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议千般挟雨过 花香依然袭人衣
惋与讽
作者对袭人什么态度,应该是我们分析袭人形象的立足点。有人说作者是褒晴贬袭的。依据是晴雯被逐后,宝玉用海棠兆晴雯,袭人不受用,就说任凭晴雯怎么好,也灭不过我的次序去。而作者却在又副册把晴雯放在第一,袭人放在第二,这无异于狠狠地打了袭人一记耳光。也有人拿袭人判词说事儿:
画: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这一首是说袭人的。
1、枉自温柔和顺——指袭人白白地用“温柔和顺”的姿态去博得主子们的好感。
2、空云似桂如兰——“似桂如兰” ,暗点其名。宝玉从宋代陆游《村居书喜》诗“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小说中改“骤”为“昼”) 中取“袭人”二字为她取名,而兰桂最香,所以举此,但“空云”二字则是对香的否定。
3、堪羡——值得羡慕。在这里带有调侃的味道。优伶,旧称戏剧艺人为优伶。这里指蒋玉菡。
4、公子——指贾宝玉。作者在八十回后原写袭人在宝玉落到饥寒交迫的境地之前,早已嫁给了蒋玉菡,只留麝月一人在宝玉身边,所以诗的后面两句才这样说。续书未遵原意,写袭人在宝玉出家为僧之后才嫁人,细究起来,就不甚切合诗意了。
袭人原来出身贫苦,幼小时因为家里没饭吃,老子娘要饿死,为了换得几两银子才卖给贾府当了丫头。
可是她在环境影响下所逐渐形成的思想和性格却和睛雯相反。她的所谓“温柔和顺”颇与薛宝钗的“随分从时”相似,合乎当时的妇道标准和礼法对奴婢的要求。这样的女子,从封建观点看,当然称得上“似桂如兰”。
曹雪芹在判词中用“枉自”、“空云”、“堪羡”、“谁知”,除了暗示她将来的结局与初愿相违外,可能还带有一定的嘲讽意味。再看册子里所绘的画,是“一簇鲜花,一床破席”,除了“花”、“席”(袭)谐音其姓名外,“破席”的比喻义也并不光彩嫁给蒋玉菡。
褒晴是肯定的,贬袭笔者不敢苟同。是的,作者是在又副册上颠覆了现实的次序,让晴雯占得了头名。但如果按照反封建斗士的“革命论”观点,那占第二位的也轮不到袭人,因为在丫鬟里面,还有鸳鸯、司棋、金钏这样的敢于反抗的,甚至莲花儿、偷东西的坠儿(不是有很多人认为偷剥削来的东西是革命的表现吗?)。而在副册又副册仅有的三名明示的人物中,作者偏偏把“甘做奴才涉嫌告密的阴险狡诈”的袭人交代清楚,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这是一个值得同情的薄命的女子啊!
判词中“枉自”、“空云”、“堪羡”、“谁知”等词语,一定是嘲讽吗?那林黛玉《枉凝眉》的曲子里,“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亦有“枉自”“空”等字样,难道也是对林黛玉的嘲讽?画中的“破席”,是对袭人的否定,那香菱判词画中的“莲枯藕败”,也是对香菱的批判了?
袭人“温柔和顺,似桂如兰”,却都是徒劳的,无用的,没人珍惜的,当树倒猢狲散的时候,贾府要保的还是主子,是自身,不管袭人为宝玉为贾家付出了多少,都是不值一提的。袭人的命运就如焦大一样,甚至连焦大也不如,焦大好歹还混个养老,袭人倒好,被扫地出门了!“枉自”、“空云”,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同情和惋惜!寄寓了作者多少不平和愤慨!
这一点,脂砚斋的体会应该重视。脂砚斋口口声声称“袭卿”,在评这首判词时脂砚斋说:“骂死宝玉,却是自悔。”应该是比较公允的,是最为贴近作者本意的。
贤与奸
袭人一出场时,作者这样介绍她“ 原来这袭人是贾母之婢,本名珍珠,贾母因爱宝玉,生恐宝玉之婢不中任使,素知袭人心地纯良,克尽职任,遂与了宝玉。宝玉因知她本姓花,又曾见前人诗句有:‘花气袭人知昼暖’之句,遂回明贾母,即更名袭人。这袭人有些痴处,服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有一个贾母;今跟了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只因宝玉性格乖僻,每每规劝.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心地纯良,克尽职任”这八个字是作者给袭人的评语。二十一回的标题就是“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可见,在作者创作思想上,也是要把袭人塑造成为一个贤女子的。有人说这种贤是符合封建传统美德的,而作者是反封建的,所以这是反语,也就是说袭人是封建卫道士或者其走狗。封建传统美德固然有糟粕,但难道像“诚信、仁爱”都应该一棍子打死吗?
有人说袭人心机重,她一心要谋取宝玉姨娘的宝座。这诚然不错。不过话又说回来,哪一个正常人(包括现代人)从来对自己的人生没做过规划呢?有人相当元帅,有人想当厨师,谁又比谁高贵呢?袭人这种人生规划到底值不值呢?只能放到当时具体的环境中分析。晴雯有人生规划吗?在“死别”那节中,我们听出晴雯也是有规划的,而且和袭人的规划完全一致。难道这就表明晴雯也是奸邪之徒吗?作为一个大丫鬟,在当时也就两条路,一是做主子的小妾,一是大了放出去配小厮。在这两条路之间,袭人选择第一条有错吗?毕竟,有目标的人生要比浑浑噩噩好得多。关键是,你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时有没有伤害他人。
袭人被诟病的原因之一,就是晴雯之死是袭人告密的结果。但事实是绣春囊事件败露,在抄检@piao@之前,王善保家的趁势告倒了晴雯。有人和@piao@不睦的,关系不好的,也就随机、趁便下了些话,挑拨离间。所以,王夫人才把患有重病、多日米水不沾的晴雯马上赶出怡红院,赶出@piao@,连衣服都不让多带。从上面这些材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晴雯之死和袭人毫无关系。其实,不仅没有告晴雯,就是在最有告密嫌疑的宝玉挨打后的那一节里,袭人也没有向王夫人告什么密。如果细读读那一节,你会发现,王夫人先是诱惑袭人告密,但被袭人委婉拒绝了。她当然知道最想害宝玉就是贾环,而且明知道宝玉挨打就是贾环害的,偏偏在王夫人面前给予维护。很多人认为袭人下面的言词里,支持贾政管教宝玉,就是封建卫道士的帮凶,是极为可恶的。难道信由宝玉胡闹,多害死几名像金钏这样的姑娘才是贤良?有人说那是封建卫道士害的,那宝玉明知道这样有可能害死金钏还这样做,是不是也是封建卫道士的帮凶?所以,袭人在那时说那样的话,不仅在那个时候合情合理,就是在现在也是合情合理的。当然,袭人在这个时候,抓住王夫人内心的恐惧,实现了自己的人生设计,是有私意在里面的。这不过是某些人开口闭口常说的“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一个例子罢了。
袭人之奸难以坐实,袭人之贤倒是俯拾即是。当然,大贤扬善抑恶,使人返朴,小贤委曲求全,维持和睦。袭人只是一个丫鬟,没有真正的地位,做到小贤已经臻于尽善尽美的境界,我们还能要求袭人怎样做呢?
情与欲
袭人是不是真爱宝玉?很多读者认为,袭人不爱宝玉,充其量只是爱宝玉姨娘的宝座。我读《红楼梦》,也感到袭人之情有很多不可解之处。比如,爱情要求私有,也就是当其他人试图接近自己所爱的人时,会有一种强烈的反应,要捍卫自己的爱情。比如黛玉一发现宝玉接近宝钗,或者宝钗接近宝玉之时,都会产生很强的醋意,便会半讽半怨,甚至斗气恼怒。就连宝钗那样压抑自己情感的人,偶尔也会产生醋意。袭人呢,通篇看来,却没有这样的文字。有人说袭人是丫鬟,比不得黛玉,那晴雯、秋纹等都会在宝玉和别的丫鬟很亲密的时候产生妒意。晴雯讽袭人“哪里就称得上我们了”,秋纹骂小红“配不配递茶递水”,都是爱的一种反应,偏偏袭人没有这类反应,甚至自己最后被赶走时还说“千万留下麝月”,真实殊不可解。再者看,书中唯一言明和宝玉有过性关系的,只有袭人一人,按照一般的规律,在青年男女之间,这种需要应该是不断强化的,贾琏送林黛玉赴姑苏,王熙凤和平儿在家就睡不着觉了。可袭人倒好,这种事反而和宝玉越做越少。所以,有人借这种占有欲不够强烈,推出袭人对宝玉没有真爱。
笔者在研究袭人时,反复看了有关袭人的细节描写,特别是有名的“袭人告密”的章节,袭人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如今二爷也大了……但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宝玉的名声!在一般人心里,宝玉重要,得到宝玉,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所以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可以不择手段。可是,在袭人的心里,宝玉的名声更为重要,像一句歌词那样:“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为了宝玉的名声,她不愿争风吃醋,为了宝玉的名声,她克制住膨胀的肉欲,为了宝玉的名声,她甘愿付出一切。这是爱情么?这就是爱情,这就是袭人的爱情,超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恬静,超越了“卿卿我我、花前月下”的缠绵,超越了“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热烈。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袭人心里,宝玉就是他的唯一的土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