲”的角色,那末她的几个儿子就扮演了于连“弟弟”的角色。就在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的

事情被告发之前,德?雷纳尔夫人的儿子突然生了病。德?雷纳尔夫人因此大为恐慌和牵心,这让于连非常失落。因此从潜意识里,他可能萌生了另选“姐姐”或“妹妹”代替“母亲”充当性对象的想法。

所以笔者认为,玛蒂尔德小姐不是于连离开“母亲”德?雷纳尔夫人后的第二个女人,而是他的“姐姐”或“妹妹”。正当于连要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时,德?雷纳尔夫人告发了于连,于连恼羞成怒开枪射杀了德?雷纳尔夫人,于连经庭审入狱,德?雷纳尔夫人赶到狱中向于连表示忏悔。这对于连来说,意味着“母亲”再次回归,于是他在狱中表示,他爱的是德?雷纳尔夫人,而不是玛蒂尔德小姐。话句话说,他与玛蒂尔德小姐之间的恋情让位给了德?雷纳尔夫人,于连重新选择了“母亲”而抛弃了“姐姐”或“妹妹”。

结论

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分析于连的“俄狄甫斯情结”不难发现,于连童年时没有能够正常地发展“俄狄甫斯情结”。因而,当他遇见德?雷纳尔夫人时,他将后者即当成母亲,又当成第一个性对象,从而形成他的变态畸形的“俄狄甫斯情结”,最终

导致悲剧的发生。玛蒂尔德小姐应被理解为他的“俄狄甫斯情结”的延续,而不是之外的另一个女人。

注释

①李建中,尹玉敏。1997,弗洛伊德:爱欲人格[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02-103

②(法)斯丹达尔(Stendhal),郭宏安(译)1999,红与黑[M]南京:译林出版社,70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性学三论:爱情心理学[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98-100

[2]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辑(上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9-10

[3]Nye,RobertD(著),石林,袁坤(译)。三种心理学:弗洛伊德、斯金纳、罗杰斯的心理学理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0-15

[4]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5-207

[5]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批评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08

147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09351/898661266732.html

更多阅读

浅谈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 红与黑于连人物形象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法国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两起情杀案。它是一部具有强烈政治倾向性小说,描绘了王政复辟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这部作品是19世纪法国社会的风俗画卷,全面地展现了当时法国从小城

草根于连的职场奇遇记 小英雄于连

导读:于连聪明伶俐,才智过人,有着超强的上进心和宏大抱负,大学毕业后只身来到北京,工作8年,换了10次以上的工作单位,正当走投无路之时,发生了职场奇遇,从此顺风顺水,凭着自己的智谋和狡诈取代了自己的恩人达摩,坐上了美国DB公司中国区首席执行

方鸿渐形象分析 简析方鸿渐人物形象

方鸿渐形象分析 班级:1205班姓名:王悦《围城》这部小说与游记小说有相似之处,整部小说以主人公方鸿渐的旅途为线索,鸿渐在旅途中遇到形形色色若干人等,发生了一系列故事。这部小说同时描绘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心理抗争和心理挣扎。方

于连的矛盾性格分析 于连形象分析

于连的矛盾性格分析在世界众多文学名著之下,总有一些人物形象让人读起来爱恨交织,欲罢不能,他们让后世花费大量的笔墨和口舌来谈论不休,他们要么是在上进与堕落间轮回,要么是在爱情与事业之间徘徊,或者是在个人与社会之间挣脱。在这期间,

争鸣探索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 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刘雪丽 的工作室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贾宝玉人物形象分析《林黛玉进贾府》中通过林黛玉的目见耳闻,第一次展现了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的概貌,第一次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重要人物和小说主人公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初次会

声明:《红与黑于连形象分析 红与黑于连 浅论_红与黑_中于连的__俄狄甫斯情结_红与黑于连》为网友遇合尽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