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傲”拍摄于四川道孚。表现的大与小、斜与正、厚重与嬴弱、近与远以及红、白、蓝等诸多元素的对比。
“修饰”拍摄于比利时,主体是不锈钢制作的原子结构图。表现的是圆形与三角形,大钢球与小人物的对比。
4、节奏
节奏,是在画面中通过光影的变化,引导出画面景物之间的关系。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由近及远、由深及浅以及由高至低等等。可以给观赏者一种新颖的美学感受。
例如:
“晨韵”拍摄于呼伦贝尔的白鹿岛。清晨,许多人在采风,他们在身后留下了很长的身影,直线身影与弧形光影交叉,形成了较好的光影构成,这种光影增加了画面的光影线条元素
“梯田如画”拍摄于元阳梯田。傍晚时分,金黄色的坝埂斜线型、弧形这些自然的变化很有韵味。蓝色的水、绿色的树呈现出相映成趣的变化,这些变化的节奏展现出了梯田诱人的魅力
“牧归”拍摄于四川阿坝。夕阳西下,由近及远的光影和牧归的牦牛组成了稍逊即逝的牧归图。恰恰是光影的节奏赋予了这幅画面的美感。
(一)日光下的风光摄影
拍摄风光作品大多是在日光条件下进行的,此时,景物的色调显现得格外真实,光线便于控制,有利于大多数人的拍摄。由于季节的差别,光线的强度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光线照射的角度也有许多不同,因此,拍摄起来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虽然影响成功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如何利用好光线,安排好构图和控制好色调的对比。
1. 利用侧面光拍摄风光
日光下用侧面光拍摄风光作品时,如果暗部景物的面积较大,应该主要考虑较暗景物进行测光,必要时略增加半挡至一挡的曝光量以保证暗部景物的层次;如果亮部景物的面积较大,则以亮部景物进行测光,必要时略减半挡至一挡曝光量以避免亮部曝光过度并保留应有的质感。例如“高原风云”这幅作品 。
“高原风云”,该作品由于运用了侧面光使丘陵和山脉、云层明暗分明,增强了景物的立体感。适当减少了曝光量,压暗了天空的亮度,突出了雪山的侧面光效果。使用三脚架,镜头80毫米,光圈 F 22,速度1/125秒。
侧面光是雪乡这个画面里雪具有了较好的层次感,近处雪的质感比较好,整体画面避免了死白一片,炊烟轮廓比较明显。侧面光较大场面的风光照片,是风光摄影中最常用的最佳光线之一。镜头28毫米,F16光圈,速度1/250秒(拍摄雪景时需要适当增加曝光量,否则,雪景会呈现一片灰色调,不够明亮)
2.利用逆光拍摄风光
利用逆光进行风光摄影往往可以得到极具魅力的作品,较多的摄影家热衷于利用这种光线进行风光摄影。在这种光线条件下可以使某些半透明的物体如树叶、冰凌、水滴等显得格外亮丽,尤其是表现秋天红色的枫叶,黄色的树叶时,其颜色会更加鲜艳夺目,景物的轮廓也更加清晰。只是明亮的景物与最暗的景物的反差几乎达到了无穷大,使得曝光变得更加难以控制。此时,拍摄风光作品一是要努力控制好取景器中景物的范围,不宜使景物的反差过大;二是要以大面积的景物的测光值进行曝光组合;三是由于镜头基本是正对着阳光投射的方向来拍摄,一定要使用遮光罩,防止阳光直射镜头,否则,会在画面上产生干扰的光晕,控制得好画面就引人入胜了。例如“运输线”这幅作品。
运输线”拍自青海。高原上云层很厚,高海拔公路路上,运输线上车辆络绎不绝。运输车的色调与山、树的色调很接近,由于使用了逆光拍摄,使公路、运输车从接近的色调中分离出来了。云层也展现出了明显的立体感。焦距200毫米,F11光圈,速度1/120秒(三脚架) “瑞纳河”拍自澳大利亚。利用逆光突出了楼群的轮廓,重点突出了河里的游船,船后面的水波纹闲得很亮丽。避免出现画面都很亮的明信片效果。
3. 利用顶光拍摄风光
顶光拍摄风光作品时容易使画面显得平淡,但并不是绝对的。顶光条件下,灰色调的景物显得明亮,可以改善光比;云雾下面产生的阴影可以活跃画面的影调;水中映出蓝天的色调更加强烈;整体画面的反差更加突出,这些因素有助于风光摄影。只要构图合理,运用好光线,拍摄的作品同样令人赏心悦目。例如“远眺阿尔卑斯”这幅作品。
这幅作品拍摄自欧洲中部的阿尔卑斯山。中午时分,由于地表与高空气体的温差加大,促使林间升起的云雾加速了流动,远处的云雾居来散去。由于阳光强烈,使雪山更白、云雾更亮,天空更蓝,阴影下的树林显得更暗,自然景观形成了色调上的强烈对比,近景山林在强光下近乎剪影,有利于淡化近景,强化了雪山的雄姿。同时,近景中突兀的岩石以中灰色调调整了暗部的层次。该幅作品特色鲜明,引人入胜。镜头200毫米,光圈F 11,速度1/250秒(三脚架)。
4. 利用晨光拍摄风光
利用晨光拍摄风光作品所遇到的光线条件是很复杂的,既可能遇到雨天、雾天,又可能遇到其他特殊天气。因此,应从天气预报中预知天气状况。最好选择前一天晚上下雨,第二天转晴时的晨光,这时大气中的灰尘极少,透视度极强,云层变化丰富,拍摄出的作品具有清新透彻之感。
利用晨光拍摄风光作品最大的问题是如何突出晨光的特点,使彩色照片色调饱和,黑白照片反差适中。想利用晨光拍摄出好的风光作品,往往需要较早地赶到拍摄地点,等待朝阳的出现。例如 “牛心山晨色”这幅作品。
这幅作品拍自于祁连山主峰牛心山下。清晨,风高云涌,变化万千,当第一缕阳光刚刚投射到牛心山顶峰,天空的反射光映亮了部分景物时,恰巧天空变化的云层也出现了放射状态,几头牛漫步到了画面合适的位置。为了突出高空的云姿,选择了竖画面构图。该作品所表现的云层很有气势,空圹的原野上由于有了牛而显示了人文生机,由于下部景物较暗,犹如一个大的三角形稳定了画面。镜头28毫米,光圈 F 16,速度1/60秒。
5.利用散射光拍摄风光
散射光是光线在经过折射或者漫反射而投射到物体表面的光线。利用散射光拍摄风光时光线比较柔和,适合于拍摄质感较强的景物,如海洋、沙漠、冰雪等等。拍摄以冰雪为主体的风光时,雪的反射光比较强,散射光恰恰有利于表现冰雪的质感。实践证明,比届时测光值减少一挡至两挡曝光量,所拍摄的雪景可以避免曝光过度,雪的质感更强,并能够达到较好的色彩饱和度。例如
6. 利用混杂光拍摄风光
当两种以上的复杂光线特别是色温差别较大的多种光线交杂在一起时,可以理解为是混杂光。比如,日光与人造光交织在一起可以形成混杂光,阳光透过云层空隙产生的直射光与云层产生的散射光以及地面大面积的水面的反射光交织在一起也可以形成混杂光。遇到这种复杂的光线时,往往令摄影爱好者一筹莫展,拍摄出的作品不是反差过大就是色调昏暗。实际上,恰当的利用好这种光线可以产生较好的透视感,也可以给人带来变幻莫测的悬念,作品别有意境。遇到混杂光时,测光应该以画面中大面积景物的亮度为主,根据情况适当减少半级至一级曝光量,好处是可以避免天空曝光过度,还可以使某些景物形成剪影效果。如果在镜头前加上UV镜或者中灰镜,既能够减少镜头凝水,又能够加大景物的反差,增强景物的透视感。例如“凌云飞渡”这幅作品。
这幅摄影作品拍摄自峨眉山顶峰。这里山高林密,浓云翻滚,雾霭萦绕,云雾的快速变化是直射的阳光忽隐忽现,于是,躲开阳光直射的部分景物,以大面积的云雾为测光的依据,将近处山石作为近景,凌空摇曳的缆车与钢丝绳置于画面正中,缆绳的另一端伸向远方,盘旋着的几只雄鹰成了画面的点睛之笔,令人产生了不知对面山峰有多远的悬念。镜头28毫米,光圈F 11,速度1/30秒。
7. 利用特殊光线拍摄风光
在风光摄影过程中无法挑剔天气的变化,摄影师经常遇到蒙蒙细雨、大雪纷飞、雷电交加以及沙尘暴等天气。在这种特殊光线条件下,摄影者往往感到欲拍不能,欲罢不舍。实际上,根据不同的天气条件,充分发挥摄影技术潜能,也可以拍摄出理想的风光摄影作品,有些作品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首先,在这种雨雪天气条件下光线较暗,可以适当增大光圈或者使用高感光度的胶卷,努力提高快门的速度。其次,必须用雨具保护好照相机。第三,注意在画面当中安排一些色调明快、反差较大的景物,避免画面一片灰暗。例如“绝色桂林”这幅作品。
这幅作品拍摄于蒙蒙细雨笼罩下的桂林漓江。当时光线不是太好,作者又是身在航行中的船上,但仍感到良机不可错过,只好选择在船的左后侧为拍摄点。当船左转弯时,航速降到了最低,只有这个位置显得相对静止,作者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一美景。C形构图将视线引向远方,江上的两只小船点睛般地增加了画面的情趣。镜头35毫米,光圈F 8,速度1/60秒(二)夜晚的风光摄影
夜晚拍摄风光作品与日光下拍摄风光作品在运用摄影技术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夜晚光线较暗,色温较低,测光、测焦都有一定的难度,曝光时间较难掌握,光圈过大影响景深,光圈过小容易产生倒易律失效等等。因此,夜间拍摄风光作品时重点在于掌握好曝光量、景深和控制好画面色调的饱和度。拍摄时,由于需要进行长时间曝光,所以必须将照相机固定在三角架上,最好使用快门线,一般情况下尽量使用广角镜头,并且使用中小光圈以便扩大景深和展示宽阔,同时还应该选择较高的拍摄点。
1. 单次曝光拍摄夜景风光
拍摄夜景风光大多采用一次性曝光。由于光线较暗,曝光时间较长。一次性曝光的优点是照相机不容易产生晃动,拍摄的景物清晰,只是测光与曝光都要准确,使主体景物色彩还原饱和。单次曝光拍摄夜景尽量不要用自动挡快门拍摄,否则,会丢掉许多暗部的层次,并造成整体画面曝光不足。曝光量的多少与景物的明暗程度、距离远近以及胶片感光度高低、光圈大小有直接的关系。例如“香港夜色”这幅作品
这幅作品拍摄于香港的维多利亚海港。雨后的城市上空仍然有雾气萦绕,被城市灯光映亮的天空有了一定的层次变化,远处的楼影灯光若隐若现。拍摄时,使用广角镜头使景物开阔;小光圈使景深理想;长时间曝光使色调饱和,画面较好地记录了近、中、远景较多的信息,特别是淡淡的云雾丰富了天空的层次,两个楼顶发光点基本处于黄金分割点的最佳趣味中心。镜头28毫米,光圈F 16,速度12秒
2. 两次曝光拍摄夜景风光
在夜晚拍摄地面景物时往往感到天空比较空旷,需要增加云层、月亮、礼花等等来丰富画面。可是,由于月亮与地球运动速度不同步,曝光时间较长会使月亮严重变形,月亮在画面上的影像也显得很小。在拍摄楼宇时,由于楼宇的轮廓线与背景色调接近,需要强化楼宇的轮廓,此时,两次曝光就成了解决问题绝妙的方法。
夜间光线很暗,尽管有时遇到皎洁的月光,用肉眼看起来似乎景色很明亮,拍摄后却往往失败,这是由于人眼瞳孔在黑暗中得到放大造成的错觉。因此,在月光较明亮的夜晚也需要用较长时间的曝光才能得到理想的作品。例如“寂静的原野”这幅作品。
这幅作品拍摄于祁连山下的一片麦田。在日落之后进行首次曝光,表现出秋收后晾晒着的麦堆以及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但是,由于天空过于平淡,画面索然无味。于是,决定当月亮高悬时,进行第二次曝光。将镜头调至中焦,将月亮放在天空合适的位置,使用二次曝光钮,遮挡住照相机镜头的下半部分,对月亮进行曝光,同一张底片上一气呵成作品。也可以分别拍摄两张底片,通过叠放来完成。如果通过电脑制作一轮明月就更加简单了。首次曝光,镜头28毫米,光圈 F11,速度4秒。第二次曝光,镜头80毫米,光圈F8,速度1/125秒。
3. 多次曝光拍摄夜景风光
拍摄夜景风光采用一至二次曝光仍不能够满足画面构图及信息量的需要时,可以采用多次曝光的方法。比如,当航船、汽车数量少时,只能在画面上留下稀疏的线条,只有通过多次曝光才能使画面更加靓丽。有时为了更好地表现丰富的云层,也往往用这种办法来解决。例如“雨后莱茵河”这幅作品
这幅作品是冒着零星小雨拍摄的德国法兰克福城市的夜景风光。大雨过后,仍有零星小雨时,空气清新,透视度较好,莱茵河周边一片靓丽,只是马路上车辆较少。当时,天空的云层在不断地变化,很难与地面上灯火通明的景物形成呼应。首次拍摄时天空的层次不够理想,马路上也是一片昏暗,景色较为单调。运用多次曝光的拍摄方法,使移动的云层在天空中留下了奇妙的色彩效果,出现了多种色调,丰富了画面,由于落日余辉的反射,地平线上出现了少见的光晕,云层边际也出现了放射性效果。作品不仅表现出了夜间高楼大厦的靓丽,而且由于采用了多次曝光,使汽车的灯光照亮了岸边的街道,烘托出了城市的美丽与勃勃生机。镜头16毫米,光圈F11,3次曝光,每次5秒。
4. 利用晨光拍摄剪影风光
这幅作品拍摄于清晨的渔场。早晨,云层较厚,当太阳刚刚钻出云层时,天与地呈现出一片淡淡的红色,地面上景物的亮度不足,色温较低,天空的亮度过强,色温较高。运用剪影的拍摄方法可以平衡画面的色温差距,使画面别有一番情趣。当时,渔民在忙着整理渔具,运用剪影的手段来表现这种场面,更能体现出渔民早出晚归的劳作状态。拍摄时加了红色渐变滤色镜强化了日出的氛围。镜头50毫米,光圈F 11,速度1/60秒。
5. 利用暮光拍摄剪影风光
当太阳接近地平线时,大地上的景物完全处于暮色光的笼罩之下。此时,适合于选择有较大水面的场景拍摄剪影风光,好处是可以将天空的云霞倒映在水面上,避免大地一片黑暗。为了保证较好的景深,应该选用较小的光圈,如果想提高快门速度,可以使用感光度较高的胶片或者将数码照相机的感光度提高,最好借助于三脚架进行拍摄。例如上面这张"能源”这幅作品
落日余晖映红了天空,高压线的铁塔巍峨耸立,黄河大桥横贯画面,景色绚丽壮观。将数码照相机的感光度调高到ISO 400,完全靠手持照相机,平移地进行了拍摄,保证了拍摄效果。镜头120毫米,光圈F8,速度1/250秒。
总之,风光摄影很好拍,又最难拍,能否出好作品,需要许多考虑因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