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影友经常感觉自己拍摄的片子很平淡,和一些优秀的作品相比总缺少些什么,说不出又道不清,就是感觉别人的好,同样的风光片,问题在哪里?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因素很多,但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画面层次的体现,对“前景、中景、远景”的合理运用。
在风光摄影的构图中,通常可以将一张照片所表现的景物分为前景、中景、远景三个部分,由这三个部分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为什么要将风景摄影的构图分为这三大要素呢,因为不同层次的景物可以突出画面的透视效果,使二维平面具有纵深的立体感,避免“平淡”。
一、前景选择是画面的基础
如果要表现画面上的透视、立体感、纵深感等,前景是非常重要的。使用恰当的前景可以体现几个作用:
1、前景能衬托出景物的大小,让观看作品的人了解到有关景物各部分相对比例,给人很直观的印象。
2、前景可以作为作品的“铺垫”,让读者看清风景的详尽细节,为中景和远景展现的广阔景物注入更多的含义。
3、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把前景景物和远处的景物成份并列在一起,通过它们的彼此呼应对照,为照片增加了深度,从而产生了立体感,增强了画面的透视程度。
人们经常说前景是风光摄影作品中的重要陪衬,是主景的点缀,除了填补画面的空白、改善构图之外,还有着形成纵深感的作用。所以前景的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是风光摄影的成败基础,因此对于前景要特别注意,构图取景得细细观察,恰当合理的选取。
人们常借助树枝,花卉等作为前景。如果是早晨、晚霞或是阴天,前景色调会较深;但是如果有阳光,且前景的物体色浅,那么会形成背景深前景浅,从而喧宾夺主,这种情况多数是逆光照片。有些风光摄影作品还特意夸大前景处理前景,以求加强风光照片的表现力和艺术美感。
拍摄前景的通常做法是使用广角镜头靠近前景的被摄体拍摄。通过较小的光圈以取得最大的景深,让前景和远处的成份都得到清晰地再现。如果前景的成份与较远处的景物平面相交汇,那么前景的成份所起的作用会更加有效。这会使构图显得更紧凑。
二、注重中景对画面层次的过渡
通常一张风光照片的主体都是置于前景与中景之间,所以中景的处理也很重要。有些照片的主体则放在中景,是色调变化的中心地区,运用前景和远景为中景服务,能达到表达主题思想的目的。
但主体位置一般不宜过于剧中,如果主体在正中,看上去虽很规整,但也很容易让人感觉呆板,四面的景物对称包围,反而会有使人局促不安、感到画面呆滞而缺乏生气。而放在中间的左或右侧,这样较为活泼,符合人的视觉审美习惯,当然特殊拍摄创作除外。
三、远景提升画面意境
远景的作用主要是延伸画面的视觉层次,增加作品的意境。由于远景的存在,可以将风光作品的中近景景物和主体景物扩展开去,以烘托意境的气氛,加强画面的美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感染力。如远山的轮廓,远海中的岛屿、礁石等都是风光摄影中常常采用的远景表现形式。
远景的色调以浅色调的居多,中色调和深色调也有,不过应用较少。
四、合理控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1、不要让中景挡住远景
采取竖构图时,要注意天空与地面景物在画面中所占的比例。若想表现天空,则天空应成为画面重点,一般来说可占画面3/5左右,而地面景物可占2/5左右。另外,地面景物中一定要有小部分隐隐约约的远景,避免只有近、中景。换句话说,不要让中景的轮廓线把远景完全遮挡住。画面中的地面景物有了隐隐约约的远景,才能和广阔的天空遥相呼应,天地相接,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纵深感。要达到上述目的,就要选择合适的角度,如果角度过低,画面中便只有近、中景,而没有远景。一般情况下,要采取合适的角度,使地面上的远景进入画面。为表现地面景物的立体感,拍摄时宜用侧光,使景物一侧出现程度不同的阴影。
2、选择“生动之点”作为中景
拍风光还要注意动与静的关系。风光照片虽然可以拍摄没有人物,没有车辆行驶的画面,例如人迹罕至的雪山、沙漠、山峰等,这些都符合被摄体的自然环境。但如果拍摄的是有人烟的地区,画面中最好有人物和行驶的车辆等被摄体,缺乏这些被摄体,只表现单纯的风景,会显得有点呆板,缺乏生气。拍摄类似风景时,人物和车辆都是风景的陪衬,构图时宜把这些被摄体安排在中景位置,且占画面比例宜小,使其处在近景与远景中间。这样构图不仅符合人物或车辆所处环境,欣赏者也会觉得比较舒服。
相对而言从实际风光摄影来看,并没有不可逾越的“一定之规”,不一定前景、中景和远景都有,有些只有近景和远景,有些只有中景和远景,那就看具体情况了,需和自己的拍摄创作意图相结合。如果运用不当反而可能会破坏了整个画面。我们应掌握恰当的构图方式,经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取其有利表现整体画面部分,为自己的拍摄构图服务。