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为植物毛茛科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 Pcbx.栽培品的块根。乌头这个名称一般指的是川乌头,还有草乌头,中药学上一般指的是野生种乌头和其他多种同属植物,比如北乌头(蓝乌拉花)、太白乌头(金牛七)等。均为毛茛科植物,母根叫乌头,学名为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炮制后的川乌,称为制川乌,其英文名为RADIX ACONITI PREPARATA。药品名称为川乌头。别名有川乌、五毒根、乌喙、奚毒、即子、莨、千狄、毒公、卑负、耿子等称谓。川乌也有称为鹅儿花、铁花、五毒者;草乌有称为鸭头、药羊蒿、鸡头草、百步草、帝秋、独白草、土附子、竹节乌头、金鸭、断肠草的。
据传说,东汉末年,关羽中毒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其毒即乌头毒。乌头,最早记录的药书是《神农本草经》,其列为下品。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是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乌头早期,并无川乌、草乌之分,统称为乌头。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纠前贤之误,以明确区分。川乌头与草乌,均始载于侯宁极的《药谱》。而《神农本草经》所指的乌头,则为草乌。
川乌的采收加工,主要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间采挖,除去地上部分茎叶,摘下子根(附子),取母根(川乌头),晒干。
古今对川乌的炮制方法虽然繁多,但归纳起来,可分为浸泡等水处理,烘、焙、煨、炮等干热处理和蒸、煮等湿热处理三种类型。三类方法皆能达到去毒的目的。但水处理生物碱随水流失较多,药效多受到影响;烘等干热处理总生物碱含量影响不大,对药效影响较小;蒸煮特别是热压蒸制处理,总生物碱含量高,双脂型毒性生物碱含量低,去毒效果好,生产周期短。故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规定,制川乌采用水煮法或蒸法。
川乌头: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肺经。
草乌头:辛、苦,温,有大毒。入心、肝、脾三经,或心、肺、脾、肾四经。
现代主要应用于治疗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手足不仁、筋脉挛痛,胸阳不振、胸痹心痛,寒疝,头风疼痛,牙痛,阴疽肿毒,跌打损伤,外用麻醉等病证。
火神派名医有时也多乌附合用,用以治疗顽固性痹证。如成都名医戴云波教授,就擅用乌附同用治痹证,人称雅号“戴乌头”,可见其应用乌附之一斑。
教课书川乌头,入煎剂3~9g,应先煎30~60分钟;若入散剂、丸剂、酒剂用量应减为1~2g。草乌头内服,用制草乌入煎剂,1~6g,应先煎30~60分钟;入丸、散剂、酒剂中,用量酌减;外用生草乌研末调敷或醋酒磨涂。
名家用法用量经验:
(1)卢崇汉
火神派名家卢崇汉教授,在全年19423张处方里面,都使用了附片,在附片使用的同时,还合用制川乌、天雄片,用以提高扶阳效果,这样的处方占全年处方的96.8%。
(2)戴云波
另位火神派名家、成都名医戴云波教授,对诊治痹证有独到的见解,他重视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认为寒湿痹当重用温热之药除之。擅用川乌头、附子等辛温燥烈之品,附子与乌头曾用至数百克之多,有“戴乌头”、“治痹火神”的美称。其经验方乌附麻辛桂姜汤一方,早期收录在《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后收载于21世纪《方剂学》新教材中,其中附子与乌头用量10~60g,先与蜂蜜同煎1~3小时后,舌尝无麻味后,再下余药,煎煮而成。
(3)李可
李可老中医大剂量应用乌头,可谓是经验丰富。他凡用川乌头30g以上时,应用时需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日分3次服,煎煮时间3个小时左右,已可有效破坏乌头碱之剧毒。而为防患于未然,他凡用乌头剂,必加两倍量之炙甘草,蜂蜜150g,黑大豆、防风各30g,确保万无一失;特别是余药另煎,取汁与蜂蜜再煎,中和毒性,使乌头之毒性降到最低点,而治疗效能不变。在煎药之时,李氏必亲临病家,亲为示范煎药。病人服药后,必守护观察,问询服后唇舌感觉。待病人安然无事,方才离去。真可谓是慎之又慎。
(4)陈守义
笔者曾投师于河南滑县陈守义老中医门下,发现陈氏就非常擅用戴云波教授之乌附麻辛桂姜汤治疗痹证,而且附子与制川乌用量,从30~120g之多,经过40余年的治痹证观察,临床疗效比较满意。而其应用之时,往往与黑豆、防风、甘草、远志同时先煎4个小时以上,再下余下药物煎煮而成。多年观察,未发现有不良反应者。
关于乌头中毒与救治的内容,参考前面附子中有关内容。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