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聚仁(1900—1972)
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浙江浦江墩头镇蒋畈村(今属兰溪梅江镇蒋畈村)人。毕业于浙江第一师范。1922年到上海,任教于爱国女中、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曾主编《涛声》、《芒种》等杂志。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战地记者,曾报道淞沪战役、台儿庄之捷。
1950年赴香港,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派记者。50年代后期,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等报纸。后多次回内地,促进祖国统一事业。作品有论著《文史讨论集》、《国学概论》、《国学大纲》,散文集《我与我的世界》、《今日北京》、《万里行记》、《文坛五十年》、《北行小语》,报告文学集《采访外记》,《采访新记》、《鲁迅评传》,辑有《现代中国戏曲影艺集成》等编著共近70种,约4000余万字。
曹聚仁 著作
《鲁迅全集》《书信》收了鲁迅致曹聚仁的二十五封半信。鲁迅逝世时,曹聚仁集鲁迅诗意写成挽联:
文苑苦萧条,一卒彷徨独荷戟;
高丘今寂寞,芳荃零落痛余香。
为了更好地纪念鲁迅和学习鲁迅,曹聚仁与夫人邓珂云编印了《鲁迅手册》(1937年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出版,1946年上海博览书店重版),1956年,曹聚仁在香港又写了《鲁迅评传》,1967年又编著了《鲁迅年谱》,加上他所写的回忆、研究鲁迅的20余篇单篇文章,字数总在百万字以上。
曹聚仁 著作
时下学界,已有许多人开始关注曹聚仁与鲁迅关系及曹聚仁的鲁迅研究成果。曹聚仁把鲁迅、周作人周氏兄弟视为知己,与周氏兄弟同时保持着数十年的亲密关系。周作人解放后在海外发表文章、出版著作,多由曹聚仁催生,在《新晚报》、《南洋商报》(新加坡)连载,最后结集出版的。此书稿的校对,也是曹聚仁承担的。曹聚仁与周作人的往来书信多打300余封(1973年香港南天书业公司出版了《周曹通信集》(第一辑、二辑))。正如钱理群在《曹聚仁与周作人》一文中所说:“或许‘曹聚仁与周氏兄弟的关系’将给人们提供一个理解曹聚仁思想、学术以及性格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的极好视角。”
鲁迅写给曹聚仁的信,收在《鲁迅全集》的《书信》中,读者较为熟悉。而曹聚仁寄给鲁迅的二封信以及寄给许广平的一封信,却鲜为人知(其中两封虽已收入周海婴编的《鲁迅、许广平所藏书信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出版,但印数太少,流传不广)。
曾克耑、曹聚仁、赵鹤琴 1910、1957年作 书法三帧
题识:(曾克耑)临街觅食,所愿从心。子彬先生以医济世,谦言觅食,洵有道之士也。庚戌春,克耑。
(曹聚仁)子彬老丈长寿,浙东曹聚仁贺。
(赵鹤琴)丁酉冬仲,武进程叔度谨识,堇赵鹤琴隶古。
钤印:曾克耑、履川、岷云堂、聚仁、臧晖老人、老而不朽、乐志
李鸿梁 人像
李鸿梁(1895—1972)
字孝友,绍兴府山阴人,近代中国著名画家。早年就读于绍兴府中学堂,为鲁迅学生。喜绘画。辛亥革命,绍兴光复,《越铎日报》创刊,常在报上发表漫画,抨击时弊。后考入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与丰子恺、刘质平、潘天寿等同为李叔同高足,并被李叔同称为“最像我的学生”。
早年就读于绍兴府中学堂,后考入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上海师范专科学校、厦门集美学校等艺术教师。1923年,回绍兴任教。抗战时期,随学校从绍兴辗转浙东山区, 1942年至1945年任省立温州师范学校美术教师。抗战胜利后,任教于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擅长中国水墨画,又通音乐、书法、篆刻、戏剧等。主要著作有《粉笔画法》、《图画理论教材》、《普通乐理》等。
鸡趣 李鸿梁(作于1960年)
李鸿梁是近代山阴四大画家之一,《浙江画报》曾专版刊登他的遗照、著述、作品和生平事迹简介。称其为:“艺术教育家李鸿梁。”绍兴秋瑾故居“和畅堂”三字,风格独特,别出机抒,就是李鸿梁墨宝。李鸿梁才华出众,出版过小学音乐教材。漫画风格与丰子恺相似,但他更擅长国画、书法、篆刻,笔墨淳朴豪放,颇有吴昌硕遗风。所画古典仕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李鸿梁与李叔同师生情谊甚笃,曾被李叔同称为“最象我”的学生。21岁时,李叔同叫他去南京高等师范(即东南大学前身)代课,法师知道他生性戆直,锋芒太露,赠他一副对联:“拔剑砍地,投石冲天,”横批是“豪放”二字,其深意是教他处世要“圆通”,以免不容于世俗。
李叔同赠刘质平墨宝
刘质平(1894年—1978年)
音乐艺术家 ,是中国著名艺术大师李叔同的高足之一,中国现代著名音乐教育家。原名刘毅,字季武,浙江海宁盐官人。民国初年就读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受教师李叔同赏识,着意培养,并资助他东渡日本,入东京音乐学校深造。
刘质平与恩师李叔同情同父子。李于1918年出家,法号弘一法师,此后24年间,质平经常接济其生活费用。弘一法师逐年将其书法精品交质平保存,计有屏条10幅、中堂10轴、对联30幅等。晚年把乃师遗墨全部捐献给国家。
一九二一年八月,李叔同应经亨颐校长之聘,辞却上海城束女学教职,转赴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翌年更名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简称浙一师)担任图工科音乐图画教员。揭开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的新篇章。这是李叔同一生的重要阶段,由于博学多能,多才多艺,因而威信超群:“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全校师生乃至工役没有人不起敬的。”刘质平有幸躬逢其威。
1929年刘质平(右二)与弘一大师(右三)夏丐尊(右四)等摄于上海“宁绍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