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对联集萃 河北·书院对联集萃


小莲池书院

  小莲池书院,位于河北望都县。原名尧台书院。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县卫学诗借尧母庙房舍延师课士,取名尧台书院。四十八年知县沈寅因邑有龙泉之胜,乃改名龙泉。嘉庆四年(1799)知县赵锡蒲另建院舍,置学田100余亩,改名康衢。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吴步韩、邑人黄桂林重建,有讲堂、书舍等近20间。门前池中植莲花,人以省城(今保定)莲池书院目之,故改名“小莲池”。自后修葺有续,兴学不断。光绪十五年(1889)知县戴华藻增建文昌阁。二十年知县李兆珍等增经费至4330吊钱,发商生息,时另有院田地532多亩,年收租钱221吊664文。自是膏火倍增,应课者日多。二十五年增建文昌阁,二十六年停办。二十七年邑人麻孟海创设小学堂。

修我墙屋,非直为观美也,比及三年郁郁乎文哉,于斯为盛;
牵其子弟,又从而礼貌之,有能一日孳孳为善者,何用不藏。

清代吴小岩题小莲池书院

海阳书院

  海阳书院,位于河北滦县。原为杨少卿祠,清乾隆十七年(1752)知州孙昌鉴建,嘉庆七年(1802)知州莫谟重修,移杨公神位于忠义祠,始名海阳书院。同治八年(1869)绅董禀请捐修。修筑大门三楹,照壁一座,内设仪门一座,讲堂五楹,其后斋房五楹,东西厢房各三楹,又后为山长居室五楹。书院订有诸章程:①考课章程:每年于二月初六甄别生童,录取生分超等、特等、一等共30名,各补20名,录取童分上取、中取、次取共30名,备补20名。不录者不得参与大课斋课。生童经甄别录取后每年试官课八次,谓之大课,于三至十月举行,其期定于每月初六,如遇以甄别作大课之年,则六月间停课一次,乡试之年八月间停课一次。山长斋课随大课之月以十六、廿六为期,十六为一文一诗与官课同,廿六则或诗赋经解或策论、算学,迭以各体试之,亦分经义治事之意。②加奖加课章程:每孝大课斋课前列生童,除由书院照章程给将外,仍由州捐廉按生童所列之次第,推广加奖外,每年共实发市钱2560千。于光绪十一年(1885)为始,知州郭奇中详明备上宪立案奉批,移知后任永为定章。又每年分作四季各加古学并时务学一次,每次酌奖生童约计市钱400-500千,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为始,知州杨文鼎捐钱给奖详明备上宪立案奉批,移知后任永为定章。③费出入章程:书院规定取生员超等10名,每月给膏火银1.5两,特等10名,每月各给膏火银1两,一等10名,每月各给膏火银8钱。规定取童生上、中、次各10名,每月各给膏火银分别为8钱、6钱、4钱。备补者无膏火。书院大课斋课生童考取前列者每次生员奖赏数名,分别给以不同的奖银。另外对山长岁奉、修金、薪水、车费旅资、斋长薪水、礼书工笔费等均有规定,每年于年终由董事汇造清册送州复核存档。并在全州范围招生肄业,成为一方名胜之区。

遵鹅湖鹿洞条规,先德行,次文章,俱是作人雅化;
萃滦水横山贤俊,朝讨论,夜服习,无非为国储才。

清代莫绍慎题大门 

统绪继横渠,雅化渐于山海;
导源承泗水,英才擢自门墙。

清代吴士鸿题海阳书院

沧曲书院

  沧曲书院,位于河北沧州东南门外运河南岸,又名沧州书舍、沧曲书舍。原为绅士张延绪别墅,雍正三年(1725)张延绪改卜野云亭,建讲堂3楹,学舍50余间,筑山凿地,种花植树,景色优美。一时负笈来学者近百人。山长李之崋、李之峥遵朱子遗规,大书《励学八则》于讲堂。课经书性理外以《大学衍义》为根底,不攻制艺,而文与诗皆斐然。乾隆五十年(1785)李锐巅、左方焘两人讲学其中,辟为书舍,诸生多有成就。如皋姜宪使匾其堂“名教中乐业”,并题联一副,高安朱相国轼称其“将接踵鹅湖,媲美鹿洞,则西河之流不竭,而东山泗水亦可溯派而寻源也。”并题词讲堂“敬业乐群”。

冠四民之为士;
通三才之谓儒。

清代姜宪使题沧曲书院 

无绳系日,这一寸光阴,莫教任着他容易放过;
有路登文,那几层阶级,直须拼得俺实地踏来。

清代朱轼题沧曲书院

定武书院

  定武书院位于河北定州,又名奎文书院。清乾隆三年(1738)知州姚立德创建于城北街。有讲堂三楹,学舍数十间。四十三年知州郭守璞重修。教学以“读孔孟之书,辟邪异之说,洁其身,励其行,朝夕砥励观摩,共相期于远大”为宗旨。嘉庆二十三年(1818)知州袁俊改名“奎文”。道光二十八年(1848)知州宝琳捐资修葺,复名“定武”。咸丰七年(1857)知州王榕吉订立《经理章程》,规定院务“经官绅议定,俱由绅士经理,所有董事分监院、营造、催收、支发,各司其事”。监院“专管供应山长,稽查生童”,其他则管房舍修建、租谷收取、经费支发。又订《课士条规》,规定每月官斋课各一次,生员取25名、童生取15名。九年又将聘请山长之权归于绅士,规定“耆宿非畿辅入,文不得专取方言”者方可充任院长。时又增建南院、经舍、讲堂,筹钱3000缗、纹银500两,发商生息,以增膏火。光绪二十八年(1902)绅士王振垚、谷钟秀等改名定武学堂,旋改为中学堂。1913年改为省立第九中学。

风月夹名城,大夫造就人材,须知一品题便作佳士;
华年输矮屋,诸子考商文学,敢云三折肱即是良医。

清代劳沅恩题定武书院

观津书院

  观津书院位于河北武邑县。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知县雷五福、训导乔景岚劝谕士民捐资创建,位于县学旁,有大厅、讲堂、后厅、东西廊、左右斋舍等。书院之名“观津”,古邑名,为战国赵地,在今河北武邑东南。赵封乐毅于此,西汉置为县,景帝母窦太后乃本国人。北魏改名灌津,后复置观津,贞观元年(627年)废。书院即以古邑名取作书院名。书院拟有章程,对录取生员、院长选聘、课期、管理等均加规定。

明公家法有礼堂手订之经,异日当成通德里;
此地昔时多燕赵悲歌之士,为我一吊望诸君。

清代范当世题观津书院 

自来学校以书院辅之,如今比屋东西,稍有欢颜在风雨;
吾为父兄望子弟成耳,此后一官南北,还将老眼看云霄。

清代范当世题观津书院

漳南书院

  漳南书院为清代康熙时著名书院之一,位于肥乡县屯子堡,是以清初的一所义学为基础扩建而成。康熙十九年(1680),于成龙出任保定巡抚,肥乡士绅郝文灿等遵照于成龙的命令,在肥乡屯子堡建义学一所,置学田百亩,郝文灿自任义学学师。后来郝文灿等又将义学扩建,并请官至兵部督捕侍郎的许三礼题名为漳南书院。康熙三十五年(1696),著名学者颜元在许三礼的三度敦请下,终于应邀主持漳南书院。当时,漳南书院草创未就,仅建成“习讲堂”一处。颜元曾在其中堂书一对联:“聊存孔绪,励习行,脱去乡愿、禅宗、训诂、帖括之套;恭体天心,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气数之机”,这幅对联,集中体现了颜元主持漳南书院的办学宗旨。
  漳南书院的教育内容,是颜元提倡的所谓三事、六府、三物。而六艺教育是最主要的内容。按照这一原则,漳南书院中的课程设置,则与当时其他书院完全不同,分别设有: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兵法,攻守、营阵、陆水谙战法,并射、御、技击等科。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诸文等科。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帖括斋:课八股举业。
  在建筑布置上,帖括斋和理学斋皆北向,以示为周、孔正学之敌对;且暂时设之,以后准备废弃。从这设施中,集中体现了颜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了文科、理科、工科、军事等各方面。这样的课程设置,能使学生博闻强识,学有专长,全面发展。这里颜元着力于知识领域的开拓,将传统教育所不屑道、不乐为之形而下者,皆作为漳商书院中的课目,学生当掌握的知识。
  艺能斋所设的水学、火学、工学、象数之课目,即墨学的“役夫之道”,自孔子以来,从未正式在学校课程中占一席之位,而颜元创其始。颜元的大弟子李塨在总结传统教育的特点时认为,秦以后的学校教育内容是传经诵读,汉代教育的内容是以经学为主导,至魏晋南北朝,虽然老庄玄学盛行,但仍以经学为主干,只是以老庄之说释儒经,而勺汉之经学相异。隋唐时代,教育制度已基本完备,唐代除经学外,还设有书学、算学、法律、医学与玄学。然而,若将唐中央设立的直系各校的学生名额及入学资格作一比较,则可发现:唐代教育宗旨仍是“聚天下贤英为政之首”即以经史为经世之学。因此李塨提出“学用一致”的“分科以为士”的学制和分科试用的取士制度。其分科为:①礼仪(附经史有用之文);②乐律(附经史有用之文);③天文、历象、占卜(附术数);④农政;⑤兵法;⑥刑罚;⑦艺能、方域、水学(附医道);⑧理财;⑨兼科(如天文、艺能二科,兼科者但可少少知之)。共九科,分之各署,以试其事。学生分科专习検聴艺,或天文、数学,或农学,或军事,或法律,或专门技术,或经济一类,而取士则考核其专业知识并试以实事,然后才授任。
  漳南书院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强调在“习行”上下功夫。颜元认为,宋明以来的书院教育有两大弊端:一是“返观打坐”和‘对谭静敬”的习静教育,二是“执书伊吾,翅笔著述”的书本教育。他认为“六艺之教”,就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在“习行”中学,从而庆得六艺实学知识。如他带领学生“习礼歌诗,学书计”,“讨论兵农,辩商今古”,而且还在野外操练“举石、超距、拳击”等,使书院学生文武并习,造就经世人才。由于漳南书院纯属民办私学,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支持。在它营建伊始,便为洪水淹没。随着颜元的去世,漳南书院再也没有复兴,以至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漳南书院这种“习行经济”的教育方法和思想,为晚清洋务派、改良派革新传统教育,创建新式学堂所汲取。

聊存孔绪砺习行,脱去乡愿禅宗训诂帖括之套;
恭体天心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气数之机。

清代颜元题讲习堂

苍岩书院

  苍岩书院,位于河北井陉肢苍岩山,建于明代。院虽不大,但古色古香,庄重典雅,造在峡谷危岩间的一座石桥上,下有泉水淙淙,上有浓荫遮蔽,环境十分优美。树影婆娑,阳光少见,消幽凉爽,是夏季避暑的佳地。“书院舞荫”之名亦由此而得来。古人曾以诗记之:“日光不到忘晨夕,绝似丹邱小洞天。”

架上南华秋水;
屏间北苍春山。

佚名题苍岩书院  

崇正书院

  崇正书院位于河北正定,明嘉靖元年(1522)知府王腾改天王寺而建。三十年(1551)知府孙绩改名“恒阳”。万历间改为游击署。四十年(1561)重建。重门之外为坊,内为讲堂,东西为精舍,共45间。置田以资诸生。崇祯十一年(1638)知府范知完改名“六渝”,十三年(1640)知府王追骏改为试院。后废。

传著述七十篇,溯此邦先哲相承,好学尤高游肇志;
聚生徒百余辈,缅昔日家风未替,谭经窃慕次宗贤。

雷溍题崇正书院  

龙泉书院

书院对联集萃 河北·书院对联集萃

  龙泉书院,位于河北阳原县,始建于明代。

福泽无疆,泰山时雨同寰海;
仁慈有感,岳降英贤培德门。

清代魏象枢题龙泉书院  

其它主要书院简介

  静修书院 位于河北安新。元皇庆元年(1312)刘因创建于县西三台乡。危素有记称:“保定刘先生以道德学问高于天下,既殁之七年,安新县三台乡作颛祠以祀之,并立孔子庙与明伦堂、诸生斋室,皇庆元年朝廷赐额曰静修书院。静修者,先生之别号也。”至元五年(1339)山长王朝佐始构庙两间,绘从祀像。至正十五年(1355)乡贡进士杜禹为山长,县尹刘德享重建神庙,绘先生及弟子像以供祀奉,并建碑石以记事迹,明弘治十五年(1502)知县周伦、正德七年(1512)知县李升、嘉靖二十年(1541)知县周冕、隆庆三年(1569)知县王德新、崇祯二年(1629)知县胡士栋等均先后增修。

  益津书院 位于河北霸县。元至顺三年(1332)本邑学者宫君祺创建于家乡宫各庄。是邑时为益津县,故名。书院收附近各庄子弟肄业其中,设庙祀先贤先圣,令学子春秋旦望拜谒。明万历元年(1573),霸州兵备副使钱藻南筹资于县城东北隅建书院,合道属十二学弟子员中优异者肄业其中,仍名益津书院。清道光二十年(1840)又迁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初级中学。

  董子祠书院 位于河北河间。元至正年间(1341-1368)河间路总管王思诚奉令于广川镇汉儒董仲舒乡祠建书院,设山长,故名。后废。明正德十四年(1519)巡按御史吴雍命知州徐政重建。嘉靖二十五年(1546)邑监生冯时选再建董子祠,并置书院膏火田17亩,后废。清同治十三年(1874)知州宋彭寿又修,因经费无着,未能延师讲学。

  毛公书院 位于河北河间。元至正年间河间路总管王思诚创设于城北汉博士毛苌葬处,故名。元末毁于兵火。明正德十年(1515)御史卢雍巡察至河间,询毛公遗址,并嘱河间郡守陆栋重修毛公祠。万历四十六年(1618)知县吕下间又加修葺。后日久渐圮。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县吴由凤捐资于毛公祠增修书院,延师其中,并亲自评骘诸士课艺。

  忠孝书院 位于河北定县。明洪武元年(1368)建。嘉靖年间,因之创养正书院。后改乐群书院。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县李衡筹资改建燕平书院,置学田365亩余。光绪初,知县劳乃宣捐俸购置书籍供学子阅读,于是院中“经籍琳琅满目”。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

  紫山书院 位于河北永年。原名漳川书院。明正德十三年(1518)广平知府张羽创建于县治之东。崇祯九年(1636)知府张毓泰重修。后改为皇华馆。清康熙十一年(1672)知县朱世纬复为书院。乾隆二十一年(1756)知县孔广棣重修,改名“紫山”。有修道堂、聚奎楼、精舍及成德、达材二斋。道光八年(1828)知县沈惇厚、咸丰二年(1852)知县陈政典重修。同治十二年知县王镛增建学舍,筹捐膏火,每月两课,取生童各15名。署知县罗庆熙增取生童各5名。光绪九年(1883)知县杨诚一再增生童各5名。二十年又增加膏奖。

  漳川书院 位于河北广平。明正德十三年(1518)知县张羽建于学宫西。外有墙环绕,面向大门两旁有室5楹,次作2门有室各4楹,作书楼4楹,东西侧各有室11楹。后作萃英堂4楹,堂后有后堂8楹,东两侧有室各4楹,聘儒者为教,遵循“六稽功四”之教。“六稽”者:辨志、习礼、明经、敦行、修辞、达序。“功四”者:立己、明政、通类、审变。明崇祯间知县张毓泰重修,后改皇华馆,清康熙十一年(1672)知县朱世伟复改为书院。

  洛阳书院 位于河北威县。明嘉靖年(1523)知县钱术建于城西。清同治十一年(1872)知县溥福倡捐,供束修及膏火之资。院中肄业者不多,但逢初二官课、十六斋课,院外生童接踵而至。官、斋课皆为四子书题1道、试帖诗题1道。生班诗八韵,童班诗六韵。试后定超、特、一三等。光绪十四年(1888)李敬亭曾任山长。

  近圣书院 位于河北饶阳。明嘉靖九年(1530)知县张仲孝建于学宫东,故名。后知县邵型、万献策先后重修。以“欲为良农者必讲于谷,欲为良医者必讲于针砭之术,欲为君子者必讲于圣贤之学,山之以修身,外之以救世”为宗旨。清乾隆十四年(1749)知县单作哲,嘉庆十四年(1809)知县王子音再修。

  滹阳书院 位于河北藁城。明嘉靖十三年(1534)知县尹耕建。有崇正堂、会讲堂、诚意馆、正心馆、格物馆、致知馆。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知县姜宏绪改为义学,三十二年(1693)知县赖于宣重修,复名书院。咸丰八年(1858)知县陈载重建。

  贞文书院 位于河北安国。明嘉靖十四年(1535)祁州(今安国)知州孔天胤建于文庙后,以崇祀明状元董君章、李公平。天启五年(1625)知州郭应响重建。清光绪六年(1880)知州朱润保又重建。光绪三十年(1904)改为高等小学堂。

  董子书院 位于河北广平。明嘉靖十六年(1537)进士冯时雍创建于泊镇南李家湾。有祠堂5楹(祀董仲舒),讲堂3楹,学舍6楹,东西厢房各4间。冯时雍自为山长,讲学书院,并另聘有主讲。教授“四书”、“五经”、唐宋诗词等。提倡独立研讨,“次第请疑,问至即答”。有时师生讨论。订学规10条,中有“精诚为学,以正其心,以广其才”、“敬师不傲,谨虚为人”、“勤功自励,博学穷理”等。

  洨滨书院 位于河北宁晋。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御史蔡叆建于城外东南隅。蔡叆,字天章,号洨滨,故名。有赡田3000亩。有息存堂,壁上刻有湛若水之箴。序曰:“夫《息存箴》何为者也,明心也;夫《叙》何为者也,明箴也。叙以旧箴,箴以明心,而圣学尽之矣。”

  松阳书院 位于河北灵奇。明万历四年(1575)知县张照就城东门外社学旧址创建。前堂3楹,匾曰“敬业”,左右两侧4室,为生童居处。后堂3楹,匾曰“尚论”。堂东2楹,为藏书史、储器用之所。西2楹面城之池,蓄水种莲,为游憩之地。教谕王赞称:“储珪璋之用百备千栋之选,进蒙于敬业,造之者预矣;课儒于尚论,育之者备矣,达才成德为国家虑远矣。”是为建院之宗旨。

  文清书院 位于河北元氏。明万历九年(1581)知县周诗建于原薛文清(薛瑄)公祠。二十八年知县田勤构祠以祀文清先生,肄业者迁居祠对面或左右。四十三年知县苏继欧重修,“学以复性为主,言以明性为先,行以立朝磊落光明,终始粹美,立德立言与天地俱存”。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县纪廷诏、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县王人雄重修。五十九年知县陈凤翔移建于城西南隅开化寺右,并置地150亩。光绪元年(1875)拨地4亩有余,岁收租谷为经费。

  清风书院 位于河北南皮。明万历三十年(1602)知县李正华创建。时地属河间府,故因占地名瀛州书院。入清后,是邑改隶天津府,邑人遂有收额之议。乾隆三十六年(1771)吏部侍郎曹秀生受命至南皮奠周尹吉甫墓,取吉甫“穆如清风”诗句,题名清风书院。光绪八年(1882)之后,历任知县均自任山长。二十年知县殷树森集资重修。二十六年停办,扩充义学。三十年改为县立高等学堂。

  天雄书院 位于河北大名。后名大名书院。原有元城书院创建于明正德间,嘉靖、隆庆之际屡有增修。清顺治初并为节署。康熙十二年(1673)知府周邦彬移建于旧址之东,改名“天雄”。乾隆八年(1743)观察沈世枫重修。五十八年观察丁溎琳重修。嘉庆九年(1804)知府张体公再修,道光五年(1825)兵备道林培厚、知府福敬增修,改名大名书院,筑房舍70间。

  有斐书院 位于河北蠡县。清康熙二年(1663)霸县兵备道安世鼎建。安为政德惠,所属蠡县士民捐资,欲在邑里振英书院旧址为其建生祠。安力止,命以其资建书院,并捐金50两、置学田56亩。邑人乃题额为“有斐书院”,以怀其德。后废。道光二十六年(1846)知县张梦麟云:“前明以来,或名振英书院,或名有斐书院,废坠凡二百年矣。”

  正义书院 位于河北容城。原名正学书院。清康熙十二年(1673)知县赵士麟创建于县城北大街。有敬一堂、经义斋、治事斋等建筑31楹,置地112亩。订辨学、立志、明性、正心、慎独、躬行、笃伦、改过、虚受、读经、持久、申约等12条《兴学会约》,集诸生会讲其中,“一时冠冕云合雾涌,几不能容”。后改名“正义”。道光十六年(1836)刻《三贤集》。咸丰六年(1856)增建前后院,“以为注讲课试之所”,新增膏火生息钱一万余吊,“以为延师月课之资”。光绪间仅存正厅3楹,祀文昌帝君,讲堂斋舍皆倾圮无存。

  涞阳书院 位于河北涞水。清康熙十八年(1679)知县谭熔建于城西关外原社学旧址。其后有知县徐士煜置地29亩、知县吴慎置地6.5亩、知县方正经置地26亩,旗人方国玺置地7亩,共193.5亩。邑人赵宁祺、王峋、赵芳芽又捐地7亩。乾隆三年(1738)邑人陈璋、赵松龄、冀显先、方鉴捐地166亩,知县张鉴协助重修。

  龙冈书院 位于河北栾城。又称龙冈讲院。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知县王创建于县城西南隅。乾隆三十三年(1768)知县李方茂、道光十四年(1834)知县王大猷重修。有大门、二门、讲堂、前后院、照壁、牌坊、惜字楼等建筑,置地582亩。十六年知县桂超万发钱3300串生息以供膏火,又与士绅公订章程22条。设董事会,置总理1员、董事4员掌管院长选聘、经费收支等院务。县学教官为监院。山长由总理与董事“公择科甲出身、学行素著、诗文兼长者”充任,县官“不得曲徇荐托”,必质“在院训迪,按月课试”。每年二月开课,十一月散馆。每月4课,初二、十七两日专试制艺试帖,称作“正课”,只在院肄业者与考,前列者给予奖赏。初九、廿四两日一文外,或论辩、经解、策赋,不拘一体,称作“散课”,院外生童皆得与考,但无奖赏。

  宏州书院 位于河北阳原。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南路通判陈天栋建于西宁县老察院。有丽则堂、斋舍等30余间,分设义学2处。聘童子师2人,成人课以制举,童生督发章句。道光六年(1826)署知县孟封复建于西门外。同治六年(1867)知县寅康移建城中,九年知县韩志超续捐经费。

  东壁书院 位于河北井陉。又名文昌书院。康熙二十七年(1688)知县周文煊建于东山巅文昌阁。阁前为书舍,分左右翼,各5楹。阁旁各3楹,其余为厨房、茶房、寝室。门外有钟鼓楼。学田10顷,并立学田之法,给有志之士极贫者提供赡给费。“诸生朝夕奋发,若恃才而骄,嫉才毁谤者速黜。”康熙十四年(1695)知县高熊徵重修,捐金50锾。赫赟监督管理,尽心筹划,改名文昌。其堂口乐育,诸生李霖等又捐银购地50亩以为经费。

  鼓城书院 位于河北晋县。原名湘殷书院。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知县陈祖法(字湘殷)离任,民挽留不竞,因建湘殷生祠祀之,三十年陈复任,改祠为书院,集诸生肄业其中。光绪十九年(1893)知州章钧改名“鼓城”。三十年改为小学堂。

  涿鹿书院 位于河北涿鹿。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知县杨汝楫就巡臬司旧署改建。院中有义学1处。义学之租可得银16两余,划入书院经费。乾隆十六年(1761)知州陈孝升劝捐置地568亩以资膏火。嘉庆二十年(1815)知州姬均重修,改名新州书院,道光五年(1825)知州周起蟠查出南关护城河租归入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高等小学校。

  广阿书院 位于河北隆平(今属隆尧)。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知县侯文焯改三贤堂为义学。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袁文焕修建讲堂及门屋数处,改为广阿书院,并每月捐俸以资膏火。肄业诸生亦互相淬励,足副期望所赖。相继而治者加意焉。

  清晖书院 位于河北永年。原名莲花书院。清康煕五十五年(1716)广平知府王嗣衍改荷花馆而建。雍正九年(1731)知府李梅宾修葺。乾隆六年(1741)知府任宏业改名“清晖”。嘉庆三年(1798)知府徐烺重修,延师课士,每月三课,取生童各15名。咸丰八年(1868)知府史策先将护城河拨归书院,年收租钱400到1200串不等。同治三年(1864)增银1600两,设举人课,取5名。又加生课额15名,童生5名。五年知府杨毓枬重修。光绪十一年(1885)设山长加课,取生员10名,举人3名。十七年设举贡生童诗赋课,月取举贡生监10名,童生5名。二十年增生员膏火。

  南池书院 位于河北束鹿(今属辛集)。清乾隆三年(1738)知县王天庆建于文昌宫侧。聘孝廉李君珍为学师,以旧学田及200金存典铺生息为经费,乾隆二十四年(1759)李光耀重修,建新堂3间,为游憩之所。延名师教授,有月课、岁考。院前临清渠,南池植莲千株,桃柳环池,景色优美。师生坐新堂中,吟咏赋诗,有“彩笔生花,君梦否”之句,因题堂名曰“梦花堂”。是年秋乡试考中1人,武试又中2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知县李符清增修。同治十一年(1872)知县宋陈寿重建。

  香鱼书院 位于河北盐山。清乾隆三年(1738)知县金世昌始建于兴文街,贡生李士智捐地6顷以为课士之资。三十五年知县彭良骞重修。咸丰七年(1857)知县李景沆重建于东门外,有讲堂、考棚数十间。同治六年(1867)增田1000亩。光绪初长芦盐运司拨银2000余两,时“所重虽在帖括,而士知向学”。光绪末改为学堂。

  敬一书院 位于河北怀安。清乾隆三年(1738)知县薛天培、运使曹秉铎创建于明伦堂后,因其后有敬一亭,故名。有进德、修业二斋,集县生童,聘师儒课诵其中。

  敬胜书院 位于河北永平。清乾隆十二年(1747)知府卢见曾创建于武学旧址,取董仲舒丹书“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之句,故名。五十二年知府单煃、嘉庆十二年(1807)知府祝庆承、道光十一年(1831)知府阮常生、同治十二年(1873)知府游智开俱重修,共有房屋42楹。广搜宋元明儒及畿辅诸贤哲文集藏之院中,备请生肄业。存储书籍共56部,计4737本。

  东阳书院 位于河北南宫。乾隆十六年(1751)知县袁炳修就旧察院地基创建。有讲常5间,两旁为厢房。堂前为文昌祠,祠东西侧各建书舍13间。其外为聚奎门,门外为大门牌楼,院西空地为射圃,规制宏敞。从学者数十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知县吴承宪劝捐重修,共得钱4000余贯,迁文昌祠于东南隅,增建房舍数间。贡生魏炳文捐地40亩以备岁修之资。道光八年(1828)周栻增田至1007亩,年收租钱815千,又捐资发商生息,年收息钱720千文,重定章程。每月会课2次,初二官课、十六斋课,均试以制艺排律。生员每5人取1名,其有零数则8人取2名、13人取3名;童生则10人取1名,有零数则16人取2名,26人取3名。设首事24人,每期2人监课。时会课生童达200余人。

  文瑞书院 位于河北深县。初名博陵书院。清乾隆十八年(1753)知州尹侃建于城西。二十一年知州邹云城及姚德文、罗以桂、黄河清捐资重修,迁吕公像于其中,耗资白银600余两。深州为博陵古郡,故名博陵书院。敦请山长,取生童20名及额外生10名肄业。嘉庆二十五年(1820)知州张杰捐俸钱500余千重修。因该地为唐张鷟故里,易名“文瑞”,以修数术、明道法、黜邪说、立真品为其宗旨。道光六年(1826)增定条规,又劝捐置地500余亩,共有租地1459.6亩。又捐制钱1万串分交属县发商生息,充作为经费。

  凤台书院 位于河北广宗。清乾隆三十一(1756)知县劳敦樟创建于县城东街。以建院余银400两发商生息,以作膏火。五十一年知县陈如谦置地107亩。嘉庆八年(1803)贡生韩箸等捐地175亩。道光十五年(1835)知县刘体舒重修,首事韩金声等捐钱750千文生息。同治四年(1865)知县李鹏展捐制钱200千文生息。十一年知县罗观骏重建,捐制钱1940千文生息。延山长一人主讲,每月二课,试以“四书”文,试帖诗。光绪二十六年(1900)停办。三十年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1920年改名县立高级女子学校。

  燕平书院 位于河北定县。清乾隆十二年(1757)知县李衡以“义学之名存实亡,士风不振,思新建官塾,远迎名师”,欲改变士风,乃创建是院于东街,置地367亩,官绅商民捐银1194.5两,以供经费,又购书千余卷,以备阅览。道光四年(1824)知县张良志等重修。光绪初年知县劳乃宣捐置书籍,“于是院中书籍琳琅满目”。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三十四年院地900余亩划归县劝学所。

  天柱书院 位于河北平山。清乾隆十八年(1773)知县袁家驹创建于学宫东,有大门、二门、正厅、耳房、讲堂、东西斋房、厨房等共42间。并于书院西北隅立蒙学一区,敦请名师设帐讲学。嘉庆六年(1801)知县陈东垣酌增膏火经费,使学生数额由8名增至30名。道光十九年(1839)知县周荣鼎重修。咸丰三年(1853)知县王涤心复订月课章程,实行考课,并躬亲讲演,以示训诲。又捐购《十三经注疏》、《廿四史》、《百子全书》、《子史经华》等书41种储存,“鸿编巨制,藏诸满架”。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小学堂。

  燕山书院 位于河北遵化。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知州李荫椿改义学而成。有房舍16楹,官地237亩。嘉庆八年(1803)知州李景梅、二十三年知州张家本重修。道光六年(1826)知州白明义购置书籍,立公延山长、选举绅董、甄别章程、月课章程、宣讲定期、读书课程、逐斥顽劣、稽查出入、敬惜字纸、节慎经费、修金定数、膏火定额、奖赏定数、课卷定数、津贴定数、工食定数规条16则。咸丰八年(1858)知府何兰馨倡捐经费,年收息银153两、息钱3373800文、租粮72.6石,增加生额。同治三年(1864)知州李廷瑞、州人史璞等捐置凳桌190套。光绪三年(1877)院舍改为州署,书院移于新建之试院偏东,十一年知州缪彝捐置图书15种,并订规条20则,规定院务由绅董会负责,另委儒学教官为监院提调。院长“由经管绅董公访科甲出身、品学兼优、夙所共知者,禀商州署,由绅董具关聘订。不得官为勒荐,亦不得以幕友官亲塞责。每年二月由知州甄别,取内课生员22名、童生8名肄业。外课生童无定额。每月逢一、三、五、九讲书,生童环听,间日分班回讲”。“生童各具功课本一册,逐日将所读经史、诗文一一注明某篇某行或某句上”,以便院长第二天“抽取背诵,以稽勤惰”。每月廿六为官课,由知州点名扃试,一文一诗,当日交卷,生员前5名、童生前3名,各给奖赏。初七、十二、廿二、廿七为斋课,院长命题评卷。

  文蔚书院 位于河北蔚县。又名荣藩书院。乾隆四十年(1775)蔚州知州靳荣藩就县城书院街李氏义学创立。有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6斋,房舍100余间,占地约15亩。设山长1名,靳荣藩、顾我鲁、江振基、董友筠曾先后主院。其他教习经考试合格聘用。生童“庠师试而闻诸州,州再试而择其可”,年龄不限。教授内容有四书、五经、性理、习字等。课程分诗歌、习礼及读书。教法以生童个人肄习钻研为主,教习讲学为辅。每月“月考”一次,年终“岁考”一次,山长命题,成绩优异者奖以膏火。置田1615亩,岁入米谷租75石;房21处,岁入租钱300千。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蔚州官立高等小学堂。

  皆山书院 位于河北井陉。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县周尚亲创建于书孝祠故址。前后三进,有房30余间。然学田无多,不足延师膏火之用,未免或作或辍。道光四年(1824)知县林清北修葺,并增膏火,每月3课,一时称盛。咸丰六年(1856)知县罗锦雯重修。同治七年(1868)知县张光锷筹款,并将其交绅士收管经理。光绪间增田至446亩,择绅士14人,以2人为经理,其他12人轮流值年,以收租息及发放修金膏火。时每月官师各2课。

  尊闻书院 位于河北正定。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知府方立经建于府治之东。内外舍共42间。因乾隆皇帝曾驻跸郡城,御制隆兴寺诗首云:“董子有言:尊所闻登高一呼,提倡道学深切著明。”故名尊闻。“夫尊所闻,则行所知在其中矣,道本一贯学无二。”要求“致其根柢不外六经,其切要不出五伦,其下手在义利之辩,其得利在诚伪之分。时时体认天理,事事参观物理”。又称“圣贤性命之旨,国家经济之方,使教者之所以教,学者所以学”。道光十年(1830)知府关炳改名“恒阳”。同治十年(1871)知府刘秉琳,教授赵文濂重修。共用钱110余万文。

  永安书院 位于河北青县。又名会川书院。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建于城隍庙街。咸丰六年(1856)知县卢宝臣、教谕张胜亭、训导谢棠等重修。光绪十九年(1893)县人宁世福捐银1000两,二十年又捐银2000两。盐运使季邦桢复拨公款发商生息,岁入租息充书院经费。久废。

  联晖书院 位于河北成安。清嘉庆六年(1801)孙培曾置民房创建。光绪十九年(1893)知县戚朝卿捐银增课。每月初二为官课,县官到院点名命题。十六为斋课,学官到院点名,请山长命题。题皆1文1诗。官斋2课外加课古文,取前茅者,奖给膏火,生员以16名为限。光绪末年,知县石之璞改为成安县小学堂。

  唐岩书院 位于河北唐县。清道光十五年(1835)知县张梦蓉以是邑文风不振而创设,并明定章程。初名焕文书院。道光二十一年(1841)知县饶翠增补章程,对纳生名额、聘请掌教、斋长职责、考课规程均作了规定。定每月初三为官课,十三、廿二为掌教斋课,以官课取定监生前20名、童生前10名为正课。每年自二月至十一月,官、斋两课共计30次。同治七年(1868)知县陈泳募金增修,更名唐岩书院。有房屋47间,学地1492亩。

  广泽书院 位于河北巨鹿。清道光十七年(1837)知县黄育楩创建于关帝庙东。光绪二年(1876)知县张春煕移建于城东大街路北。有讲堂3楹,中悬“萃英堂”匾额。堂西有书差房2间,堂两侧有号房各30楹。堂前为走廊,走廊外左敬惜字炉,右竖纪事碑。有堂后退厅3楹,厅前左右厢房各3楹,厅西厨房3间;另有大厅5楹,厅后小院一所,北房2间,西房2间,厅前4房2座共7间。订有条规13条,规定设首事12人经管院务,分为2班,每班管理一年。院长由众首事禀商知县关聘“文行兼优之科甲”出身者充任。“不能常在院主讲者,不得滥充是席”。

  信成书院 位于河北清河。创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十八年(1838)知县曹笏重修,更名经正书院。有钱5000缗,学地242亩。每月初三官课,县官亲临书院点名发题:生童各“四子书”题一,试帖诗题一;由官评定甲乙,放榜时,生员分超、特、一三等;超等、特等按名给奖。童生分上取、中取、次取三等;上取、中取按名给奖。每月十八为斋课,由山长发题,评定甲乙。光绪戊戌政变后,则以“四书”义论策题题课士,废八股试帖诗。历任书院山长有举人张康溪、刘步岭、简存仁、崔丹栏、郭联墀、韩镜蓉、张汝猗、董芳三等。光绪末改为高等小学。

  碣阳书院 位于河北昌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知县王应奎募资创建。因北有《禹贡》所称之碣石山,故名。同治二年(1863)知县徐綖捐资增修,并募集膏火,以备常年经费。又聘举人孟昌言为山长。后任有沧州举人于镜蓉等。于氏课士,倡导文以清真雅正为宗,士以励学敦品为本。同治年间,由此书院中举者达13名。光绪间王树屏、张涤源、秦志屏、陈为楫曾任院长。二十九年(1903)改为高等小学堂。

  敬义书院 位于河北枣强。清同治八年(1860))知县张士鍂始购宅基,十三年方宗诚创建斋府,置地932亩余,作为经费。同治十年(1871)知县方宗诚构讲舍5间,立学规,又二年前邑令张士鍂立董子祠。讲堂大书董仲舒王谊明道之训,每岁课士时诸生拜董子之堂,又于讲堂设位行礼以祀太公,以励诸生,“无徒囿于世俗科举之陋,而必以太公董子之所以教者为师,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

  春晖书院 位于河北清河。清同治初赵庄文生崔纯儒创建。坐西向东,西正房3楹,左右耳屋各1间,南北配房各5间,大门1座,北耳屋2间,南耳屋1间。司知事奖以“振兴文教”匾额。山长聘宿儒硕彦充任,每年束修120吊。生童师课列前茅者奖以膏火。光绪初年东路文人又组织文社,凡入社者皆书院人员。贾品重、范杨藻同山长郭升三充任社长。山长命题后各社友互相批阅,诗赋论策八股字课皆有。戊戌变法时又购置一批新书,如《泰西新史略》、《英雄传记》、《舆地算术》等,并订有《时务报》,传播新知识。时本县拨贡崔椿鹤,孝廉郑金台、史振魁,进士王太史、刘观乐、崔溥、王延烛等以及武城诸多名士皆文社中人物。历任山长有滕雅、郭鳣堂、王霈恩、范澍祺等,民国初年改为学校。

  广陵书院 位于河北文安。清同治三年(1864)知县曹大俊创设于县城西门内,因本邑古有广陵城,故名。书院规模宏大,开创伊始,即聘状元仇同龢任山长。翁至任后,继捐两季薪金银63两,以置桌凳。本邑缙绅又册定章程,筹集资金以图久远。贺家骏、吕栻等曾任山长。光绪三十年(1904)改设官立高等小学堂。

  渝关书院 位于河北秦皇岛。清同治四年(1865)知县许忠重建于文昌宫西。邑监生姜德源捐修。有大门额“渝关书院”,重门曰“文明在是”。内为东西席舍各3间,正中讲堂3间,名曰学海章。堂后左为档府1间,书斋4间,堂右茶膳房1间,书斋2间,东北隅设祠,祀先贤宋儒,题曰阐性堂。左夹室名曰静观,右夹室曰欣赏,为茶话衡文之所。

  圣泉书院 位于河北无极。清同治七年(1868)知县李葆贞建于城内东北隅。时因苦旱祷于高陵村圣井得雨,遂名“圣泉”。九年卢龙知县丁文浚筹款发商生息,复请于上宪将多年积储之义谷一项拨归书院。光绪八年(1882)李应培购置《二十四史》、《十三经》等书藏于书院东楼,知县蒋继芳复开官课。十三年知县高楷延师开课。十四年废。十八年知县王扬会兴复,府宪陈札饬将积谷折价生息,每年得制钱225720文,闰月加息,拨归书院,按季支领作为经费。订有条规:①延请院长,不由官荐,以杜请托之弊,不许董事一人擅主,不许请本邑人,必众董事访求外州县品学兼优者主讲,每年议定后禀官出盖印关书。董事徇情,公议罚款。②书院宜选公正绅士董其事,董正每月必到,董副按月轮班并管登记支销帐目,年终会同众董事清算。③凡属董事,除书院一切公事外,苛涉词讼,毋得关说,蹈此昝者书院除名;在城绅商人等,凡属官务词讼及一切非关学校者,不许至院,乡绅民凡有词讼者,不准书院留宿。④接办董事,俱宜公同酌议,毋得一人徇私援入,亦不得任意推诿。⑤书院设院书1名,即以礼房兼充,以资缮写,官、斋两课试卷,均令该书制备,常雇斋夫1名,每年饭食工价制钱12千文,住院供役。⑥每年定于二月开课,十月完课,每月两课,初二官课,十七斋课,每课前列应给膏火奖赏。⑦凡预课生童均于课前一日赴监院处报名,以便饬房造册备卷、官课点名。⑧生超特等、童上中取不限额,数以当课试卷人数多少为断务。⑨书院对课试肄业之所,理宜肃静,无论差使、官长、绅耆、商民以及董事均不得借寓。⑩书院培养人才必行之久远,方收实效,所存经费不许借支,否则罚款或董事除名。

  雄文书院 位于河北雄县。原名九河书院。清同治十二年(1873)知县松龄创建,有讲堂、号舍。因无余款请山长招生肄业,院舍被借作县署。光绪三年(1877)清河巡道叶伯英捐膏火银1500两,置地87亩,始聘山长,招生童数十人会课,每月官、斋2课,由知县、山长分别评文。二十六年德、法侵略者驻县城,县人某借口支应洋兵,将本息银全部动用,由是月课遂停。二十九年冬院舍改建为县立小学堂。

  临津书院 位于河北宁津。清光绪九年(1883)官绅创建于县城阁东路东。有大门、二门、博野堂(讲堂)、公所、大厅等,共76间。《皇清经解》、《二十四史》、《二十二子》、《聚珍版丛书》、《皇朝经世文编》及《读史兵略》、《练兵汇纪》、《新译几何原本》、《代数本》、《算学笔谈》等书64种,凡数千卷。筹银4400两、钱5000串发商生息,以供经费。又订立章程,规定院长由士绅公议“学隆望重”者充任,报知县核定后方可聘请,院务亦由士绅公推董事经理。设斋长1人经管图书。每年二月初二甄别诸生,取生员50名、童生80名肄业。有事甄别未到而愿学者列为附课。每月官斋课各1次,生童各取前26名,膏奖有差。凡抄袭雷同、文理悖谬及3课不到、3次连考后20名者,均开除,以附课屡试前列者补入。遇乡试之年,在院肄业生员“于六月官斋两课作三文一诗,藉以决科,并提七八两月膏火,分别加奖,以示鼓励,而助寒素”。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410151/839353181389.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书院对联赏析 陕西.书院对联集锦

-----邺侯书院邺侯书院在湖南省衡山县。李泌,字长源,唐京兆(今陕西长安)人。曾筑室南岳烟霞峰隐居读书,后宫至宰相,封邺侯。书院在福严寺“极高明”石刻下,称明道山房,又名端居室。李泌子建书院在南岳庙左,名南岳书院。宋代移至集贤峰下,改称

岳麓书院对联欣赏(二) 岳麓书院大门对联

此杏坛也,闻说杨公曾就教;是枫林乎,争传才子好题名。纳七十二峰,合孔门贤者数;囿八百余里,接洞庭巨浪声。书院书声,掩卷难忘南宋子;名山名寺,流泉长洗古今愁。惟楚有材,千秋栋梁限于此;斯

岳麓书院对联 岳麓书院对联是什么?岳麓书院的对联有哪些?

岳麓书院对联是什么?岳麓书院的对联有哪些?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前门)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大门)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岳麓书院集教学、藏书、祭祀于一体。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布局,主体建筑如

岳麓书院对联是非 岳麓书院对联

岳麓书院对联上联:夏闱竞秀奥运赢金一样心期惟逐日下联:得则抟风失犹结网他年虎变可拿云上联:惟楚有材虎啸龙吟鹏举弦歌千阙铸湖湘彦俊下联:于斯为盛天时地利人和日月两轮擢社稷英贤上联:胸中锦绣湖湘气象今日天才争头角下联:笔底珠

书院对联集萃 教师节对联集萃

  1,撰教案执粉笔站三尺讲台教儿育女画经纬  迎晨曦送晚霞守四季年轮传道授业写春秋  2,木兰山下 百业尊师 捐资助学为儿女  大凌河畔 党政重教 披红戴花给功臣  3,育人至上 修身养德做楷模  教书为先 求知增能当标兵

声明:《书院对联集萃 河北·书院对联集萃》为网友古痴今狂终成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