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我国的一种新兴的竞争力。作为国家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意识形态与文化关系密切。不可否认,在复兴中华的过程中,文化软实力是不容忽视的关键一环。它的价值何在,我国又应如何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为我国的后续发展带来持久动力,从意识形态角度对文化软实力进行哲学反思是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文化;功能;意识形态;文化软实力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063-02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间的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而这种硬实力的较量已悄然达到了制约平衡状态,如何打破国际竞争力的瓶颈,形成更具普遍性、持久力的竞争力呢?我国已清醒地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自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关键词“文化强国”起,文化兴国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吹响。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一、文化及其功能
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智慧的中华儿女创造了令世人赞叹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文化既是中国人所熟悉的精神宝藏,也是每一个中国引以为傲的文明财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着变化,现在的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概念,指人有目的活动的结果,即人们在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社会的风土人情、习俗、风尚等;狭义的“文化”概念,指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仅包括与精神生产有关的观念形态。
文化的功能成就了它的价值:一是知识传承功能。二是教化、培育、塑造人的功能。三是维护、调控社会发展的动力功能。四是认识功能。
二、文化软实力及其功能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察觉到文化内在蕴含的强大能量,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有的学者把文化软实力定义为一种资源;有的学者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文化所内含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新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吸引力,也有学者认为文化软实力概念是综合国力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力概念和软实力概念的延伸,或者说是在文化力概念和软实力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文化力概念与软实力概念又是在综合国力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理论也属于综合国力理论的一个分支”。综上所述,较全面的阐述文化软实力的内涵是指文化吸引力、文化影响力、文化凝聚力以及文化传播力。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并不是单一地指文化吸引力。它的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文化对社会各个方面具有反作用与潜移默化的渗透能力,包括对经济、政治等无形的影响力;文化能够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国民素质、激活创新精神,从而凝聚合力;文化还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它的传播辐射功能强化了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军事力量。
首先,文化软实力将社会经验代代相传,从而维系并彰显社会历史的连续性。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上一代人的社会经验和理论知识为基础。文化作为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和每一代人的历史实践中传递着知识和技能。
其次,文化软实力对人类的教育功能。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社会最宝贵的资源就是人才,而各国间激烈的经济、军事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和教育的竞争。当代时代,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这一切取决于一个国家、民族是否具有科学完善的现代文化教育体系。文化软实力能够培育民族精神、构建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传承民族传统,并能全方位提升国民的科技素质、人文精神素养、道德品质、法律意识,这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再次,文化软实力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文化软实力通过人类这一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类社会的进程。文化丰盈了人的知识,提升了人的综合素质,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形成了与社会文化相符合的人文精神,并通过这些变化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
最后,文化软实力是各民族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发觉的重要途径。如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觉”,是借用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通过文化的方式,使人类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认识。
三、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和社会功能
社会存在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它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意识形态由社会存在决定,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由于意识形态具有特殊功能,意识形态与文化生产力又是共生并存,密切相关的。那么我们探讨这一哲学原理对指导我国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的,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变化和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意识形态)的变化有时落后以社会存在的变化;先进的社会意识(意识形态)在不同程度上预见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趋势和未来。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事实证明,一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完全同步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水平可能超前或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如:联邦德国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复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文化素质。1950—1970年,联邦德国在校大学生由100339人增加到411 951人,平均每万居民的大学生数从21人增加到67.9人。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外,联邦德国也很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规定不再升入大专院校的中学毕业生,在三年内享有法定休闲日去接受正规课程教育。另外,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此后,泰国注重文化产业的振兴,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之一。旅游业也成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这些事实力证了文化软实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如果其文化软实力水平领先于社会经济,则必然会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并推动其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相反,则会起到阻碍作用。因此,我国应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水平,力图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水平,促进中国各个领域的提高。
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社会遗传性。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与社会遗传性共同作用促进了社会意识的发展。历史继承性与社会遗传性通过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矛盾运动反映社会存在;通过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的矛盾运动传承社会意识;通过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和人的社会化过程展现社会意识状态;并通过习育和教育的共同作用实现社会意识传承。在时代的更迭过程中,某些意识形态的思想因素和材料保留下来,“古为今用”;同时,又根据新的内容和条件加以改造,并加以补充和发展,从而增添一些新的具体形式,“取精去粗”。
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21世纪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具有较强的优势,是我们提升文化软实力开发不尽的宝藏。
第三,社会意识(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要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社会意识表现为个人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表现为人们的理想、信念等,并通过指导和约束他们的实践活动,能动地作用于社会生活过程和历史的发展。如,2013年的年度关键词是“正能量”,正能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正能量是一种可传递的能量,让我们心态更加积极,更加阳光。传递正能量,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包容;传递正能量,传递的是社会的温暖和爱心;传递正能量,传递的是人类的优秀文化;传递正能量,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软实力伴随、维护并纠正一定的经济、政治形态,从而达到从根本上维护现实社会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国可以凭借我国拥有的丰厚文化优势,激活文化软实力的强力内核,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理论为指导,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蓬勃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2.
[2]陈莹.文化软实力及其哲学阐释[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3]刘艳.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论证[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